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上海、大连和天津的附近海域海水中分离出的15种石油降解菌中筛选出6种柴油降解率在75%以上的高效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经16S rDNA测序鉴定,D4和T4属假单胞菌属,D3和R4属短波单胞菌属;R3属迪茨菌属,T1属盐单胞菌属。分析6种菌株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发现,在LB培养基中,D4的适应期较长,需要25 h,而稳定期较短;在葡萄糖培养基中,R4在3 d后进入稳定期,适应期较长,其他5种菌株在2 d后就进入稳定期;在柴油海盐培养基中6种菌株在3 d后生物量出现明显增长,其中R3、R4和D3的生物量高于T1、D4和T4的生物量。对比6种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得出其生长的难易顺序是柴油海盐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LB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采用富集分离方法从陕北某炼油厂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石油降解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种属;选取pH值、盐度、氮源、接种量和石油浓度作为单因素,探究不同单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通过拮抗试验,构建石油降解混合菌系并探究其对石油降解效果.结果表明: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4株能够在含油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菌株,其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T2、T4、T5)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T3);在单因素试验中pH值、盐度、氮源、接种量和石油浓度都会影响菌株的生长;4株菌无拮抗作用,对其同比例组合共构建15组菌系,接种量体积比1:1:1:1组成的混合菌系P在相同时间内石油降解率最高(89%),说明混合菌系P对石油具有高效降解能力.本试验结果旨在为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14株石油降解丝状真菌,用以筛选可高效降解石油的菌群. 经过ITS(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其中9株属于镰孢霉属(Fusarium sp.),2株属于黄白生丛赤壳菌属(Bionectria sp.),另外3株分别属于葡萄穗酶菌属(Stachybotrys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雅致放射毛霉属(Actinomucor sp.);在固体培养基中各菌株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1). 不同菌株能够特异降解不同的石油组分. 将筛选的优势菌株组成2个菌群,菌群1由菌株3、D2、D3和D52组成,菌群2由菌株3、6、D2和D3组成,分别考察单菌和2个菌群对原油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菌株原油降解试验30d后,单菌菌株D52对原油去除率最大,为64.25%;菌群1和菌群2对原油的去除率较高,分别达到74.55%和72.64%,可以考虑用于污油生物修复治理的工程菌群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前期筛选的4株高效石油降解菌,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混合菌配比并研究环境因素对混合菌影响,以期提高混合菌对石油的降解效率。结果表明,当石油浓度为10 g/L时,菌株Rp、Sm、Bc和Kv接种量分别为3.97%、2.00%、2.04%和2.07%时混合菌对石油降解率达最大值69.14%,验证值68.83%。此外,考察了环境因素对混合菌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发现混合菌对盐度和p H有较大范围的适应性。其中盐度为5%时降解率仍可达40.37%;p H为7.5时降解率最高可达64.93%,p H为4时降解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曹妃甸港石油污染区采样,筛选到两株降解率较高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1)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s1),经过10 d的降解实验,Pa1的降解率达到了63.28%,Ps1的降解率达到了65.86%。然后对此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其降解率都有显著的提高,Pa1的降解率为71.28%,Ps1的降解率为74.24%。最后进行菌株的组合,两株的混合菌株降解率为76.05%,表明混合菌株的降解率比单个的菌株高;同本室筛选的石油降解菌S1的组合,其降解率提高到81.45%。本实验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与石油降解菌的混合菌群组合降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海藻酸钠-海藻酸钙法对芽孢杆菌H-1菌株进行包埋实验,测试各固定化因素对凝胶微球物理性能的影响,得到各因素合适的取值范围。以石油降解率为试验指标对固定化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菌株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7%、菌悬液添加量75%、CaCl2浓度2%、交联时间24 h。对比固定化菌株与游离菌株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固定化菌株的降解效率大于游离菌株。对固定化菌株的降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石油浓度较低时,固定化菌株的降解动力学方程符合Monod方程的线性简化形式,方程的半饱和常数K S=52.33 mg/L,最大反应速率v max=44.05 d-1。当原油浓度较高时,其降解速率大于方程的v max。  相似文献   

7.
咪唑烟酸高效降解菌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长期使用咪唑烟酸的非耕地土壤中,分离出两株高效降解菌ZJX-5和ZJX-9,经鉴定,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Ⅱ型(pseudomonas fluorescenes biotypeⅡ)和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当咪唑烟酸的原始浓度为100mg/L,两株降解菌在2d内对其降解率均达70%以上.研究了单一菌株和混合菌株对咪唑烟酸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混合菌的降解能力明显优于单一菌株,尤其在咪唑烟酸浓度较高时,混合菌在降解率及耐性方面均比单一菌株明显提高.此外,外界环境条件对降解菌的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当温度在30℃左右,反应液的pH值及降解菌的生物量越高,咪唑烟酸的原始浓度在低于适宜降解最高浓度(200mg/L)的情况下,降解菌的活性较强,对咪唑烟酸的降解较快.  相似文献   

8.
砂土中柴油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加油站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对柴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比较研究菌株及菌群降解柴油的差异,探讨植物苜蓿和芥菜对菌株降解柴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菌株Q18和菌群对砂土中柴油都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菌群对柴油的降解率明显高于菌株Q18.菌株Q18 和菌群在5 d内对柴油的总降解率分别为40.29%和54.15%.与菌株Q18降解柴油相比,菌群主要是强化了中、长链烷烃化合物的降解.②在砂土中,苜蓿和芥菜都能显著地强化菌株Q18对柴油的降解,但苜蓿强化菌株Q18降解柴油的能力强于芥菜. 5 d内菌株Q18-芥菜和菌株Q18-苜蓿复合体系对柴油总降解率分别达到60.05%和56.68%.③菌群和苜蓿及芥菜复合体系降解柴油的能力也有显著提高,但芥菜强化菌群降解柴油的能力强于苜蓿.5 d内菌群-芥菜和菌群-苜蓿复合体系对柴油总降解率分别为75.53%和70.50%.   相似文献   

9.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特征明显的石油降解菌,研究了不同的油含量、温度及添加物等因素对石油降解菌的脂酶活性和除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脂酶活性与除油率正相关;除油率随油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石油降解率通常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添加蔗糖不利于石油的降解;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有利于脂酶的产生和代谢。  相似文献   

10.
从长期受石油污染土壤中驯化筛选到能以芘为惟一碳源生长的混合菌群GP3,其主要由假单胞菌株GP3A(Pseudomonos sp.)和菌株GP3B(Pandoraea pnomenusa)组成。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混合菌GP3降解芘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150r/min振荡培养下,混合菌GP3对15mg/L芘的7d降解率为90.6%。混合菌GP3降解芘的最适宜温度为35℃,最佳pH值为6.2。加入低浓度葡萄糖(100mg/L)或菲(10mg/L)作为共代谢底物,均可提高GP3对芘的降解率。混合菌对芘的降解速率(PDR)与芘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研究重金属离子胁迫下GP3对芘的降解时发现。10mg/L Zn^2+的存在对芘降解效能影响较小,Cu^2+对芘的降解有抑制作用,Cd^2+对混合菌GP3有很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石油烃降解混合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克拉玛依地区的部分石油污染样品进行了富集分离,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宽,并且石油烃的降解效率最高。该混合菌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到20.09%。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环境因素对混合菌KL9-1降解石油烃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菌KL9-1的接种量、石油烃仞始浓度、初始pH、摇床转速、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都会影响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在35℃的条件下,当接种量6.0%、石油烃初始浓度1.5%、仞始pH 7.5、摇床转速120 r/min及添加200 mg/kg Tween80表面活性剂时,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都达到最高,其中稀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62.49%,稠油的降解率达到40.36%。  相似文献   

12.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从石油化工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三株石油降解菌w1、w2和w3,经鉴定分别是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初步研究了菌株的生长特性与其降解石油能力的关系,并将w1和w2进行紫外诱变得到诱变菌yw1和yw2。对诱变前后的菌株进行石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诱变前的菌株在原油浓度为4000mg/L培养液中培养10d,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74.34%和77.58%。而诱变菌株10d降解率达到了79.9%和87.3%。同时,诱变菌株还大大提高了对高浓度石油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浓度酚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酚性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吕荣湖  付强 《环境科学》2005,26(5):147-147-151
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对活性污泥进行筛选及驯化,得到能降解高酚浓度的优势降酚菌.该混合菌在15h内将1700mg/L浓度的酚完全降解,同时使COD降至102.9mg/L,降解率达到96.9%.经分离纯化,得到4种不同的单一菌株,并对各菌株的菌属进行了初步鉴定.同时,还考察了初始酚浓度、菌投加量、温度、pH等因素对降酚菌降解COD和酚的影响.混合菌的降酚效果要优于所分离出的4种单菌株.  相似文献   

14.
测定柴油降解菌的漂浮性、表面疏水性,比较不同漂浮性的菌株在不同搅动强度的海水中的柴油降解率。利用不同漂浮性的菌株构建降解菌群,比较其在低搅动海水中的柴油降解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考察其实际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菌株的漂浮性与其表面疏水性存在正相关性,具有漂浮性的菌株(Y8、C7、Y9)在低搅动海水中的降解率比高搅动情况下分别降低了22%、19%和17%,而不具有漂浮性菌株F6的降解率降低了53%。由漂浮性高的菌株(Y9、X1、S2)构建的降解菌群在低搅动海水环境中的柴油降解率明显高于其余菌群,10 d后,达到了57%。室内模拟实验表明,在添加漂浮性菌群和亲油肥料S200、水溶性营养盐的实验组中,柴油降解率在7 d后分别达到了87%和84%。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石油污染土壤中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降解情况,在考察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选择喹啉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选择性富集培养的方法,从45份石油污染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55株降解喹啉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株,从中选择降解效率较高的2株喹啉降解菌命名为Q5和Q24,进行喹啉的降解性能研究,比较了单一优势菌株、人工复合菌群和土壤中的自然菌群对喹啉的降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中自然菌群对喹啉的降解效果好于单一的优势菌株和人工复合菌群。  相似文献   

16.
从泄漏柴油污染的加油站土壤中筛选出对柴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1株红球菌,研究了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菌株的毒性,并探讨了单一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离子-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茵株降解柴油污染物的影响.主要结论:①高浓度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80,TX-100,都会对红球菌生长造成一定的抑制和毒害作用,3种表面活性剂对菌株的毒性大小顺序为:TW-80>TX-100>SDS;②单一的表面活性剂SDS,TX-100和TW-80,都能有效提高红球菌对柴油的降解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80强化红球菌降解柴油的能力最强,其次为TX-10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能力最弱;③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X-100,SDS-TW-80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能有效提高菌株的降解率,按SDS质量浓度为50 mg/L,TX-100质量浓度为10 mg/L,TW-80质量浓度为10 mg/L比例形成的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X-100和SDS-TW-80对红球菌降解柴油效果最佳,降解率分别达到52.4%和54.3%.  相似文献   

17.
低温条件(10℃)下,采用定时定量转接、间歇式逐步提高PAHs浓度的方法,从天津滨海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能以多环芳烃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群H和纯化菌株DYC-1,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BLAST对比结果分析,菌株DYC-1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降解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0℃低温条件下,红球菌DYC-1与菌群H降解能力相似,对20mg/L芘的15d降解率达到35%以上;红球菌DYC-1具有较好的耐盐能力和较广的降解底物谱,菌株DYC-1的最优降解条件为:低温10℃,盐度2%的条件下,在PH8,摇床转速为110r/min,接菌量为5%时,对于初始浓度为20mg/L的芘能达到35%以上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8.
从生产聚酯切片污水曝气池中,分离到一株能以二烷(1,4-二氧六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D4.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 基因序列分析,该菌被鉴定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D4 降解二烷的最适条件为pH7.0、30℃,接种量10%,在24,48h 内对1000mg/L 的二烷降解率分别为83.7%和85.6%,随着二烷浓度的升高,降解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从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四株石油组分降解菌被用于组建降解原油的混合菌体系.石油组分降解菌包括:烷烃降解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GS3C、菲降解菌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GY2B、芘降解菌GP3(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GP3A和伯克菌科的菌株(Pandoraea pnomenusa)GP3B).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用于对原油降解性能的测定,并对原油组分的降解情况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不同菌株的混合培养比较,得到降解原油的最佳组合G8(GS3C+GY2B+GP3B),培养5d后使初始原油浓度为2000mg·mL-1的总去除率达到69.20%,并且对烷烃类和芳烃类化合物都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混合菌G8对原油的总去除率比单菌提高了近30%,其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接种量为4%.  相似文献   

20.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修复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汪杰  郑维爽  礼晓  黄艺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6):1228-1234
为了得到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本研究利用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山东胜利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和陕西长庆油田3处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纯化出3株高效的石油降解菌,分别命名为WTS、Z3-P和H4-1.测试结果显示,经过10d的降解实验,这3株降解菌对柴油的降解率均达到60%以上,降解效果良好,其中,WTS的降解效率最高,达到75%;用这3株菌进行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污染土壤中石油烃降解半衰期为30d左右,为自然情况下的1/4左右.对石油降解菌进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以及细菌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WTS是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sp.),H4-1是木糖氧化产碱菌(Alcaligenes xylosoxydans),Z3-P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