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臭袋法监测鱼粉厂的恶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启东市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港之一,渔业资源丰富,鱼粉加工业较为发达,鱼粉加工企业排放恶臭气体扰民的污染事故也经常发生.如启东市某鱼粉厂年加工生产鱼粉500 t,由于该厂收购的大量原料鱼有时来不及蒸干而置于露天堆积存放,在气温较高时造成原料鱼腐败变质,蛋白质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呈无组织排放,这时,可采用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对其进行监测.根据该鱼粉厂和四周居民居住情况,监测采样时在原料鱼堆场上风向设一对照点,下风向按扇形布设三个厂界测点,下风向居民住宅处设置敏感点,用恶臭气体真空瓶采样,采样后将样品瓶带回,由6名嗅辨员进行嗅辨,监测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2.
针对恶臭污染影响公厕内外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除臭技术方法,利用超声波雾化的原理,设计了一套新的除臭设备.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超声波雾化进行公厕除臭技术除臭效果明显,雾化除臭设备的净化效率高,对公厕恶臭污染物具有强力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恶臭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了舰艇舱室内常见恶臭物质的分类、气味性质及来源,比对了国内外恶臭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通过分析恶臭污染物的检出频次、毒性效应、气味安全级别、综合分值和艇内危害等级等指标,提出了舰艇舱室环境中24种恶臭物质的优先控制名单,指出舰艇的通风设计和硬件设备改进对于控制恶臭污染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着重介绍了恶臭污染及其危害,对恶臭常用的处理方法也做了概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法检测废气中甲烷,样品保存容器可选择玻璃注射器、惰性气袋、真空瓶、苏码罐等,实验室对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玻璃注射器气密性较差,样品须在8 h内完成分析;真空瓶携带不方便,苏码罐价格昂贵,两者使用较少;使用玻璃注射器采集,然后注入惰性气袋保存的方法最佳,样品至少可稳定保存7d。  相似文献   

6.
日本工业技术院微生物技术研究所最近发现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将甲硫醚和硫化氢等硫化物完全分解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对于废水处理场和粪便处理场高浓度的恶臭物质也具有显著的分解效果,它是一种带鞭毛的蠕动性硫化杆菌,从农药厂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来的。目前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硫化物一般用加热、化学药品或活性炭进行处理,如用微生物处理既能避免药品处理的二次污染缺点,还可实现恶臭处理设施的低成本化。 微生物分解恶臭物质能力的测定是用内径55毫米、长1米的丙烯园筒来进行。首先在这个园筒中注入含微生物干重约2克的液体培养基2升,然后从园筒底部通入一定浓度的恶臭  相似文献   

7.
确定面源恶臭挥发率的方法一般有两种:间接采样法和直接采样法.直接采样法由于具有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样设备的选择会影响到恶臭样品的组成,通过对比可知,由动态采样器和静态采样器确定的恶臭挥发率的结果是不同的.用风洞法确定的恶臭挥发率与用问接法确定的恶臭挥发率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恶臭扩散模型的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8.
恶臭排放规律及其采样和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恶臭作为一种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文章综述了恶臭污染国内外相关标准、恶臭的排放规律、影响恶臭污染扩散的因素、恶臭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对恶臭的了解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酒精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恶臭废气的来源和气量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在对此类恶臭废气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砂池、污水处理站等设施产生的气体进行加盖封闭、抽风、碱液喷淋、生物滤床除臭等措施,完成了对上述臭气的收集和处理,其中硫化氢、氨、甲硫醇去除率达到95%以上,可实现达标排放,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和群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某污水预处理厂恶臭治理设施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恶臭污染物、评价标准及其测定方法。通过引入臭气浓度和臭气强度的概念对某预处理厂恶臭治理设施进行了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天津城市污水泵站恶臭的污染程度,选取天津市一个典型的城市污水泵站进行为期3天的采样,采集该污水泵站距离污染源强不同距离处的恶臭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S-MS)和分光光度法对采集样品的组分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了恶臭排放源点和不同距离处的恶臭组分的浓度特征和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泵站恶臭污染物质以硫化氢、二氯甲烷和苯系物为主,还有一些烯烃和芳香烃衍生物;恶臭物质的浓度变化范围是n.d.~0.073 7 mg/m3,大部分恶臭物质浓度一般由高至低表现为源点>下风向5 m,源点>背景值,环境空气采样点与恶臭排放源相比,其降幅明显;虽然检测到的恶臭组分较多,但是其浓度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等标准中规定的排放限值相比,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2.
从实际的恶臭监测分析出发,结合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过程中的各种体会,从标准的适用范围、浓度排放限值以及采样环节等三个方面,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提出了若干意见.建议对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增加行业排放标准,对有组织排放增加浓度排放限值规定,对采样气象条件、采样点位、采样频率进行明确,并引入背景值或本底值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3.
恶臭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臭的监测分析齐文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00012)齐平志(河北工学院050000)1前言恶臭是挥发性化学物质对人嗅觉产生的刺激作用。在恶臭分析中,包括恶臭成分的化学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官能团试验,神经生理学的检查等。恶臭成分分析也是环境监测的领...  相似文献   

14.
比对了恶臭国标测定方法《GB/T 14675—1993》和便携式恶臭测定仪对厂界环境空气无组织排放臭气浓度的测定结果。结果显示,恶臭国标测定方法和便携式恶臭测定仪的测定值基本在同一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2种方法在嗅辨方式、工作地点、结果计算方式、配气方法、样品原始性和测定范围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恶臭的测定     
恶臭系指一切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它可通过嗅觉神经和三叉神经对呼吸中枢发生作用,影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乃至生殖系统,产生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精神不集中等症状,已成为众多人关心的环境问题。 产生恶臭的物质为数甚多,据统计,约有36万多种。恶臭物质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含硅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某些有机化合物。 恶臭是一种“感觉公害”,对它的评价难以用浓度或排放量来量度,故至今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关于恶臭的排放标准。一般评价认为恶臭的测定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确定  相似文献   

16.
恶臭(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测定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恶臭测定有别于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文章对恶臭测定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恶臭监测的现场嗅辨测量仪法与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4675-93)的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分析比对,通过稳定模拟环境条件下和复杂实际环境条件下的测定结果比较,对现场嗅辨测量仪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研究,为恶臭监测中现场嗅辨测量仪的使用提供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脉冲火焰光度检测的方法对石化污水处理场排放的废气污染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采用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人体感知嗅阈值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场在各个采样点位均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恶臭污染物检出,其中以污水进口最为严重.从检出物的浓度水平而言,苯系物和恶臭污染物均存在超标现象,而且检出的恶臭污染物浓度水平远高于人体感知嗅阈值.  相似文献   

19.
关于恶臭监测方法和恶臭环境标准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恶臭污染及其特点 恶臭:是指一类气态物质通过人的嗅觉器官产生的不快感(或厌恶感)。因此,它有别于大气污染,具有如下特点: 1.恶臭物质种类多、分布广、影响范围大,所以恶臭污染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大约有40万种化合物具有各种气味。其中作为恶臭物质比较重要的有一万种左右。从各国的调查结果来看、恶臭污染经常给人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因而群众呼声很大。 2.恶臭是以人的心理影响为主要特征的  相似文献   

20.
恶臭监测嗅觉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恶臭污染监测技术的比较分析,阐明了各类恶臭监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指出嗅觉测试法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依据古典心理物理学中最小可觉差法及平均差误法对欧洲EN13725标准方法和中国三点比较式臭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2种实验方法的特点。古典物理学是科学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的经典研究技术,主要用于外界刺激对人的感觉器官作用的测试技术。其中最小可觉差法是采用已知"标准刺激"对未知的"比较刺激"进行比较的感受阈值测定方法。平均差误法则是将"标准刺激"阈值视为零,并将接近零的平均实验结果作为感觉阈值的测定方法。在欧洲嗅辨实验所用的"标准刺激"为标准臭气样,而中国嗅辨实验暂时没有标准臭气样品,仍依据嗅觉阈值为零的概念进行恶臭样品实验。通过多年对嗅辨员的考核经验,总结了人的嗅阈值的分布特征,进而提出标准臭气样品的制备研究方法,提出培训嗅辨师以增强对环境恶臭污染识别能力的观点,借以深入理解恶臭嗅觉测定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