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我国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及主要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机制、技术水平、发展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钢铁企业冶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为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及冶金固体废弃物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工业重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基础产业,也是资源、能源密集型及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污染的瓶颈约束日益明显。本文从钢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出发,倡导生态工业理念,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及污染特点,探索建立钢铁工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保障措施,对实现钢铁工业生态化转型,促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且钢铁工业规模庞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 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我国钢铁系统的总物流进行分析,得到了钢铁系统的总物流分析指标;对1995—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包括资源效率、能源效率、脱钩指数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2004年资源效率(粗钢产量与铁矿原矿消耗的比值)和资源经济效率(钢铁工业增加值与铁矿原矿消耗的比值)均达到最大值,二者分别为0.54 t/t和827.66元/t;2011年能源效率(粗钢产量与钢铁工业能耗的比值)和能源经济效率(钢铁工业增加值与钢铁工业能耗的比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 t/t和2 976.65元/t. 基于我国钢铁系统的总物流分析结果进行了脱钩指标分析,结果显示,DDEU(国内开采量的脱钩指数)为0.189,大于DMI(直接物质投入量)、TMR(总物质需求)及DPO(国内排放量)的脱钩指数(分别为0.115、0.084和0.061),即国内开采量的脱钩情况在该阶段达到最佳,这与我国铁矿石产量不足、钢铁生产更多依赖于进口资源密切相关. 最后提出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重视废钢资源回收利用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情景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钢铁工业物质流与价值流协调度模型,对未来一段时期钢铁工业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维持现有发展模式的基准情景下,我国钢铁工业协调发展度将持续下降,2020年将下降到0.73.在环境恶化和经济效益相对脱钩的情景下,直到2020年我国钢铁工业协调发展度将维持在0.85的水平.而在经济与环境出现绝对脱钩的情景下,我国钢铁工业协调发展度将持续上升,2020年将达到0.95的高水平.因此,近期我国钢铁工业应遵循“基准相对脱钩绝对脱钩”的发展路径,降低总物质投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升经济产出效益,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钢铁生产工业是我国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钢铁工业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钢铁产量居世界前列,钢铁质量也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而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是由于钢铁工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对于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不到位,钢铁废水处理问题变的愈发严重,如何合理的处理好钢铁生产的废水,并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现阶段钢铁工业生产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钢铁工业一次颗粒物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工艺以及颗粒物控制技术的分类,建立了一个细化到排放节点的自下而上的颗粒物排放模型.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各地区活动水平以及颗粒物控制技术分布的历史变化趋势分析,利用此模型计算了2006—2012年我国钢铁工业一次颗粒物的排放系数和排放量.模型计算结果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颗粒物控制水平不断提高,PM_(2.5)、PM_(2.5)~10和PM10的排放系数分别降低了21.2%、19.3%和19.0%.钢铁工业一次颗粒物排放量在2006—2011年间持续增长,2011年TSP排放量为602×104t,PM10排放量为200×104t,PM_(2.5)排放量为124×104t;2012年排放量出现下降,TSP排放量为561×104t,PM10排放量为187×104t,PM_(2.5)排放量为116×104t.2012年我国钢铁工业一次PM_(2.5)排放量中的有组织排放占39.5%,无组织排放占60.5%;除加严有组织源管控之外,减少颗粒物无组织排放,对于钢铁工业颗粒物排放控制也非常重要.我国钢铁工业颗粒物排放量分布不均衡,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5个省的排放超过全国总排放的50%.  相似文献   

8.
钢铁工业烧结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我国已实施的钢铁工业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基本上都以控制一种污染物为目的,而对于同时实现烧结脱硫、脱硝、脱二恶英和脱重金属等相关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我国钢铁工业烧结烟气各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典型钢铁烧结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活性炭吸附工艺、MEROS工艺、EFA曳流吸收塔工艺、LJS-FGD多污染物协同净化工艺和催化氧化法综合清洁技术等五种技术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等,并对其技术经济及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在工业领域中钢铁工业是用水大户,临海建厂是未来中国钢铁产业布局的方向。向海洋要淡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将海水直接利用于生产,可减少海水淡化成本、节约能源、降低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就钢铁企业的海水直接利用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可作为实际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废钢的应用现状及应用不足的原因,为加快废钢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提出为适应当今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废钢产业,加快废钢资源利用,促进钢铁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1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钢铁产能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钢铁行业具有其资源、能源密集,生产规模大,工序多、流程长等特点,其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成为环境污染大户。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准入制度越来越严厉,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钢铁固体废物的处理利用上,秉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是根本的途径。本文从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背景入手,具体分析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以期能够推动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我国湿热沿海风电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湿热沿海风电机组服役环境条件的监测,包括风电机组运行环境温湿度数据、腐蚀数据等,分析湿热沿海地区主要环境因素对风电机组的影响。结果针对我国湿热沿海环境条件提出了关键设备和材料的环境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结论对风电机组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钢铁工业氮氧化物减排的紧迫形势,首先介绍了钢铁工业氮氧化物主要排放源,提出了烧结工序和自备电厂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其烟气中氮氧化物控制是钢铁企业氮氧化物减排的重点;其次对钢铁工业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热力型、燃料型、快速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钢铁工业烧结、自备电厂、焦化、炼铁、轧钢工序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技术途径,为钢铁工业进一步开展氮氧化物减排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总结我国核电发展概况,剖析了沿海地区发展核电的内驱动力,并深入研究了核电对海洋环境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从合理利用海域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协调核电与其他用海需求关系角度,提出沿海核电战略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和主要做法,与之相比,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我国钢铁工业依法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钢铁工业项目验收监测及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浅析了钢铁工业标准的新特点,总结了钢铁工业项目验收监测时的关注点,为此类项目的竣工验收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云南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宏观调控对云南省钢铁工业的影响,提出了云南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陆源污染源是危胁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我国沿海涉化学品企业布局具有总体分散性和局部密集性特点,在周边沿岸海域,分布着石油勘探开采、炼制、储运和销售等项目,一旦沿海地区发生陆源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将对海洋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本文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两起关于陆源污染突发环境事件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应急处理的成功经验,并对当前陆源污染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做了分析,提出强化沿海地区陆源污染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钢铁工业是目前内部矛盾十分突出的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本文从钢铁工业突出的流程化特点入手,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钢铁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中国钢铁工业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思路,力争以此为突破口来推进钢铁工业改革,也为钢铁工业技术研发、资金投放和项目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钢铁工业发展政策》。这是指导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要求钢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