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林挥发物主要成分对疾患动物模型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诱方法造模制备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考察了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造模高血脂症SD大鼠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以期对竹林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保健、疾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高脂血症SD大鼠的体重无显著影响;能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表现出数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光电离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痕量异戊二烯和单萜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光离子化检测器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大气中痕量异戊二烯、α-蒎烯和β-蒎烯,分析了针叶树侧柏和桧柏释放的上述组份的浓度日变化规律。二者在白天释放α-蒎烯和β-蒎烯的速率较快;而在夜间,释放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单萜烯臭氧化反应产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质联用系统(GC/MS)分析研究了α-蒎烯、β-蒎烯、△~3-蒈烯与臭氧的大气模拟反应,确定反应的主要产物分别为:2,2-二甲基-3-乙酸基环丁基乙醛(蒎酮醛),6、6-二甲基-双环[3,1,1]庚-2-酮(诺蒎酮),2.2-二甲基-3-(2-氧丙基)环丙基乙醛,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主要空气污染物PM_(2.5)暴露浓度的升高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PM_(2.5)暴露与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尚未完全阐明。为探究患有过敏症状儿童的室内PM_(2.5)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以及维生素E(vitamin E,VE)的抗氧化保护作用,从5户患有1种或1种以上的过敏性症状(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儿童的室内采集PM_(2.5),分别考察了不同剂量PM_(2.5)暴露24 h后如何影响小鼠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指标包括活性氧(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以及炎症因子水平,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介素8β(IL-8β)的影响。结果表明,200μg·mL~(-1)PM_(2.5)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内ROS积累,出现脂质过氧化以及DNA损伤,并伴有炎症反应的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VE(50 mg·mL~(-1))+200μg·mL~(-1)PM_(2.5)组的ROS、MDA、8-OHdG、TNF-ɑ、IL-8β含量低于200μg·mL~(-1)PM_(2.5)组,GSH含量高于200μg·mL~(-1)PM_(2.5)组。较高剂量(200μg·mL~(-1))PM_(2.5)可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出现氧化损伤,VE在该应激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厦门市隧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亚  赵金平  陈进生  张福旺  张晗 《生态环境》2010,19(11):2619-2624
选择厦门市典型的7个隧道,采用三段预浓缩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隧道口和隧道内空气中的VOCs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VOCs污染一般比隧道口严重,而当隧道口受到周围VOCs污染的影响时,将导致隧道口VOCs污染比隧道内严重;甲苯、乙醇、对二甲苯、邻二甲苯、1,2,4-三甲苯为本研究主要的活性组分,甲苯对隧道空气的光化学活性贡献最大;BTEX分析显示,除汽车尾气外,其它源也会对隧道内苯系物的污染有较大的影响;对隧道内和隧道口VOCs相关性分析发现,1,3-丁二烯、丙烯醛、二氯甲烷、正己烷、1,1-二氯乙烷、4-乙基甲苯、氟利昂-12、一氯甲烷的相关性较好,表明在隧道内和隧道口这些物质具有相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采用环境烟雾箱模拟实验,在近大气条件下研究了α-蒎烯气相臭氧氧化反应.通过气体与气溶胶膜采样进样口FIGAERO(Filter Inlet for Gas and AEROsols)与高分辨率飞行时间化学电离质谱(HRTo F-CIMS)联用对颗粒相产物进行了鉴别,鉴别结果表明,颗粒相产物中浓度最高的是蒎酮醛,其它主要产物包括蒎酮酸、蒎醛酸、降蒎酮酸、降蒎醛酸和蒎酸.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气溶胶质量分析仪(APM)与云凝结核计数器(CCNC)联用考察了臭氧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粒径谱分布、密度、产率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发现,随着臭氧氧化反应的进行,SOA的密度、质量浓度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了重要的大气物种SO2对α-蒎烯臭氧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2能大大促进气溶胶成核,气溶胶数浓度、质量浓度和产率均提高,同时云凝结核活性也显著增强,其可能的机制是反应中稳定化的Criegee中间体与SO2反应生成硫酸.  相似文献   

7.
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源广泛、组成复杂,是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且其中一些组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VOCs的主要排放方式包括点源、面源和无组织源排放,排放过程具有瞬时性,难以控制和监测。与传统的离线监测和在线监测相比,走航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大、响应快速、机动性强的特点,但中国VOCs的走航监测研究还鲜有报道。该研究通过使用装载了单质谱分析仪与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走航车对珠三角沿海城市某工业集聚区进行VOCs走航监测,走航过程中对环境空气中的TVOCs进行快速监测并对TVOCs质量浓度高值点进行采样及VOCs组分的成分和浓度分析。该次走航共监测到32种优控污染因子和CW加油(加气)站、JH加油站、G空调电器生产企业的两器车间及南门货场等多个TVOCs质量浓度高值点,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判断VOCs排放源。结合监测结果和实地调研推断:加油站的VOCs高值主要来源于油气挥发及机动车尾气排放;G空调企业的VOCs高值则主要来源于两器车间的喷涂、烘干、洗网工序及厂区内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尽管VOCs走航监测技术目前还存在一定不足,该方法的应用能够为掌握区域VOCs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实现VOCs精细化管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于2014年春季使用Tedlar气袋采集南京市典型交通区与背景区的大气样品,参照美国EPA TO-15方法共检出30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研究了典型区域的VOCs污染特征与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交通区ρ(VOCs)范围为122.58!236.97μg·m-3,平均值为(149.31±36.70)μg·m-3;背景区ρ(VOCs)范围为27.24!54.68μg·m-3,平均值为(43.29±10.53)μg·m-3。从污染物类型来看,烯烃、芳烃、卤代烃和酯类化合物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交通区空气中VOCs以苯系物为主,质量浓度范围为18.72!41.28μg·m-3,平均值为(25.39±7.63)μg·m-3,苯系物浓度日变化高峰出现在9:00、12:00和18:00,与道路车流量密切相关;而背景区苯系物浓度偏低,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对交通区苯系物各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苯、乙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4-乙基甲苯、1,3,5-三甲苯和1,2,4-三甲苯是主要的贡献因子,汽车尾气是交通区苯系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西安市74户住宅(194个居室)和10个办公场所(25个房间)进行了甲醛、苯、甲苯、邻二甲苯等8种单体VOC及TVOCs浓度测定,发现西安市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整体超标严重.住宅和办公场所的甲醛超标率在80%—90%之间,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3.89和4.88;TVOCs超标率分别为77.9%和5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7.4和49.6.探讨温、湿度与甲醛和TVOCs浓度的关系发现,甲醛和TVOCs浓度都随温度增加而增加;甲醛浓度随湿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而湿度对TVOCs浓度影响不大.分析各种装饰材料与污染关系后发现,板材是室内空气中甲醛和TVOCs污染的最主要来源,白乳胶、壁纸、木地板次之.建议通过夏季晾置房间、减少板材使用和延长晾置时间(至少半年以上)等方式有效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半密闭容器测定法,研究了离体雪松(Cedrus deodara)枝叶挥发性物质对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萝卜(Raphanus sativus)、莴苣(Lactuca sativa)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并对其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雪松枝叶的自然挥发物对白菜、萝卜和莴苣的发芽率和干质量影响不显著,但对萌发的芽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挥发油对受体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萌发的根长以及芽长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莴苣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抑制效应达到92.85%和96.43%,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根长的抑制效应达到51.3%,表明雪松枝叶的挥发物中存在潜在的化感物质,抑制种子的萌发,且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大于自然挥发物。对挥发油和自然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收集的挥发性气体中均鉴定出大量的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挥发油中鉴定出37种化合物,84.68%为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24.72%)、β-蒎烯(21.04%)、1-石竹烯(12.42%);自然挥发物中鉴定出22种化合物,52.81%也都是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17.16%)、β-蒎烯(11.53%)、b-侧柏烯(13.06%),两者共有成分15种,均为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挥发油中的成分含量较高,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种类以及成分含量均大于自然挥发物,这可能是导致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大于自然挥发物的一个原因。从成分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萜烯类化合物是雪松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因此雪松枝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可能与其中的萜烯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增进对北京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变化特征的认识,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质子迁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于2016年在北京城区开展了VOCs(甲醛、乙醛、丙酮、异戊二烯、苯、甲苯和8碳芳香烃)夏季(6月8日—20日)和冬季(11月22日—12月10日)的连续观测.VOCs体积分数(浓度)的均值为(夏季/冬季,×10~(-9)):甲醛(8.56/24.58)、乙醛(3.95/7.57)、丙酮(5.06/3.50)、异戊二烯(0.66/0.52)、苯(0.53/1.78)、甲苯(1.03/2.54)、8碳芳香烃(1.34/3.42).受大气扩散条件的影响,夏冬两季大部分VOCs浓度波动趋势相近,仅异戊二烯在夏季拥有明显的白天浓度高于夜间的时间序列,其白天的高浓度与植被排放较强有关.由日变化可见:冬季,所有VOCs在中午浓度处于全天较低水平,在早高峰期间VOCs浓度上升明显;夏季,甲醛、乙醛和丙酮等3种含氧VOCs(OVOCs)在中午有短暂的浓度峰值,这与它们光化学二次生成加快有关.由VOC与苯浓度比值的日变化可知:冬季与夏季类似,中午前后3种OVOCs(甲醛、乙醛和丙酮)的光化学生成以及甲苯和8碳芳香烃的光化学消耗都会增强,只是冬季增强的程度明显弱于夏季;在夏冬两季,甲醛中午的光化学生成速率均强于乙醛和丙酮.8碳芳香烃光化学消耗速率大于甲苯的速率仅出现在夏季;异戊二烯在冬季白天不存在植被排放增强的现象,但有光化学消耗加快的特征;夏季北京城区VOCs以机动车排放影响为主,而冬季VOCs还可能来自于燃煤排放.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PMF模型对市区夏季VOCs进行了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化区VOCs浓度(158.29μg·m-3)明显高于市区(47.71μg·m-3)和南部山区(24.65μg·m-3),VOCs中均以烷烃占比最大,其次为芳香烃,3个区域VOCs浓度均随污染等级升高而升高;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石化区OFP(743.7—1474.9μg·m-3)大于市区(156.9—378.1μg·m-3)和南部山区(113.4—168.7μg·m-3),3个区域均是芳香烃OFP占比最大,其次为烯烃,说明芳香烃和烯烃类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其中OFP贡献最大的单体为间/对-二甲苯;MCM模拟结果表明石化区O3净生...  相似文献   

13.
为明晰北京市周边不同类型森林的康养效果,对北京市九龙山不同林型内大气中的BVOCs组成及比例动态进行了研究。采用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在北京九龙山3个不同林型内进行林间大气采样,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飞行质谱仪对采集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包括异戊二烯、单萜、倍半萜烯在内的多种大气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及气象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龙山不同森林类型林间大气的BVOCs总量浓度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内BVOCs浓度相对较高,但差异性不显著。林间大气BVOCs中α-蒎烯(α-pinene)和异戊二烯(isoprene)比例较高,α-蒎烯(α-pinene)占到总量的34.75%—47.24%,异戊二烯(isoprene)占到总量的15.35%—24.93%,针叶林大气中的异戊二烯浓度较高,大于阔叶林和混交林,单萜浓度则表现为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倍半萜烯浓度较低,占总量的15.35%—24.93%,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差异性不显著。同一采样时间,北京九龙山不同林型林间大气BVOCs总量差异不显著,但...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对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基于水稻挥发物的害虫天敌引诱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T型嗅觉仪室内测试了黑肩绿盲蝽对10种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苯乙醛、2-庚酮、α-蒎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叶醇、罗勒烯、水杨酸甲酯、橙花叔醇、石竹烯)不同浓度(100、10、1、0.1 mg·L~(-1))的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α-蒎烯(100 mg·L~(-1))、水杨酸甲酯(10 mg·L~(-1))、芳樟醇(1 mg·L~(-1))、罗勒烯(1 mg·L~(-1))、反-2-己烯醛(0.1、1、10、100 mg·L~(-1))、叶醇(0.1 mg·L~(-1))等6种化合物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效果,而芳樟醇(10、100 mg·L~(-1))、叶醇(100 mg·L~(-1))、橙花叔醇(1、10、100 mg·L~(-1))、β-石竹烯(0.1、1、10、100 mg·L~(-1))对其产生了驱避效果。同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的作用效果不同。黑肩绿盲蝽会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单一组分产生一定的嗅觉行为反应,且在不同水稻挥发物不同浓度下的选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的浓度对黑肩绿盲蝽的嗅觉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如芳樟醇和叶醇在低浓度下表现出引诱而高浓度下表现出趋避;反-2-己烯醛随浓度的增加引诱效果减弱,而橙花叔醇随浓度的增加驱趋避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成都市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建立成都市餐饮源114种VOCs成分谱,本研究选择11个监测对象进行VOCs组分分析,并探索餐饮源VOCs全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餐饮源VOCs中烷烃占比为23.12%—30.29%,烯烃占比为8.61%—25.78%,芳香烃占比为0.16%—5.86%,卤代烃占比为0.86%—13.82%,OVOCs占比为28.02%—63.77%,其他占比为2.02%—8.26%. OVOCs、烷烃和烯烃3类占比最高,3类污染物累计质量浓度百分比在75%以上,是餐饮源重要的污染物类型.餐饮源排名前10的VOCs分别是丙烯醛(11.12%)、乙烷(9.87%)、乙醛(9.51%)、丙酮(9.34%)、乙烯(7.86%)、正戊烷(5.74%)、乙炔(5.01%)、丁二烯(4.64%)、顺式-1,3-二氯-1-丙烯(3.40%)和乙酸乙酯(3.04%),是餐饮源的特征污染物.餐饮源全组分分析得到OVOCs的代表性物质为反式茴香脑和芳樟醇等,烯烃代表性物质为长叶烯和柠檬烯等,烷烃代表性物质为正十五烷和正庚烷等,为完善餐饮源成分谱物种、探寻餐饮源特征污染物的研究提供参考.采...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2018—2022年广州吉祥路大气超级站在线VOCs观测数据,分析广州城区大气关键VOCs物种的年际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广州城区的关键VOCs物种整体浓度较高,尤其是丙烷和正丁烷;2)研究期间VOCs物种观测浓度主要受到偏北内陆气团、偏东沿海气团和偏南海洋气团的影响,其中偏东气团影响最大;3)不同VOCs物种季节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夏季受到溶剂源和燃气挥发影响的特征突出;4)5年间广州城区的关键VOCs物种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工业源治理效果显著,然而机动车污染的治理效果有限。此外,乙苯/间、对-二甲苯的持续下降表明气团老化程度降低,本地污染源的影响将会凸显。  相似文献   

17.
室内家具产品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专门针对室内板材家具产品释放的的VOCs进行来源及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首次采用15 m~3环境测试舱模拟两种不同板材家具产品在实际居住环境中VOCs的释放水平,对采集的VOCs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板材家具产品及其原辅料释放的VOCs进行了高通量同步筛查研究、溯源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板材家具A释放VOCs主要以芳香烃为主,占比为77.24%,主要单体组分为邻二甲苯、对二甲苯、乙苯、环己烷和异丁醇,其中,邻二甲苯的含量最高,占比达到42.45%;板材家具B释放VOCs主要以烷烃类和芳香烃类为主,占比分别为48.46%和40.41%,正庚烷、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环己烷和异丁醇含量较高,其中,正庚烷的含量最高为40.25%。由板材家具A样品的溯源分析可知,板材家具产品释放的VOCs受面漆、底漆、稀释剂和固化剂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稀释剂和底漆VOCs释放贡献最大。健康风险评价发现两种板材家具中释放的乙苯、四氯乙烯和三氯甲烷均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且乙苯的致癌风险高出EPA标准1—2个数量级;间/对二甲苯在两种板材家具中均存在非致癌风险,成年男性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风险值均稍高于成年女性,儿童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风险值均高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因此,从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角度,应从源头管控板材家具生产过程原辅料尤其是稀释剂、底漆和固化剂中乙苯、邻二甲苯的含量,从而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机械损伤(处理A)、棉铃虫取食为害(处理B)、棉铃虫取食棉花 棉铃虫复合物(处理B H)、水杨酸诱导(处理C)、机械损伤加棉铃虫口腔分泌物(处理D)5种方式诱导现蕾期棉花植株,并应用Y型嗅觉仪测定处理后棉花对棉铃虫天敌中红侧沟茧蜂搜索寄主行为的影响.处理B、处理B H和处理C棉花对中红侧沟茧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健康棉株、处理A及处理D棉花对中红侧沟茧蜂没有明显的吸引.中红侧沟茧蜂对处理C、处理B H以及处理B棉花没有明显的趋性差异.利用气质联用系统对各处理棉花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处理B、处理B H、处理C棉花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比对照棉花多,处理A及处理D棉花与对照棉花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C、处理B及处理B H棉花中β-月桂烯、β-蒎烯、α-蒎烯的含量明显增加.处理C棉花柠檬烯的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图2表1参19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市制药行业VOCs排放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石家庄市9家典型制药企业作为研究目标,在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VOCs的排放特征,并利用国际公认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制药行业排放的典型VOCs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9家研究企业排放的VOCs浓度在10.6~162 mg·m-3间,抗生素类生产企业是主要排放源;识别出的9种典型VOCs为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醇、甲醇、二氯甲烷、正丁醇、异丙醇、甲苯;通过源成分谱确定出不同制药类型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发酵类抗生素为乙酸丁酯(40%)、乙酸乙酯(31%)和正丁醇(17%);半合成类抗生素为丙酮(55%)、异丙醇(15%)和二氯甲烷(12%);维生素类为乙醇(41%)、丙酮(34%)和甲醇(13%);中药类为乙醇(75%)、甲醇(12%)。制药行业排放的VOCs健康风险危害指数为2.08×10-5,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不会对暴露人群健康造成非致癌危害;正丁醇的危害指数最高,贡献率为48%。各典型制药企业排放口中二氯甲烷的致癌风险值在1.37×10-5~9.28×10-4间。  相似文献   

20.
气体分子直接影响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行为,进而影响光催化降解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效率.本研究以甲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为VOCs代表,采用气氛表面光电压谱仪研究VOCs和氧气-VOCs气氛条件下锐钛矿TiO_2光生载流子的传输行为.实验结果表明:VOCs可增强锐钛矿TiO_2可见光区域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其中甲苯的增强作用显著强于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3种VOCs对带带跃迁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但与氧气共存则均能显著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提高的趋势为:甲苯甲基环己烷环己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