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概述了高级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臭氧氧化、二氧化氯氧化及光催化氧化等典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情况。结合目前油田水处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硫酸盐还原菌含量高、有机物浓度高、微生物易于繁殖以及结垢严重等现象,对高级氧化技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对油田采出污水杀菌、油田水的灭藻和除泥、油田地面水体油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冀东油田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冀东油田于2002年相继完成了两座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扩建工程后,日处理能力均达到10000m3。2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基本相同,主要采用沉降隔油、过滤和生化处理等方法。处理后外排水水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经济效益显著,大幅降低了运行成本,一年即可为油田节约成本1670万元。同时,对运行中存在的外输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含量超标以及药剂的匹配性和过滤罐性能不很稳定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微波应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具有辅助絮凝、杀菌、降低腐蚀的作用。实验表明:应用微波处理油田采出水,可使PAC(聚合氯化铝)加量减少20%、PAM(聚丙烯酰胺)减少30%,处理时间仅为常规工艺的1/4,微波处理60s可将采出水中的TGB(腐生菌)、FEB(铁细菌)、SRB(硫酸盐还原菌)杀死99%以上,与常规工艺相比,微波处理后水质腐蚀率可下降20%以上。  相似文献   

4.
气田回注水中的细菌在大量繁殖过程中会严重损害注水设备及地层,检测西南某气田回注站水样,发现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铁细菌严重超标,需对其进行杀菌处理,以期达到回注标准要求(SY/T5329—94)。通过研究,筛选出了戊二醛、有机胍等高效的杀菌剂,杀菌剂投加量分别为30ppm时,对水样中的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铁细菌的杀菌率均达99%,处理后水样满足回注标准要求,在现场应用中也达到相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原文南油田文95块注水系统腐蚀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南油田文95块注水系统的腐蚀状况及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注水管线随运行时间的延长穿孔次数明显增加,腐蚀类型主要是焊缝腐蚀,蚀孔多在管线底部。针对输送介质、材质、焊缝与结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中C1-和S2-含量偏高,水体呈酸性,且含有大量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和腐生菌(TGB),不均匀的结垢,焊接工艺质量差及管线材质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是造成管线腐蚀的重要原因。防治措施是提高文二联污水站水质达标率,采取内防腐,杜绝焊缝缺陷。  相似文献   

6.
长庆石油管理局二机厂排出污水硫化物超标,但生产过程中并无硫化物排放。经调查该厂的排污道是封闭式的,排污道内是厌氧的水生生态环境。对二机厂污水道进行监测时,选择了溶解氧、硫化物、硫酸根、pH、水温5项,并将监测值作图。表明硫酸根值在机2点至机1点段急剧下降,与硫化物的增加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符合硫酸盐在还原菌作用下还原为硫化物的基本理论。故得出的结论是:二机厂排污道中的水体为缺氧还原性水体,且具有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可认为,硫化氢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的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一种针对油田采油系统由于井筒原生和地面集输系统次生造成硫化氢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形成了集输系统次生硫化氢外源微生物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技术,实现对次生硫化氢的生物抑制。该技术能使油井硫化氢降至5mg/m3,集输系统次生硫化氢降至25mg/m3以下,改善了原油集输系统作业场所工作环境,消除了硫化氢气体对人体危害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浙江油田管5井区块属于低渗透区块,油田开发过程中产出水悬浮物(SS)、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等指标严重超标。未经处理的油田污水如果直接注入到地层中,注入水中的悬浮颗粒会伤害油层的渗透率,导致注水井的吸水能力降低和油井产能下降,从而影响开发效果。因而,对其油田产出水采用内压式中空纤维超滤工艺处理。文章介绍了注水处理工艺及流程,结果表明:超滤工艺出水水质:SS为0.25mg/L,SRB菌数为0,铁细菌数为17个/mL,腐生菌数0,相关水质指标符合《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94)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尕斯库勒联合站采出水治理是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对油田采出水进行综合治理,尕斯库勒联合站先后对原有的采出水处理系统进行了四次技术改造,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找到了满足青海油田采出水处理需求较为成熟的采出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检测西南某气田回注站回注水水样,发现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铁细菌严重超标,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杀菌处理,避免细菌对管道设备的长期腐蚀。研究发现,杀菌剂复合配方A、复配B在投加量为30ppm时,其对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铁细菌的杀菌率均达到99.9%以上,处理后水样满足回注标准要求,在现场应用中也达到相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纯化油田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纯化油田首站污水由于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和温度,同时含有未除干净的原油及大量的悬浮物,使污水变得异常复杂,结垢腐蚀严重,为此展开了纯化油田污水水质改性新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结论为:水处理工艺用化学混凝、沉降分离过滤为好,对现有水处理流程改造少,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投入成本低。处理后的污水:含油≤8 mg/L,悬浮物≤3 mg/L,SRB ≤102,平均腐蚀率<0.076 mm/a。  相似文献   

12.
中原油田的注入水是一种由CO2-HCO-3构成的弱酸性缓冲体系,具有很强的腐蚀倾向,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通过加入一种以OH-为主要成份的调整剂,对水中离子进行重新调整,除掉水中的CO2和HCO-3离子,使水中离子形成热力学或动力学的稳定分布,从而抑制使水质变劣的化学反应,使水质沿注水流程达标。通过几年的实践,表明该工艺在处理油田污水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采用该工艺的污水处理站水质全面达标。  相似文献   

13.
某油田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规模1500 m3/d,实际处理量630 m3/d,处理工艺为“微生物接触氧化+加药絮凝沉淀+二级过滤”,在运行过程中投加的混凝剂等药剂成本高,且二级过滤器使用年限过长,其处理后出水无法达到Q/SYTH 0082—2020《油田注水水质规定》中油小于5 mg/L、悬浮物含量小于3 mg/L、粒径中值小于2μm的注水水质要求。该油田污水处理站开展了“特种微生物+低能耗管式膜”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并完成现场中试试验,处理后膜出水的悬浮物含量基本稳定在1 mg/L,出水水质达标,表明此工艺处理油田污水是可行和可靠的,为该油田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目前长庆油田站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对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以得到优质的中水,从而回收利用。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水质监测,COD、氨氮、浊度的去除效果好于GB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中冲厕、绿化等用水要求。通过中水回用,形成"给水→利用→处理→循环利用"的中水回用模式,既节约了新鲜水,又减少了污水排放,保护了油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油田采出水处理系统用药剂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油田采出水回注处理包括水质净化和水质稳定两方面。通过应用分析得出最佳药剂投加顺序依次为阻垢剂、杀菌剂、缓蚀剂。指出新型药剂和绿色药剂研究的侧重点,提出开发无毒、无害的绿色工业水处理药剂是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原油田明二污属含硫低浊度污水,处理后水主要用于回注。文章通过pH调节剂的优选、除硫剂优选并与絮凝药剂联合,对明二污含硫低浊度污水进行了絮凝处理。结果表明:当pH值为7.5、2#絮凝剂加量为50mg/L、有机絮凝剂加量为0.5mg/L、除硫剂加量为20mg/L时,处理后水中的悬浮物、总铁和含油量分别达到1.9mg/L、0.43mg/L和0mg/L;SRB、TGB均为102个/mL;腐蚀速率及结垢量分别降到0.062mm/a和1.9mg/L;污泥产生量降低到0.23~0.26mg/L;在90℃时的结垢量由地层水的23.3mg/L降低到1.9mg/L,处理后的水达到中原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并且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7.
纯化油田注水系统结垢倾向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机结垢是油田注水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结垢给油田开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高效开发油田,应对结垢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垢措施。采用饱和指数法、稳定指数法和溶解度法对纯化油田注水系统的结垢倾向进行的预测结果表明:纯化油田污水易结CaCO3垢,且结垢倾向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陆梁油田通过对采出水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油田水处理厂罐内喷淋除气技术等工艺;污水回收工艺作业废液处理采用二段式自然除油沉降原理进行预处理;利用反应吸附技术进行废液二次处理,生活污水一元化处理等工艺,对油田废水进行处理回注。年节约费用671.8万元,实现废水零排放,达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为沙漠油田污水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