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2.
王宇杰  张铁军 《青海环境》2023,(2):62-66+7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层面的理论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除了西方唯“人类中心主义”至上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发展,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两个结合”的融会贯通和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3.
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等。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人类无法有效消除这些危机和困境,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本文将在分析生态文明内涵、目标和价值的基础上,初步勾勒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即生态治理和协商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教育(第二版)》教材由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写,由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授亲自主笔,视角多样、内容新颖。本套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共11册,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始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以生态文明为基本理念来编写本教材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环境教育(第二版)》教材由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写,由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教授亲自主笔,视角多样、内容新颖。本套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共11册,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始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以生态文明为基本理念来编写本教材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可持续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良性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从儿童视角构建课程、整合主题,融合学科;结合日常校园生活组织活动践行环保,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和价值取向;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实现生态课程与德育实践的对接。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它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体、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优秀的人类核心道德。  相似文献   

8.
王晓毅 《绿叶》2013,(1):36-42
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或工业文明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更不是替代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蕴含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中的。生态文明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发展以百姓的幸福为旨归,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中,幸福的含义不同,所以要允许发展目标多样性.不应当以单一指标来规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性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生态文明的三个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多个方面进行归纳。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与超越,是对长期困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历史性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学界就此提出价值体系、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和低碳消费等基本思路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3.
曲格平撰写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重点阐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必然性,提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发展方略,启示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必然性,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开创环保工作的"战略反攻"的新阶段,积极发展环境科技,培养大批高素质环保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否是独立的文明形态,看法不大统一。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处于确立时期,在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定义远未达成一致而体现出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着重从人们思想观念、生产发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百年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对自然环境的持续作用,使人类面临环境与发展的双重危机。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统一性,环境法制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环境基本法是环境法制的基石,目的条款是环境基本法的元点。旧的目的条款沿袭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将发展经济奉为圭臬,始终无法调和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修改环境基本法目的条款,融入生态文明因子具有自内而外、自外而内、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四个方面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历史逻辑和深刻内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实践、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视角,以百年时间轴为主线,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不同阶段特征,系统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和理论体系,总结概括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践效果,并提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全球共识,分享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的路径和趋势,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19.
系统易懂地阐释生态文明概念,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态文明,以及在全球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哲学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国家治理概念和术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构成,是中国国家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国家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整体性战略,其路径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其关键手段和工具是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其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生态素质作为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它必然体现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素质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导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应全面强化在有效提升人的生态素质方面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