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资源瓶颈。论文基于中国30 个省区1999-2011 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BM-Undesirable 和Meta-frontier 模型对共同前沿与群组前沿下各省区工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各省区工业用水技术水平的异质性,不同前沿下工业用水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工业水污染的工业用水效率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效率改善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现行水价存在很大程度的扭曲,没有起到应有的提高水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政策含义表明,工业用水效率不仅与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异质性有关,也和工业水污染及治理效果有关;应逐步提高现行工业水价,可仿照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  相似文献   

2.
区域水-能源-粮食绿色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多维角度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Meta-SSBM和Meta-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测度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区)水-能源-粮食绿色静态和动态效率,并运用泰尔指数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技术差距无效率而导致的在共同前沿和...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一套有效选择可再生能源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考虑多种能源的不同特性对环境与经济承载力的制约,围绕经济、环境、技术、社会政治及能源来源质量5个维度,提出能够全面评价可再生能源的指标体系和基于情景模糊动态MABAC(多属性边界逼近区域比较法)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构建上,采用情景模糊集(picture fuzzy set,PFS)对MABAC进行改进,实现在多准则决策问题中利用模糊信息进行精准决策.在此基础上,将时间因素与MABAC相拟合,进一步求得可再生能源与边界逼近区域的贴近度,确定与地方环境承载力相适宜的可再生能源.结果表明: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条件下,风能、太阳能、水能与边界逼近区域的贴近度分别为0.102 66、-0.133 90、0.040 16,说明风能为经济效益最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为可利用能源;在未考虑时间因素条件下,所得到的贴近度则与之存在差异,风能、太阳能、水能与边界逼近区域的贴近度分别为0.011 29、-0.058 00、0.023 40.研究显示,基于情景模糊动态MABAC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相符,且通过模型的验证过程来看,该模型不仅可以提高结果的精确性,也同样易于实施和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环境绩效及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氧化碳为非期望产出,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环境规制强度指数、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环境技术效率、环境规制成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波特假说的再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的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东北-中-西依次递减的演变格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环境规制成本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环境规制强度与全国及四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支持了波特假说的存在;技术进步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中部区域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西部区域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的规制过高会对技术进步带来消极影响;环境技术效率变化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及四大区域均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碳排放规制强度的加强,会推动各地区在不同时期追赶最优生产前沿面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是考量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有效测度和分析是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自下而上”法核算2001—2015年我国旅游业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数据,下同);继而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其空间特征;最后采用Malmquist指数(MI)评估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总体碳排放效率较低,平均水平为60%;各年度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值为1)的省(市、自治区)(简称“省区”)数量较少,绝大多数省区的碳排放效率具有较大改善空间;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地区的效率存在梯度差,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②Moran's I指数和LISA聚类图显示,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地理聚集特征,形成“高—高”型与“低—低”型聚集区,空间联动格局尚未形成.③2001—2015年MI均在1以上(2004年除外),且总体平均值高达1.195,体现出持续改善的态势;各省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来源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双重贡献,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研究显示,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但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各省区在依赖技术进步提高碳排放效率的同时,要注重全局空间联动格局的形成,最终实现低碳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CO2排放效率具有十分明显的省际差异,排放效率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或南方地区,而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多位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或北方地区。其影响因素有能源转换、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各种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和驱动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在CO2排放效率较高的省区,能源效率因素是推动排放效率提高的最大因素,在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能源效率因素则是阻碍排放效率提高的最大因素;而能源转换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的作用不大。今后只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省区不同的政策重点,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如CO2排放效率较高省区应发挥其技术优势,加快能源转换步伐,使产业结构的正向驱动因素发挥更大的作用;而CO2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今后更重要的是应以提高能源效率为中心来提高CO2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7.
王勇  贾雯  毕莹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399-4408
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不仅是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做出的国际承诺,也是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而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进行合理的区域分解是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必要前提.本文首先对中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进行初始的省区分解,利用DEA-BCC模型对初始省区分解方案进行效率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零和收益DEA模型得到全部省区达到有效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省区分解方案.本文研究表明:1大部分省区初始分解方案的效率值较低,只有2个省区的效率值达到DEA有效,且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比重较大省区的分配效率值较小;2经过零和收益DEA模型的优化,省区分解方案的整体效率最终提升至有效边界,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由效率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向效率较高的较发达地区转移,较发达和不发达的两类地区均分配到了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最终二氧化碳排放权占比较多的地区主要为二氧化碳排放严重但减排潜力较大的省区.文章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具体的碳排放省区分解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出2003~2012年中国29省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并应用Tobit模型研究了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远低于东部地区,也略低于中部地区,说明西部地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省际间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内部差异近年来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样本期间整体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都有显著影响,技术退步是导致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有积极作用,而能源价格和煤炭消费比重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气流轨迹大气输送对大连市酸雨形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HYSPLIT-4后推气流轨迹模式,对辽宁省大连市2007年的降水来源进行气流轨迹模拟,再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得到气流的平均轨迹分布,从而分析大连市降水的来源及各方向气流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连市酸雨污染主要由西-南、西北和北-东-南3个方向气流形成。在季风影响下,6-10月的雨季,来自西-南方向气流多经过河北、京津、山东、我国东部沿海等工业发达地区或朝鲜半岛;起源于北绕行东-南方向气流仅在辽宁省内行12小时后,也途经山东或朝鲜半岛及南部海域,这2个方向的气流运行高度低,地面污染贡献大,携带大量致酸前体物,在大连形成酸性降水频率高,导致其酸雨污染严重。而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经过蒙古、内蒙古、辽宁西部等工业欠发达地区,且多在高空运行,气流相对干净,很少形成酸性降水。  相似文献   

10.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5年12月21—23日南京一次重霾污染过程进行模拟.基于合理的模拟评估,采用大气传输通量计算法,着重分析了此次霾污染过程中模拟的南京地区PM_(2.5)的传输收支特征,以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传输对南京市PM_(2.5)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此次霾污染过程中,本地源与外来源区域传输共同影响着南京市的空气质量.PM_(2.5)的跨区域传输是此次重霾污染发生和消亡的重要因素.在霾污染事件的形成维持阶段,南京地区是作为周边地区PM_(2.5)的接收区,大气污染物主要由南京的西边界输入,大气污染物的外源输入是南京PM_(2.5)污染的主要贡献来源,占南京PM_(2.5)污染的84%.在霾污染事件的消亡阶段,南京地区则是作为周边地区PM_(2.5)的源,大气污染物主要由南京的东边界持续向外输出.  相似文献   

11.
创新应包括相对创新和绝对创新两个层次。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层次与环节,高职院校应侧重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去实现。故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有相应的层次,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从我校特殊性出发,就我院创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医疗废物处置行业是我国确定的优先控制的无意产生POPs重点行业之一。该行业以二噁英减排为目的开展最佳可行技术的研究及示范推广是《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确定的任务之一。本文详细对江西南昌和湖南益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二噁英控制最佳可行技术示范改造的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污染控制管理趋势,以及技术升级改造的主要方向和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13.
姜维国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2):114-116,135
针对环境决策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对环境决策技术评价的意义和现状,探讨了在环境决策中几种技术评价的方法,目前有关技术评价的方法与观点众多,总体上可归纳为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判法、费用效益分析法。这些分析法的应用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为环境投资效益分析和环境决策提供了科学、合理、高效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几种技术评价方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危险废物特性鉴别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详细深入地调查分析了国外危险废物鉴别技术体系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以及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危险废物特性鉴别的技术路线及危险废物鉴别的环境保护目标,建立了危险废物鉴别技术的方法学.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新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以及相应的规范和方法标准.这些技术文件形成了我国独特、完整的危险废物鉴别技术体系,为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无害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原牡丹江城市功能区区划制定于2001年,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牡丹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部分土地的使用功能发生了改变,同时城市规划与用地现状存在较大矛盾,造成原功能区的划分与现实的差距较大,因此该区划已经不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适应牡丹江市城市环境管理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科学调整牡丹江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是构建人和自然相处的和谐社会,并为环境噪声执法提供依据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噪声功能区划的技术规定认真分析研究,并结合牡丹江市实际情况对牡丹江市噪声功能区划进行调整,可以为其它县(市)的功能区调整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是人类重要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生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下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生活环境的质量,特别是水环境的质量.对于水资源的稀缺和污染程度的重视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就目前情况而言,污水处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效率和经济性是最基本的问题,而这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塑料模具标准件、通用件制造工艺数据库的开发过程。利用C++编程实现对数据库的检索、管理及用户界面设计,利用SQLServer建立工艺数据库,运用API编程技术完成工序图生成和编辑,采用ADO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以及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氧化-混凝工艺处理碱性含砷废水的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锑冶炼厂已有氧化-混凝法处理碱性含砷废水工艺中存在的药剂成本较高的问题,通过将氧化剂由双氧水改为次氯酸钠,将混凝剂由硫酸铁改为聚合硫酸铁,并采用二次混凝工艺,得出了废水处理效率和药剂成本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技术改造后的工艺能在保证废水处理效率的前提下,使药剂成本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对湖北施恩堂制药一期GMP技术改造工程产生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采用以UASB+SBR为主的工艺处理技改工程和原有工程产生的制药废水,"以新带老"削减,COD、BOD5、SS分别较GMP技改前减排94.6%、94.1%和50.2%,减轻了污染负荷,可实现达标排放,达到了增产减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铜精矿为原料的铜冶炼企业现状,按照现场监察程序和方法,提出了备料区、熔炼区、电解区、制酸区等4个主要区域各产污环节的现场环境监察技术要点,重点监察重金属,SO2与烟粉尘的达标排放,危险固废安全处置及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与应急措施到位情况,为环境监察工作提供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