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内容“天人合一”环境思想起源于很久以前,伶州鸠、伯阳父等人对此曾有过论述,但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把它提到哲学高度,则是由儒家经典著作《周易》最后完成的。《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本体论。《周易》认为,人与自然虽然有本质上的差异,但不是两个互不相关、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众多差异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依靠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与秩序:“天地养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为之  相似文献   

3.
儒家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讲“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齐一。”佛家讲“依正不二。”宋、明理学概括为“和内外,一天人。”马克思、恩格斯讲“自然乃人之无机的肉体”“、社会化的人要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的变换。”说的都是: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同命运、共生死  相似文献   

4.
环境医学:人类生存发展战略的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鳌 《四川环境》1997,16(1):23-26
文章用大量翔实数据,分析论证:人类由于淡化环境意识,坚持急功近利的片面发展观,造成整个地球环境质量正在全面下降和恶化,全球已有1/5的人口受到环境污染之害的基点上,作者提出了只有跳出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的狭隘圈,确立发展环境医学为主体的预防医学战略,并提示要遵循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论概念和钱学森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方法论”在当代科技领域进行“天地生人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树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运”的自然生态观,为创建“生物心理社会自然”为模式的全科新医学,这是实现21世纪“人类健康工程”的开拓性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古今谈我国古代哲学十分重视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匍伏在大自然脚下的奴隶,而是参与天地化育、维系阴阳谐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人是大自然的朋友,同时参加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上。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提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那时他就注重保护山林川泽,并且认识到山泽林薮是国家的“天财  相似文献   

6.
博大的生命情怀,是庄子思想的最大特征和最为光辉之处,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永远都应是人类努力的目标。(接上期)石破天惊,振聋发聩!"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物与人争平等,庄子之前未曾听说过,庄子之后2300年间,似乎也只是近年来才被一些精英人  相似文献   

7.
正在《万物有灵》一书的序言中,作者马浩先生说:"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非独人类所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自然状态,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不过,鲜为人知。"同马浩先生一样,我也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或者灵魂的。马浩先生善于从寻常事物中"以我观物",用细笔勾勒,带给人思考与感悟。比如,目光所及的自然草木。在《春韭》中他写道:"鲜,是踩着时令节  相似文献   

8.
庄子之前,似乎还没有"无己""无功""无名"和"磅礴万物以为一"这样的理念,庄子之后,又有多少人懂得这种理念对升华生命境界的重大意义呢?庄子追求高洁的人生,以做"至人""神人""圣人"为人生最高目标。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只有彻底忘掉自  相似文献   

9.
张鹏 《绿叶》2014,(7):97-101
"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感。"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山水相依、植被葱茏的泰山,孕育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奇观,泰山文化中也蕴藏着富有东方哲学魅力的生态文明的因子,彰显着耐人寻味的生态意象。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传来消息,199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春回万物苏,在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灵面前,人类应深深反省作为自然的主宰者,应如何顺应自然,开发自然,而不致违反自然法则导致自然的报复.环境保护,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包括你、我、他一切人类朋友与自然界万物之间休戚相关的联系.这里,人的主宰只是相对的,生态平衡才是绝对的,为了人类自身的幸福,必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以求得她为人类生存提供久远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凯 《环境教育》2009,(4):20-20
环境文化是博大的、丰富的、悠久的。我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源的理论,都包含了朴素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2.
曾记得有所学校在亚洲书画协会举办的书画比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有1/3的作品画的是校园、家乡、山村的优美环境。可见,“环境”和“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环境教育课上,适当地融绘画于环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画“欣赏”的环境、“污染”的环境和“创造”的环境等,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画“欣赏”的环境大自然是美丽的,有蓝蓝的天空、无边的海洋、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它对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孩子们只有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可爱、生…  相似文献   

13.
人与山水自然之间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人类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脱离了猿猴的群体,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就已远远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了。人虽然还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天地山水之间,但人已完全不同于天地万物了。人为天地万物立法,成为大自然的立法者。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也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人生活在山水之间,采摘着野果野味,猎取着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进而种植着禾麻黍麦,饲养着六畜家禽。在此过程中繁殖着自身。在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可自从十八…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编辑老师:我是《绿叶》的忠实读者,每期《绿叶》都非常喜欢。爱之深,责之切,因此想给《绿叶》提点建议。作为国内宣传环境文化的杂志,我觉得,《绿叶》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思想,特别是其中“和”的思想。在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目的的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席卷华夏、中国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天、连地、和人”的宝贵思想,是非常必要的。随信寄来短文一篇,谈一点自己对“和”的理解。不成系统,不过是一点读书心得,希望向广大读者求教。中华文化,其根本者,和也。《易》曰:“…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所创造全部优秀成果的科学总结。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的几个基本观点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环境的思想是他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也指出环  相似文献   

17.
(一)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梦蝶”的庄周,常与另一位以哲辩出名的惠施结伴出游。这天,他们闲游到今安徽凤阳县境内的濠水桥上。庄子凭栏临水,看桥下那小小的白鲦鱼在水中来往穿梭,喋唼戏水,一派无忧之状,不觉为之动容,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不以为然,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笑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再诘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周这下抓住惠子话把,说:“请循其本。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就是“濠…  相似文献   

18.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心理养生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身体,还包括心理。心理养生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与之相应的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继外科手术和发现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中国历代的医学家、养生家、哲人无不重视精神调养,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界丢弃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孔子说:“仁者寿。”董仲舒说:“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净,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还有佛家的《消气歌》、医  相似文献   

20.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