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2000—2019年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山东省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状况,并计算其生态保护状况指数。结果表明:2000—2019年,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域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湖泊等自然湿地面积减少,而水库坑塘、河渠等人工湿地增加。2000年以来,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总体为优。与2000年相比,生境质量指数略有下降,开发干扰指数逐年增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河北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河北省2010年省级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指数归一化系数,并对各县市的归一化系数进行分析和研究,绘制2010年河北省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指数等级图,清晰反映出全省的区域分布特征,为河北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各省     
<正>甘肃:新规禁止随意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日前,甘肃省印发《甘肃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规定要求,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规定指出,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不得缩小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应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性质和类型。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生态环境演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研究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1976年和2006年玛纳斯河流域两期遥感影像资料,基于生态经济学的最新方法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以及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手段,对期间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服务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玛纳斯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在30年间表现为草地、林地、不断减少,而耕地、水域、沙地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反映出人类因素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②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额由1976年123.831 08元减少至2006年101.521 08元。减幅:18.02%,年均减少0.741 08元,通过对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价,为玛纳斯河流域生态开发和治理,以及环境整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唐巍 《四川环境》2010,29(4):100-105
对川东北-川西输气联络线工程对四川驷马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其主要结论是:在施工期,四川驷马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将减少,水体质量将降低,部分野生动物将受到损伤或远离现有的栖息地,部分植物个体将被采伐,生态系统结构将发生变化,主要保护对象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运营期,四川驷马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受联络线工程的影响较轻。为了减轻影响,从控制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环境小卫星遥感数据,可以计算特定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进而定量分析其植被覆盖情况。以"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下载了相应区域2009年和2015年的环境小卫星遥感数据,经过辐射定标、图像校准等预处理后,计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通过对植被覆盖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2015年植被覆盖度比2009年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李群绩  梅林  王灵恩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36-1039,F0004
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生态风险源来自人类活动,该保护区目前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生态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系统分析影响其生态风险的因素,确定其主要生态风险源为干旱、盐碱化、水土流失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特别突出。将ArcGIS应用于生态风险的评价当中,结合2004--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绘制综合生态风险等级分布图,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对策以降低该保护区面临的生态风险,实现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青海省生态环境10a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下发的2000年和2010年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水文调节和净初级生产力等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数据,采用间接评价方法,估算了全省2000年和2010年土壤保持等五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量分别为67 586 992.04万元和76 515 857.09万元,表征了青海省生态系统巨大的服务功能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部,其核心区距秦皇岛市区约12km,面积240km2,2005年被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中国华北地区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进化等地质现象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质量的客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参照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技术规范,对其具体的数据处理细节做了一定调整,应用调整后的技术方法对南宁市2000~2020年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开展评估,并分析调整后技术方法的适用性。评估结果表明:在评估时段,南宁市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在54.148~74.355之间,总体保持在良好等级,2020年的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值接近优等标准;评估结果具有良好的可视化特性,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时间段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及等级变化特征;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应用于生态功能区域评估、专题评估、服务生态环境监管等方面。通过对该技术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认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具体的评估业务,为生态环境监管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Riparian buffer zone management is an area of increasing relevance as human modification of the landscape continues unabated. Land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rs are continually challenged to maintain stream ecosystem integrity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rapidly changing land use, which often offsets management gains. Approaches are needed not only to map vegetation cover in riparian zones, but also to monitor the changes taking place, target restoration activities, and assess the success of previous management actions. To date, these objectives have been difficult to meet us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based on aerial photos and field visits, particularly over large areas. Recent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have the potential to substantially aid buffer zone management. Very high resolution imagery is now available that allows detailed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buffer zone vegetation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consistent assessments using moderately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e.g., Landsat). Laser‐based remote sensing is another advance that permits even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buffer zone properties, such as refined topographic derivatives and multidimensional vegetation structure. These sources of image data and map informatio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examples of their application to riparian buffer mapping and stream health assessment are provided,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improved buffer monitor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ntegrated watershed ecosystem studies in National Parks or equivalent reserves suggest that effects of external processes on “protected” resources are subtle, chronic, and long-term. Ten years of data from National Park watersheds suggests tha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are linked to nitrogen levels in lakes and streams. We envision measurable biotic effects in these remote watersheds, if expected climate trends continue.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within areas set aside for preservation are difficult to ascertain, but gaining this knowledge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ecosystem change and of processes operating among biotic and abiotic ecosystem components.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understanding the magnitude of variation within and between such processes can provide an early ind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rends attributable to human-induced stress. The following four papers are case studies of how this concept has been implemented.* These long-term studies have expanded our knowledge of ecosystem response to natural and human-induced stress. The existence of these sites with a commitment to gathering “long-term” ecosystem-level data permits research activities aimed at testing more important hypotheses on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3.
徐建辉  许晓静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3):195-197,F0002
分析了QuickBird多光谱遥感影像各个波段的光谱特征,并进行了定量评价。根据信息量的大小和波段相关性得到最佳波段组合,在最佳组合波段下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9.2选择或利用建模模块建立不同的影像融合模型对QuikBird多光谱数据与全色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按照定性及定量指标对融合前后的遥感影像进行色彩、分辨率及信息量评价,得到QuikBird影像数据最佳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保护的基础是生态监测与生态调查,生态保护的关键则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素有组织、结构、活力、恢复力、系统对相邻系统的影响、投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其类型有健康、较健康、亚健康、不健康、患病五级;其相应的生态恢复为生态预防、自然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其相应的生态工程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封育、补播与放流、人工林、人工草场、人工湿地等。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阿坝州汶川县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软件对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遥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并对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进行本底实地调查,结合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结果,对红线内人类活动强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线内人类活动面积共计142.04hm2,人类活动斑块数量共计281个;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为0.019,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弱;红线内人类活动影响类型主要为旅游活动和耕地、道路及居民点等。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市开发区受开发活动的影响,植被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下降,水土流失增加。基于秦皇岛开发区生态保护现状,从敏感生态系统建设、城区绿化、城市综合生态功能廊道、生态补偿、水土保持等方面,加强开发区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以皖南丘陵山区池州市为例,对其1996-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池州市历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9年时间增加了37.85%,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5.49%。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足迹均出现赤字,而且呈增长的趋势;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自然资源供需的非均衡性增长导致生态赤字的出现和持续增长;目前池州市的发展模式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在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鄂尔多斯盆地某地区石油开发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区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石油开发等经济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最大值合成法(MVC)对研究区1989—2010年植被覆盖度遥感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进行解译。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油开发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以及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对研究区制定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政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遥感影像处理中,植被指数提取广泛应用于定性和定量评价植被覆盖及其生长活力。主要介绍了在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植被指数。对植被指数提取的关键部分进行分析,并给出植被指数提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