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业经国务院于1983年12月29日颁发施行。《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颁发施行,对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全面保护海洋环境,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和个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及其他有关设施。  相似文献   

3.
《交通环保》2004,25(2):22-22
据报道,2 0 0 4年,为了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福建福州市将实施“海蓝工程”,包括健全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制订福州市海上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福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发布福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开展沿海陆源入海排污口调查与监测等福州市将实施“海蓝工程”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出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宣传活动的通知。通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已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今年三月一日开始生效。“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通过法制手段管理海洋环境。这有利于控制海洋污染,保护海洋资  相似文献   

5.
林卫青 《环境保护》2006,(20):39-41
上海海域北起启东嘴,南至金丝娘桥,西起徐六泾,东至冲绳海槽.0~20米等深线范围内水域面积约为7000平方公里,江、海岸线约长450公里.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陆域污染控制与海域污染控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要求,切实减少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上海市在海洋环境保护中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由海后军港管理部主办的海军军港污染监督监测干部培训班于1989年7月7日至7月29日在海军勤务学院(天津塘沽)举办。参加学习班的有海军各级军港污染监督监测站站长和技术人员23人。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军自1986年组建各级军港污染监督监测站以来,军港的防污管理工作正逐年加强,各级领导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正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2006,(20):71-7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和减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8.
<正>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管理乃至整个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相对薄弱到相对完善的快速发展,从以污染监测调查为主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11,(10):26-27
海洋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形势依然很严峻.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近岸海域营养结构失衡,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绿潮日渐频繁,生态受损,入海河流污染严重,污染事故频发.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维护海域生态环境,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海港内的一切中国籍船舶、外国籍船舶及船舶所有人和其他个人。 第三条 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环境的主管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以下简称港务监督)。  相似文献   

11.
论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12月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 ,对原法的内容作出了重大修改。呈现出对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分工更加明确、更加强调对海洋的生态保护、管理措施更具可操作性、与国际条约更加衔接等特点。并确立了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海洋环境标准制度、对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工艺和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落后设备的淘汰制度、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信息管理制度、船舶油污保险和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一些新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王盛明 《交通环保》2003,24(Z1):48-49
海洋环境污染具有其内在的复杂性 ,不同海域有不同的特点、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多种多样 ,污染可能是故意造成的也可能是偶然造成的。因此 ,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 ,分别制订不同的规范。“谁污染谁治理 (承担责任 )”原则是制订环境保护行政法律法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在防治海域污染行政管理中 ,这个原则体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 ,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 ,《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三十九条 ;《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第三条 ;这个原则还体现在有关的国际公约中 ,如《196 …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一直是综合性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应当继续保持其"综合性"定位。根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按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海洋环境保护法》应当确立海区管理权,明确海区管理局的职权;把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法律化;为海洋环境的多方元共治提供法律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应当对防治海洋污染损害、防治海洋资源损害、保护海洋生态、防治海洋地理环境不利变化等4个环境保护事务领域全面设立行为规范,按照在各事务领域开展环境保护的需要创设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应确立自身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实现海洋环境法体系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良性对接做出安排。  相似文献   

14.
付莎  魏新渝 《环境保护》2023,(18):36-40
长期以来,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着特殊的制度安排,对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诉讼性质及其原告主体的争论也未曾停息。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之际,本文从该条法律规定的争论焦点出发,考察立法原意,结合多年立法司法实践,借鉴最新改革成果,对该条法律的修改进行分析论述,并对下一步法律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自1982年颁布至今,已施行了38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海洋污染防治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本文在梳理了《海洋环境保护法》的1次"大修"和3次"修补"的基本情况和分析了各次修法的时代背景、主要目的和修改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必须进行第二次"大修"。本文分析了再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必要性,研究提出应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同时建议将《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  相似文献   

16.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于今年十月在大连举行了“海面溢油鉴别技术讲习班”。 石油一直是海洋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随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防止海洋石油污染,是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工作。据报道,每年约有五百至六百万吨油品流入海洋,其中约三分之一是船舶排放造成的。由于船舶的路线、停靠使航道、港口,常常发生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三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负责船舶排污的监督和调查处理,以及港区水域的监视,并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改革,加强船舶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数字     
《环境》2006,(11):11-12
14万平方公里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13日说,目前中国近岸海域受污染面积约有14万平方公里,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9.
江苏射阳沿海滩涂地处黄海之滨,属典型的淤泥质淤长型海岸带,现有滩涂面积2785平方公里。由于射阳县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实施大规模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生态项目,因此如何开展海洋环境监理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实践,对欠发达地区海洋环境监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及方法作一探讨。 1 海洋监理应遵循的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海洋环境是由多级复合的子系统组成的庞大体系,按与陆地的远近关系分为近海海域、港河口和滩涂三部分,各系统的环境质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海洋环境保护应做到陆地、海洋并举,减少污染物入海量。 1.2“协同作战”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交通、渔政、渔港等有关部门对海洋环境实施监督管理。这体现了“统一归口、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防止和控制渔业水域水质污染,保证鱼、虾、贝、藻类正常生产、繁殖和水产品的质量,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