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然而,我国碳中和路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风险的差异。如何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对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信息。本研究基于参与CMIP6计划的BCC-CSM2-MR气候系统模式气候模拟资料,构建气候灾害经济损失函数,并预估不同SSPs情景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天气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显示,在高碳排放SSP585情景下,如没有适应能力的改善,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经济损失值将比排放量较低的SSP126和SSP370情景高,且这种趋势将逐渐扩大,在2090—2100年,年均直接GDP损失值可达2.4万亿元。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气象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日趋明显,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干旱、冰雹等灾害严重影响农业发展与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各种气象灾害日趋严重。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给农业、旅游业、娱乐业等对天气敏感的行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一种新的保险种类"天气保险"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环境工程》2007,25(1):71-71
《人民日报》北京2006年12月26日讯: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天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将更为明显。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这是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桑蓝 《环境》2011,(12):13-15
近几年来,极端天气在各地攻城略地,大肆,“发威”。先是持续的寒流再到罕见的高温,强风暴、冰雪、洪涝、龙卷风等灾害也接踵而来,异常气候一浪接着一浪。现在让我们放眼全球,直达极端天气的“事故现场”,亲身体验下它的“威力”。  相似文献   

6.
最近,国内外一些主流科学家对当前我国南方发生的长时间大面积如此严重的暴雪冰冻灾害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另一说法是拉尼娜引起的强降雪。本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大恰当,都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前一种说法,不能具体说明为何此时此地发生如此严重的大面积冰雪冻雨灾害?  相似文献   

7.
环球     
《环境工作通讯》2012,(1):15-15
美国2011年因自然灾害损失超500亿美元 2011年,美国天灾不断,从西南地区的野火,刮中南部地区的龙卷风,以及美国多个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东海岸的飓风等等,造成的损失一直住增长,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共计损失超过500亿美元。一个天气网站的创始人杰弗·马斯特表示,当气象学家30年来,第一次遇到像2011年这样极端天气事件集中的年份。2011年美国异常气候现象频频发生:达到华氏一百多度以上高温天气破历来纪录。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3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本报告综合了AR6三个工作组和三个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现状、影响、风险以及气候减缓和适应的路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全球每个地区,导致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这对自然和人类产生了广泛的不利影响。尽管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减缓和适应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相比于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水平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科技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支持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紧密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中国不断完善气候系统观测网,加强气候变化基础资料数据平台的建设,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支撑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气候  相似文献   

10.
欧洲西北部的气候在过去的50年中经历了许多极端事件,风暴,雪暴以及导致洪水和侵蚀的暴雨等等,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夏天的气候表现出与地中海地区相似的气候波动,温暖时段,“双倍”强度的暴雨,洪水和山区的滑坡,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与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否关联以及如何关联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和合理的,为了阐明极端侵蚀事件和自然风险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了山区和海岸地带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利益而采取安全的环境管理措施,进行连续的观测和分析是重要的,加深我们对局部极端天气事件与地区气候趋势之间联系(比如重建过去气温升高时期事件的频率)的认识也是必要的,本文对气候变化时期可能增加的两类侵蚀过程和自然风险进行了讨论,(1)春季由融雪触发的洪水和泥流;(2)夏秋委节由暴雨触发的洪水和泥石流。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亚热带深水水库藻类时空变化特征,在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湖心区布设藻类荧光分析仪(BBE FluoroProbe)浮标,对该区域藻类门类的剖面变化进行为期1年的高频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暴雨之后的高温晴热期(7月底至8月底),水库藻类总量出现峰值;不同门藻类的数量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硅藻门、甲藻门的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4月底至7月下旬,蓝藻门和绿藻门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至9月初;不同门藻类在垂向上出现数量峰值的深度也不同,绿藻门藻类数量的垂向峰值出现在1 m左右的表层,而蓝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的垂向数量峰值出现在3~5 m的次表层.统计分析发现,温度、总磷浓度和光照强度与湖心区藻类细胞密度时空变化显著相关.暴雨过程会对藻类群落结构变化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会降低温度和光照强度,抑制藻类生长;另一方面会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刺激藻类生长.研究显示:藻类荧光分析仪等高频监测浮标能高效捕捉藻类水华等关键水生态风险过程,能为湖库水源地水质风险提供预警信息;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气候背景下,应加强对灾害性藻类异常增殖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亚热带深水水库藻类时空变化特征,在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湖心区布设藻类荧光分析仪(BBE FluoroProbe)浮标,对该区域藻类门类的剖面变化进行为期1年的高频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暴雨之后的高温晴热期(7月底至8月底),水库藻类总量出现峰值;不同门藻类的数量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硅藻门、甲藻门的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4月底至7月下旬,蓝藻门和绿藻门藻类数量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至9月初;不同门藻类在垂向上出现数量峰值的深度也不同,绿藻门藻类数量的垂向峰值出现在1 m左右的表层,而蓝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的垂向数量峰值出现在3~5 m的次表层.统计分析发现,温度、总磷浓度和光照强度与湖心区藻类细胞密度时空变化显著相关.暴雨过程会对藻类群落结构变化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会降低温度和光照强度,抑制藻类生长;另一方面会带来大量的营养盐,刺激藻类生长.研究显示:藻类荧光分析仪等高频监测浮标能高效捕捉藻类水华等关键水生态风险过程,能为湖库水源地水质风险提供预警信息;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气候背景下,应加强对灾害性藻类异常增殖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歆白 《环境》2011,(12):10-12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被气象学家们称为“极端气候事件”的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加大:一场强降雨使得原本干旱的黄土高坡遭遇泥石流侵袭,而本应雨水充沛的西南地区却遭遇长达半年之久的干旱,巴基斯坦发生历史罕见的持续暴雨,俄罗斯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难道气候也患上了“抑郁症”?如此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气候是否与全球变暖有着密切联系呢?  相似文献   

14.
使用1982~201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最优插值1/4度逐日海温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极端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事件的变化特征,探讨极端SST事件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大,20世纪80年代为2~5 a一遇,20世纪90年代为1~4 a一遇,21世纪以来,除2004和2011年外,其余年份均有发生。极端高温发生天数呈线性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30 d/10 a。单次极端高温事件持续时间逐渐增长,增长速率为0.56 d/次,且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也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032℃/次和0.049℃/次。相反的是,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明显减小,1982~2000年为1~2 a一遇,21世纪以来,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极端低温发生天数和单次事件的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减少速率分别为-27 d/10 a和-1.6 d/次。单次极端低温事件的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增长速率分别为0.0087℃/次和0.017℃/次。极端高温事件呈现1~4 a和4~7 a周期的高低频震荡,低温事件呈现多尺度周期变化,主周期尺度为3~4 a。Nino 3.4区下半年ENSO指数与西北太平洋极端高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低温事件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在La Ni?a年份,极端高温事件更容易发生。反之,在El Ni?o年份,极端低温事件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a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温不断向着更高的均值状态持续增暖;尽管降水量干湿变化不甚显著,但降水的极端状况即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地形对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频次变幅的空间分布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季风、厄尔尼诺事件及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际振荡是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87─2010年华北五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代表极端天气的HDD(采暖度日)、CDD(降温度日)和P(降水距平百分率)3个指标,通过建立Cobb-Douglas和超越对数2类生产函数,分析极端天气对华北五省市区的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影响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CDD、P对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HDD的影响较大. 能源行业产值对HDD、CDD及P的静态敏感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29、0.10、0.07,表明这3个指标对能源行业产值的影响依次降低;交通行业产值对上述3个指标的敏感系数同样也依次减少. 动态敏感性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和交通运输方式决定了CDD、P对五省市区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而HDD的影响相对较大且年际波动也大,即冰雪、寒潮对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高温热浪、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 山西交通行业产值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在五省市区中表现最为显著,HDD、CDD和P每增加1%,该省交通行业产值将分别变化-0.11%、0.11%、0.03%. 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五省市区极端天气事件的分布和2个行业产值的损失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镶黄旗60户牧户的调查访问,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结果显示:牧民对气温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而对于降雨和大风的认知与实际相悖;气候变化下牧户对草场情况和水资源状况等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来看,牧民对牧草产量、植物种类、土壤沙化、鼠虫害、地下水变化的认知比较明显;牧民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政策措施、帮助措施和合作方式,而3种措施中牧民主要采取草畜平衡和春节休牧、畜种改良和防疫措施、邻里间的互助来应对气候变化。影响镶黄旗牧民的主要灾害天气主要是旱灾,占灾害天气的75%,从气候灾害事件影响方面的认知来看;气候灾害事件对畜、草、人的影响比较大,且影响程度为畜>草>人;牧民面对气候灾害事件主要采取处理牲畜、购买草料、走场、圈养、外出打工等5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据专家说,气候变暖,不仅会使海平面上升,而且会令降雨、降雪的数量和样式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动又会引起连锁反应:使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譬如洪水、旱灾、热浪、飓风和龙卷风。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后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农产品产量、物种消失及疾病肆虐等。由此看,气候变暖是地球的灾难,人类当联手应对才是,可让人不解的是.灾难当前人类怎会如此不理智呢?  相似文献   

19.
邱玉珺  邹学勇  张春来 《环境科学》2006,27(6):1046-1051
利用1971~2000年北京及其沙尘过往路径典型站点日能见度和各种沙尘天气发生日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发生频率与能见度方差的关系.发现当沙尘天气频率减少(增加)1次时,能见度方差就偏强(偏弱)1个标准差.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对日能见度变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风速的高频变率实现的,当风速变率偏强(偏弱)1个标准差时,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强(减弱)约30%,近地面风场的高频变率影响了沙尘天气的产生,从而影响日能见度方差的波动.异常低能见度事件(日能见度距平<-2σ,σ为各站各日能见度距平的标准差)频次与能见度方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风速距平频次增加,使得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增加,从而导致低能见度事件频次上升;反之,异常低能见度事件下降.浮尘、沙尘暴和扬沙与低能见度事件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王宇飞 《环境保护》2021,49(8):35-38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由此引发的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城市作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在这一领域更应先行一步、加强探索。青岛市近些年来以海绵城市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气候保险等措施为抓手,提高了城市的气候韧性,其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气候韧性,管控气候风险。建议:城市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坚力量,应从政策角度展开系统性研究,不断加深对气候韧性的理解;将风险管控理念纳入治理体系,明确治理的主体、内容和机制;结合城市特征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