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江苏省高宝湖区湖泊群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苏省高宝湖区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和白马湖湖泊富营养化共性与差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4年,4个湖泊总体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之间,综合富营养状态指数值在年内均呈波动变化,丰水期明显大于枯水期;主要营养因子水平在4个湖泊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TN和SD 2项指标阶梯状差异较为明显,Chl-a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年内分布水平差异,并在春、夏季存在藻类暴发风险;各湖泊Chl-a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差异较大,宝应湖、白马湖以及总体分析的高宝湖群Chl-a均与水温、TP相关性显著,TP应是高宝湖群藻类生长限制的主导营养因子;各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存在差异性,总体上宝应湖与白马湖富营养化特征较为类似,与高邮湖差异较大,邵伯湖富营养化特征与高邮湖接近,又兼有与宝应湖、白马湖相似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1—2020年滇池水质监测数据,研究其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滇池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趋势,TN波动区间较大,呈现雨季<旱季的变化趋势。TP年内变化3—6月呈现增长趋势,空间上滇池北部TP值整体较高。Chl-a年内变化7—10月出现明显提升。IMn波动区间较大,空间上滇池南部呈现IMn值较高且稳定。NH3-N年内2—11月整体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01—2020年滇池TLI整体呈现波动降低;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递减,草海区域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滇池Chl-a与TN、TP、水温、pH值及降雨量呈现正相关性,与水位和透明度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2014—2015年期间4次对呼伦湖水质进行监测,评价不同季节水体中TN、TP和Chl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并分析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4个季节中呼伦湖水体中TN、TP质量浓度超标较严重,Chla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分布规律为TN由湖四周向湖心扩散再到四周;TP春、夏季基本保持稳定,秋—冬季由湖心向四周转移;Chla呈现由南—北—东—东北的变化趋势。呼伦湖春、夏、秋季呈现轻度富营养化,冬季呈现中营养化。水体主要受富营养化、盐化和有机物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太湖湖滨带,均匀布设49个点位,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4、8月开展浮游植物及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整体较低,优势种从枯水期到丰水期呈"鱼腥藻-鱼腥藻-微囊藻"的演变趋势;西北部湖区(竺山湖、梅梁湾、西部沿岸)浮游植物密度明显高于东南部湖区(东部沿岸、东太湖、南部沿岸);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湖体相似,密度比湖体高1个数量级;RDA排序筛选出在显著水平上解释浮游植物分布的最小变量组合为TN、CODMn、SS、p H、SD,且方差分解指出TN是相对最重要的变量;当物种适合度为50%~100%时,与TN具有较好梯度响应关系的是四尾栅藻及弓型藻,并且这2个种与TN、TP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组合变量也有较好的梯度响应关系,具备指示太湖湖滨带富营养化的可能,但定量指示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云龙湖水质进行了调查与评价.在云龙湖东湖、西湖区各设置3个采样点,监测水体中TN、TP、Imn、NH3-N、DO和SD指标;分别使用模糊识别法和湖泊综合营养指数对水体进行水质评价与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云龙湖水质级别为III类,其中TN、TP超标明显,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化;不同功能区水质差异明显,东湖区水质优于西湖...  相似文献   

6.
针对污水处理运行过程COD、BOD5、TN和TP实时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絮体形态参数的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污泥絮体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基于相关性从提取的形态参数和试验期间的运行参数中选择模型的输入变量,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输入变量与4个水质指标的预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COD、BOD5、TN、TP的交叉有效性系数分别为0.736、0.682、0.839、0.618,絮体形态参数与水质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可用于预测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7.
1982—2012年滇池水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滇池是中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是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采用Mann-Kendall和Daniel趋势检验法解析滇池外海在1982—2012年典型污染物指标(CODMn、BOD5、TN、NH3-N和TP)的年际变化特征;对滇池流域人口、人均GDP与滇池CODMn、TN和TP相关性进行研究,阐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各污染物指标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在α=0.01的显著水平上TN和NH3-N有显著上升趋势,CODMn和TP有上升趋势但不显著,BOD5基本未发生趋势变化,Mann-Kendall和Daniel趋势检验结果基本一致。滇池TN、CODMn与流域人口、人均GDP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是TN和CODMn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随着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十一五"水污染治理规划实施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TP、TN影响有所减轻,滇池磷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于2018年1—12月,采集太湖湖滨及湖面共计9个点位600多个干湿沉降样品,估算了N、P干、湿沉降率以及全太湖2018年N、P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2018年太湖TN和TP月湿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61. 2和7. 1 kg/(km~2·月),TN和TP月干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03. 6和4. 5 kg/(km~2·月)。TN和TP年干沉降率空间分布规律为:湖面之上开阔水域处的TN和TP年干沉降率大于其他湖滨点位,TN和TP总沉降通量为7 702和333 t/a。2018年相比于2002—2003年,TN和TP总沉降通量分别降低了22. 6%和53. 8%。  相似文献   

9.
淀山湖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1年—2007年淀山湖水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淀山湖的水质均未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TP、TN、石油类、IMn、COD和BOD5。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0.79~63.57,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chla与石油类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TP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与BOD5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水温、DO、IMn、COD、氨氮、TN的相关性不显著。chla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百花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并结合Spearman分析法,探究百花湖流域1997年、2007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5种水质指标年均值的响应。结果表明:1997—2017年流域内林地和建筑用地面积递增,耕地面积递减,林地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0%以上;在土地转移中林地、建筑用地和耕地之间的转移最大,林地和建筑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1997年水质最好,2007年水质最差,2017年对流域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后水质有所改善;相关分析得出建筑用地、耕地与TN、TP、NH_3-N呈显著正相关,对TN、TP、NH_3-N有"源"的作用,林地与TN、TP呈显著负相关,对TN、TP有"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太湖湖滨带水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2009年12月和2010年4、8月的全太湖湖滨带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以TN、TP、NH3-N、CODMn、DO为评价指标,采用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太湖湖滨带水质进行评价。水质指标基本信息显示,NH3-N冬季、春季空间变异较大,TP夏季空间变异较大;单因子标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湖滨带水体水质因子污染风险时空差异显著,TN冬季、春季全区域污染风险均较大,NH3-N冬季和夏季在竺山湾、西部沿岸区域污染风险较大,TP三季在竺山湾、西部沿岸区域污染风险较大;综合标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东太湖、东部沿岸、贡湖区域水质较好,为Ⅲ类水,竺山湾和西部沿岸水体水质最差,为Ⅴ类水,且竺山湾和西部沿岸水体三季均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该研究可为太湖湖滨带水环境的生态恢复和标识指数应用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湖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时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太湖氮磷营养盐干湿沉降特征及对太湖营养盐输入的贡献,于2011年不同季节采集太湖不同位点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分析干湿沉降中氮(N)和磷(P)的形态和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输入太湖的磷以干沉降为主,而氮以湿沉降为主。在太湖干沉降中总无机氮(TIN)占总氮(TN)的77.1%,溶解性磷(DIP)占总磷(TP)的77.9%。干沉降中TIN主要以NH+4-N为主。西太湖是TN与TP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太湖的最高湖区。太湖全年大气TN沉降总量为20 978 t,TP沉降总量为1 268 t,因此,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是太湖营养盐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凤眼莲死亡对湖泊水质的持续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凤眼莲是优良的污水净化植物,凤眼莲死亡后残体对水质的影响制约了其应用.在凤眼莲衰亡后,调查研究凤眼莲死亡对自然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凤眼莲的衰亡期,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透明度、CODMn、TN、TP、NH4 -N等指标仍然具有改善作用;在后续影响期(次年春季),在有凤眼莲死亡腐烂的水体中,除了水体TN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外,其他主要水质指标的浓度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洮滆水系湖库富营养化生态风险的特点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茅东水库、长荡湖、涌湖、太湖竺山湾是洮滆水系从上游到下游排列的4大典型湖库,2008年的监测分析表明,氮、磷是该水系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因子,并沿流域呈加剧趋势,上下游TP质量浓度为0.081~0.296 mg/L,差异小,而TN质量浓度为0.314~5.67 mg/L,差异大,长荡湖到涌湖是洮滆水系首要污染物TN快...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21年5月—2022年4月合溪新港河流水量、水质(TN和TP)的同步监测数据,利用通量模型核算了合溪新港污染物(TN和TP)通量。通过测算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断面降雨强度、水质的响应关系,分析了该区域的污染类型及特点,为后期水质污染调查及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合溪新港流量与降雨量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在强降雨期(7—8月)水体流量最高,占监测周期总流量的57.77%;少雨期则流量最低,且会出现湖水倒灌现象(11—12月)。通过分析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流量、水质的相关关系,确定了该流域污染类型为点源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共存的混合型污染,且在高强度降雨时污染物负荷量较大。综上,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对该流域治理提出相关对策,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以有效降低TN和TP污染物的入湖通量,减少太湖TN和TP污染物负荷量。  相似文献   

16.
以2014—2015年无锡市太湖新城主干河网水系底质的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底质中的营养盐及重金属状况,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城河网内底质的TP含量2015年已经达到较清洁状态,且各样点差异较小。TN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成正相关性,底质中TN负荷略高。新城2015年主干河网重金属的污染状态较2014年整体无明显变化,大多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Hg。  相似文献   

17.
以长兴县入太湖的泗安塘-合溪-乌溪河网为研究对象,将入湖河网划分为水源区、河网区、西苕溪区和入湖区,于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分别对长兴县入太湖河网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空间聚类法、水质标识指数对水质的时空分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兴入太湖河网不同片区氨氮(NH3-N)和总氮(TN)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呈现枯水期较丰水期高的特征,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总磷(TP)则呈现丰水期较枯水期高的特征。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质指标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水源区>西苕溪区>河网区>入湖区的分布特征,入湖区是污染物聚集的主要区域。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长兴入太湖河网主要以Ⅱ类和Ⅲ类水为主;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DO)、CODMn、NH3-N、TP指标均优于Ⅲ类水标准,TN是入太湖河网的特征污染物,且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达到2.24,3.49 mg/L。因此,进一步削减氮污染是缓解其河网富营养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于2013年每月测定了苏州太湖饮用水源地9种异味物质含量及TP、TN、水温、藻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苏州太湖饮用水源地主要检出的异味物质有2-甲基异崁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等4种。2-甲基异崁醇年均值是其嗅觉阈值的2.9倍,水体主要表现为土霉味。根据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及相关文献讨论,水温是影响异味物质含量的重要因素。微囊藻等藻类对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有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主要特征初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针对近年实际监测结果,结合历年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初步归纳了当前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地域特征、时间周期特点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呈多峰形状态.2007年太湖沙渚水源地藻类生物量的两峰三阶段的特征进一步表明,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进入了高频期.  相似文献   

20.
应用3S技术研究了太湖底质与水质总磷(TP)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水华频次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2016—2018年,太湖底质TP年均值在433~537 mg/kg波动,水质TP年均值从0.064 mg/L上升至0.087 mg/L。从空间分布来看,底质TP、水质TP和水华频次均呈现“西高东低”的规律,太湖西部区尤其是竺山湖区是需要开展治理的重点区域。3年间,太湖西部区水质TP上升,而底质TP与入湖河流TP下降,说明内源磷污染是太湖西部区水质TP升高的主要原因,须加强科学清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