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钰 《环境保护》2012,(18):57-58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中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受荒漠化危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土地分布广,面积大。多年来,赤峰市一直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市策,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沙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赤峰市总土地面积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40%,中国五大沙地中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赤峰境内分布,土地荒漠化曾经严重影响和制约赤峰市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影响,赤峰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基本市策,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以TM卫星影象数据和1∶5万地形图为调查图,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库,使用Arcview软件判读解译卫星影象数据和现地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荒漠化区域内37个县区于2004年进行了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研究;并在对1999年甘肃省第二次荒漠化监测和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和结果对比分析基础上,对荒漠化土地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753.7 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5619416.6 hm2、水蚀土地面积2881997.2 hm2、盐渍化土地面积691383.5 hm2、冻融土地面积154956.4 hm2;监测区域内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较1999年减少232564.35 hm2,年逆转率0.21%;1999~2004年间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3.
以2010年成像的RapidEye卫星遥感数据和水文地质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深入分析了敦煌盆地水环境系统对土地荒漠化形成的控制作用,并总结了不同荒漠化类型分布的地貌特征及包气带土壤剖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其中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的面积之和为9 751.9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6.53%;水环境系统对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控制作用,一方面受水库截留和近30年来灌区面积飞速扩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区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分别位于地下水潜水埋深大于1m和1~3m、且地下水矿化度为0~16g/L的地区;地下水潜水埋深为5m时,是研究区内(极)重度荒漠化与中度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临界埋深,地下水潜水埋深为3m时,则是研究区轻度荒漠化与中度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临界埋深;轻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2g/L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进行了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0多年来沙质荒漠化防治,现代沙质荒漠化过程得到了明显的逆转,25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5.18km2,逆转区的面积比发展区的面积大1280.48km2,为该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该区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强度依然较大,危害较大的极重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到总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的35.64%,同时煤炭、油气资源的开发对沙质荒漠化的负面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因此,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演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1978年、198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对阜新地区2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荒漠化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为格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分别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区位划分,提出了土地荒漠化区分区治理的模式,并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区域生态恢复的政策和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羽 《沿海环境》1999,(8):13-14
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场规模可怕的沙尘风暴,被大风吹起的“沙墙”犹如洪峰般高达数十米,席卷了四个省.沙尘风暴波及之处,遮天蔽日,白昼变成黑夜,有85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这只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一个缩影.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土地退化,形成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土壤发育的地表荒芜状态.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非常严重,首当其冲的是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里的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共有15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土地面积的15.9%,其荒漠化土地呈不断发展的趋势.在60年代至70年代,平均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据《人民日报》最新披露的数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7.6%,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 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1].研究表明[2,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 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草原荒漠化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掌握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的时空动态,利用2001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和Modis遥感影像、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荒漠化监测差值指数(DDI)对该区域荒漠化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现状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 其中,蒙古苏赫巴托尔省典型草原区以未荒漠化(ND)和轻度荒漠化(LD)为主,东戈壁省荒漠草原区以极重度荒漠化(ES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荒漠草原以中度荒漠化(M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 ②2001—2020年研究区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净逆转面积(荒漠化逆转面积与加剧面积之差)约147 220 km2,其中2001—2010年逆转面积占34.89%,2010—2020年逆转面积占65.11%. ③研究区荒漠化逆转程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草原区逆转趋势最为明显. ④研究区荒漠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表明降水增加有助于区域荒漠化逆转;近20年来降水量波动增加决定了中蒙毗邻草原区土地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而中国在中蒙毗邻草原区实施的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加速了荒漠化逆转速率. 研究显示,实施荒漠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可有效遏制荒漠化的发展并促进荒漠化逆转,在巩固我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同时,应加强与邻国合作,以防治境外荒漠化程度加重导致的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9.
孙钰 《环境保护》2012,(11):72-73
5月23日至25日,由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国家林业局、新华通讯社和韩国山林厅联合主办的“亚洲防治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干旱区域媒体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韩国、印度、埃及、乌兹别克斯坦、泰国、越南、孟加拉以及中国等国共计40余名媒体记者和管理人员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6月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之前的一次媒体准备会.  相似文献   

10.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刘勇强 《环境》2002,(6):30-31
荒漠挥戈逼进我国已是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蔓延最快、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从1994年开始,林业部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普查,于1997年公布了下列数字: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6%,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但是,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确定的定义,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应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之27.3%。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  相似文献   

12.
选择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大风日数、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和坡度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源数据开展了中国北方14省(区)2000—2018年土地沙化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并按土地易起沙尘程度的高低依次划分为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高敏感等级)、中等易起沙尘(中敏感等级)、轻度易起沙尘和不易起沙尘(低敏感等级)。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北方14省(区)处于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的面积从48.1%下降至40.4%,处于土地沙化低敏感等级的面积从30.3%上升至38.8%,整体呈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向中、低敏感等级过渡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大风日数的减少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林业局2015年12月29日发布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荒漠化与沙化土地第五次监测结果比第四次监测结果呈现出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我国沙尘天气显著减少,2009年~2014年5年间,平均每年出现沙尘天气9.4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20.34%,北京地区平均每年出现两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世界环境日聚焦"沙漠和荒漠化",关注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为全人类敲响"沙漠和荒漠化"警钟!本文从土地荒漠化这一概念入手,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以各个部门法为切入点,阐述了目前中国预防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特征及其治理措施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存在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1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1.6%,其中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占33.2%,水蚀作用下的占33.8%,物理及化学作用下的占33.0%。另外中国还分别有易受风力、水力作用和盐渍化影响的潜在荒漠化土地53.5万km2、87.5万km2和17.3万km2,共计270.0万km2,占国土面积28.1%。中国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条件下,人口过快增长、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如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工矿建设所造成植被破坏、污染等所致。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其分布形式有如下两个特点:(1)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区都是人类强度经济活动的地区;(2)荒漠化土地呈片状或斑点状断续分布,而不是大面积区域性连续分布。近几十年,中国土地荒漠化经过治理个别地区有所逆转,但总体上仍在发展中,如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每年仍以1.39%的速率递增。最后,针对中国土地荒漠化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对现有治理措施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及治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一个保护全球土地资源的多边环境协议,核心是各国政府、地方公众和民间组织合作制定国家和次区域/区域的行动方案,以及通过这些方案实现履约。20年来,履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的短缺,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履约工作困难重重,全球土地资源仍在继续丧失,荒漠化仍在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施秉云台山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73、1993、1999、2010年四期TM、ALOS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地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计算研究区土地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并初步分析施秉云台山地区土地生态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73~2010年耕地、草地面积呈减少的变化趋势,灌木林地面积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无植被覆盖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1973~1993增加,1993~2010年减少),水域面积波动剧烈,变化趋势不明显;(2)研究时段研究区土地生态健康状况并不佳,土地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得分不高,且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地生态健康等级位于亚健康与病态之间。该研究以期为施秉云台山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土地退化在中国西部是一个严重问题。它对千百万穷苦农牧民的生计具有负面影响,并制约着中国几个最穷困省份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于土地退化的真正原因及制止土地退化的可行办法。还存在许多争议。这也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世界银行相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能够帮助中国为解决西部干旱省份土地退化问题找到可行的办法。《公约》和世界上其他环境公约一样,是用来减少穷困和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但如何在一个特定国家水平上成功地履行防治荒漠化公约主要取决于如何诊断问题的症结。如何从解决问题的国际经验中学习和应用这些经验教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丁守杰  柴政  崔彦军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169+171-169,171
本文依据卫星影像MSS、TM和ETM数据高分辨率、连续性好、获取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以1973年的MSS影像、1992的TM影像为数据源,在ERDAS8.4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INFO10.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保护区荒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监测的方法,并获得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数据、类型间转移的面积数据。同时本文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土地覆被变化的动态度,找出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中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黄河故道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荒漠化现象一直是困扰这些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对其影响深重,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黄河故道区由于水分的减少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造成某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以山东省聊城地区的冠县为例,分析了黄河故道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除了黄河改道的影响外,还包括该区较为恶劣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作用。探讨了目前冠县荒漠化现状和治理的现状及治理所面临的困难。本着防止和减轻黄河故道区的荒漠化的目的,提出了治理黄河故道区荒漠化的四条对策,分别是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广辟渠道,增加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执法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