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引言 底泥的污染是由于工矿和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废弃物以及大气中污染物的沉降和蓄积而引起的,是各种污染物质在沉积层的模糊综合,目前,运用底泥对污染物质的记录作用以说明水体的污染程度,从而了解过去的水质状况、预测将来的水质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燃煤电厂重金属排放对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测定了某燃煤电厂烟囱入口烟气中Cd、Cr、Hg、Ni、Pb、As含量,同时根据当地气象及地形条件,在燃煤电厂周边采集19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情况,并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燃煤电厂烟气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为0.02~2.00μg/m3...  相似文献   

3.
一、废水的危害性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物质大致可以分为悬浮物质(SS)和浮油类物质,在制浆造纸厂各工段废液和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如表1所示. 1.悬浮物质和浮油类物质  相似文献   

4.
恶臭与恶臭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环境大气中恶臭物质的来源、恶臭污染的形成、恶臭污染的特点与规律进行了讨论,并就国内外恶臭污染状况的演变及对恶臭污染采取的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了详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展我国恶臭污染方面的调查研究及逐步完善污染防治体系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膜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膜污染及其防治是影响膜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工程中运行一年多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碟管式反渗透膜,经研究判断,污染絮体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并含有Al、Si等的胶体物质以及Fe和Ca的化合物。通过化学清洗来验证对污染层结构的判断,先碱洗后酸洗的清洗效果远远好于先酸洗后碱洗,有机物在污染层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减少渗滤液中的有机物质,将会大大减轻膜污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环境激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综述了国内外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环境激素的特性、种类,重点阐述了环境激素的毒害途径和作用机理;指出环境激素物质的鉴定、激素物质环境容量的确定以及在环境中激素迁移、转化、积累等问题。从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对生殖健康的危害,提出了防治环境激素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基于中试规模的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长期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系统考察污泥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泥龄10 d时,混合液悬浮固体、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分别为24.1%、36.1%和39.8%;泥龄20 d时, 混合液悬浮固体、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分别为43.9%、32%和24.1%;泥龄40 d时, 混合液悬浮固体、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阻力的贡献分别为50.6%、27.3%和22.1%。随着泥龄的增加,胶体物质和溶解性物质所形成的阻力之和在总阻力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但仍为膜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依利纳艾州立大学环境化学家发现使用具有光化学活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的核黄素(即维生素B_2),可以加速污染物质的分解。Richard Larson指出,某些有机物质直接在阳光下就会分解。而某些受污染之水(如垃圾填埋场的渗水)就需要称作光敏剂的一类化合物的帮助。核黄素是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物理方法将某农药厂土壤分成4种粒径的有机-矿质复合体组分,粘粒、粉粒、细砂和粗砂,研究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不同有机-矿质复合体组分中的分布特征及有机质含量对污染物质赋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粒组分中污染物质六六六含量较高,粘粒组分中滴滴涕含量较高。粘粒和粉粒组分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与相应的有机质含量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而在细砂和粗砂中这种相关性不显著。lgKoc值与污染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似。有机质可能是影响场地土壤有机氯农药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污染场地的风险控制和环境修复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溶解态物质对苏州市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鸣  潘杨  黄勇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689-3694
景观功能已成为我国城市水体的主体功能,随着城市水体污染的加剧,这一功能也难以得到保障;识别城市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利于对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成因、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可以为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预警、防控和工程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对苏州30条河道广域采集200组水样,用0.45μm滤膜抽滤去除水样中非溶解态物质,对比抽滤前后水样的浊度、色度,结果表明,非溶解态物质是引起水体浊度、色度的主要原因;对比极端黄色水样抽滤前后的浊度、色度,并对悬浮物的高锰酸盐指数(I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造成黄色水体表观污染的主要是沙粒、粘土等无机非溶解态物质;对比抽滤前后极端黑色水体中硫化物及极端深绿色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些表观污染物质主要以非溶解态的形式存在;极端水体的测定分析证实了城市景观水体表观污染主要由非溶解态物质造成。  相似文献   

11.
选择乙酸钠作为农家肥中羧酸类物质的代表,在确定其对铬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分析和红外图谱研究,探索乙酸钠与土壤中Cr(Ⅵ)之间可能存在的5种作用方式,并对其有效作用方式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乙酸钠能显著降低铬污染土壤中的Cr(Ⅵ)含量,其有效作用方式是乙酸钠和土壤中有机组分的共同作用;乙酸钠的加入使土壤有机组分中的一些不溶于水的羧酸类物质进入液相,从而促进铬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调控农作物营养元素可改变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迁移,是当前阻控农作物中重金属积累的一种有效途径。综述了农作物中重金属与营养元素、生理调节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营养元素和生理调节物质阻控重金属吸收和解毒的机制,介绍了叶面生理阻控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技术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叶面生理阻控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把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土壤并通入直流电 ,发生土壤孔隙水和带电离子的迁移。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在外加电扬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并在电极附近累积 ,抽出处理从而被除去。新兴的电动力学原位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正越来越多地被各国研究人员接受。一系列实验规模的研究和技术已日渐成熟 ,其中Lasagna技术和Electro klean技术已在美国肯塔基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地进行了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14.
通常情况下,河流污染物质函数可表示为C=f(x,t)。在不考虑河流对污染物质衰减和无支流汇入的条件F,其主流的连续方程和扩散方程用下式表示:  相似文献   

15.
氯代有机物是一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并被大量排放到环境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环境,就会在水体、土壤和底质中长期残留,并在食物链中不断积累、富集,从而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因此,对受这类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是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基于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成本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文中探讨了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难降解氯代有机物污染环境修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复杂多变,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好氧MBR处理垃圾渗滤液中膜面优势污染物及污染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好氧MBR处理垃圾渗滤液装置中的污泥混合液进行合理分离,通过死端过滤实验和膜污染阻力测定实验,以确定MBR中造成膜污染的优势污染物和优势污染阻力。实验结果表明,上清液中的胶体物质和大分子粘性有机物是造成膜污染的优势污染物;膜污染阻力主要由凝胶极化阻力和外部污染阻力构成,二者之和占总污染阻力的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把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土壤并通人直流电,发生土壤孔隙水和带电离子的迁移。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在外加电扬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并在电极附近累积,抽出处理从而被除去。新兴的电动力学原位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正越来越多地被各国研究人员接受。一系列实验规模的研究和技术已日渐成熟,其中Lasagna技术和E-lectro-klean技术已在美国肯塔基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地进行了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18.
舟山渔场近岸海域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舟山渔场近岸海域污染源及入海的污染物质分析入手,较详尽地叙述了舟山渔场近岸海域的水质、底质及生物体受污染的现状,并指出污染有加剧的趋势。提请注意处理好沿海的经济发展与保护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次临界操作下的膜污染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界通量在膜污染控制的水动力学条件优化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概念。本研究用一种新型的中空纤维膜组件过滤活性污泥混合液 ,采用通量阶式递增法对临界通量进行测定 ,实验表明 ,气水二相流是一个提高临界通量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且临界通量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根据测定结果 ,可以得出膜生物反应器 (MBR)的 3个水动力学操作区 :超临界区、临界区和次临界区。次临界操作可以防止颗粒物质在膜面上沉积引起的可逆污染 ,在次临界操作下 ,膜污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不可逆污染发展阶段 ,跨膜压力 (TMP)发展缓慢 ;第一阶段膜的不可逆污染导致膜丝点通量不断的重分配 ,一旦出现膜丝上某一点的通量大于临界通量时 ,颗粒物质就以此点为突破口 ,不断沉积到膜丝表面 ,发生可逆污染 ,膜污染进入第二阶段 ,TMP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前,污泥干化是其资源化处理及其他处置的基础。污泥受热干化时会释放恶臭物质,易引发恶臭污染,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以污泥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为对象,基于国内外恶臭污染相关规定,综合考虑污泥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中物质浓度、嗅阈值、阈限值、气味安全级别以及饱和蒸汽压,通过指标权重评分方法筛选出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中的主要恶臭污染物。以恶臭污染潜力为评价目标,风险系数和臭气排放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韦伯-费希纳定律构建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模型,形成适合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方法,为恶臭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借鉴。利用本方法对污泥间接干化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值为3.21,潜在恶臭污染能力属于Ⅳ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