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减征的模型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征收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资源价值理论及现行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通过理论分析、实例计算和计算机模拟,给出了“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减征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三下”开采资源回收难度综合评价模型、补偿费征收模型、合理采出率等有关参数的确定模型,研究了“三下”边界及压煤量、采出率快速准确确定方法,设计开发了程序系统,为搞好“三下”资源补偿费征收、提高矿产资源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持续农业的研究对象”、“农牧结合问题”、“粮食问题”“农业生产布局”以及“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与政策决策阶层争论与关注的热点。五大“热点”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决策,也影响着我国农业研究的方向。作者根据近年研究实践,结合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论述。①“持续农业”是学术术语,并不是农业替代模式,持续农业的研究对象则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战略,以此促进农业向环境健康与安全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创造”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完全替代常规农业;②我国农牧结合研究依然停留在古时期“种植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提供畜粪还田培肥地力”这一传统观念阶段。农牧结合研究应该在我国农、牧生产专业化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从饲料能量蛋白质供给与消费平衡这一深层次上优化和把握农牧结合强度及其协调性,同时要高度重视我国畜牧业生产专业化可能引发的农、牧“分离”及其潜在的环境问题;③有计划地节制食物消费的增长速度、引导膳食结构的转变与合理引导并积极寻找粮食替代资源,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在经济高速增长前提下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张的主要途径;④我国种植业生产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心应摆  相似文献   

5.
湖泊围垦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70年代初,在“以粮为纲,向荒湖要粮”的影响下,不注意生态经济效益,掀起盲目“围湖造田”高潮。本文针对这种“围湖造田”的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损益作了较具体分析,除对发展粮食生产,消灭钉螺有一定好处,在其他农业生态,水产,滨湖气候,水运等方面都带夹了不良影响。因此看出,盲目围垦的作法是利少而弊多。 文中提出,对湖泊资源只有合理的充分利用,才能做到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又只有加强保护和管理,才能源源不断地使用这些可更新的自然财富,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的重建是对未来空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超前安排,其效益的演变极大地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影响。论文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角度,讨论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矿区生态重建目标、矿区生态系统类型、矿区生态重建措施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对矿区生态系统“三大效益”配置的影响;并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1985~2015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动态演变为实例,初步揭示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三大效益”的有序配置和高度统一问题;为优化矿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建立矿区复合生态系统重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实现制度的可量化和可操作化,论文构建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分阶段与国家“五年规划”同步实施,并提出“三条红线”评价方法。然后以北京市为例,预测其2015 年“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目标值;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各区县2011 年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进行评价,并对达标情况进行分级。最后,分别给出各区县水务管理改进重点和方案。房山区和大兴区为5 级区,总量控制、效率控制和污染控制均需加强;城六区为4 级区,总量控制和效率控制是管理重点;通州区和昌平区为3 级区,需要加强污染控制;门头沟区、顺义区和延庆县为2 级区,水资源管理重点各不相同;怀柔区、平谷区和密云县为1 级区。  相似文献   

8.
从农具、耕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北魏的旱地农业技术。结果表明,北魏旱地农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后一千多年,中国北方的旱地农耕业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山区贫困的一般原因。讨论了山区有效资源不足和“单向流失”现象与山区贫困化的关系,并列举了山区工作中的历史失误。本文总结了一些地区采用“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战略,开发优势资源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地区自然资源现状及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很好地开发、利用、保护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如何评价和认识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潜力状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这个地区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我们认为这一认识不够全面,应该更具体地加以探讨和分析。 就我们的理解,所谓“资源”,并非是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渗透有经济学因素的概念,因为一般词典中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或者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因此在评价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时,就不应只单纯考虑其自然条件和自然  相似文献   

11.
围绕本区旱作农田生产现实,运用“肥力梯度”田区研究,和联合国FAO推荐的概算等方法,所展现出各气候类型区主要作物耗水系数,和降水应能实现的生产潜力,虽低于灌溉农田的热量生产潜力,却也令人鼓舞。研究揭示,现阶段高原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受制于地力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地力水平与耗水系数、作物产量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干旱固然是高原农业生产经常威胁,然而地力不足,乃是导致水分无谓耗损的更为直接原因”。多种途径,有所侧重地培肥地力,是使降水的潜在生产力充分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的海涂面积巨大,随着中国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及人口的迅速增加,海涂资源作为后备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分析中国海涂资源的分布、成因、类型后,指出了泥沙供应量、潮差是影响我国海涂发育的两大重要因素,探讨了海涂开发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海涂资源分布的自然特点、开发利用现状、经济技术条件、开发利用前景等因素对我国的海涂进行了利用区划。  相似文献   

13.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土地合理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热量丰富、降水偏少,农事旱象较著,但拥有众多宜农、宜林土地资源,尤宜生长亚热带与温带经济林果。目前,不合理耕樵坡地,已有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趋退化,河谷生态不稳定,经济生态效益不良。发展灌溉,提高集约耕种水平和逐步退耕陡坡地,扩大经济林果用地及保护与改造谷地现状植被等是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与保护干旱河谷以至整个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与战略治理方针。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全生育期产量随蒸散量而增加,>500mm后产量下降,经研究与实践证明,一般年份该地区水浇地小麦产量比旱地增产,黄河以北尤为突出,但旱作农业基于土壤可贮存的 1/3的雨季降水,而有一定潜力。因此,用系统的观点一方面充分利用该地区的自然降水,发挥土壤水库的贮水作用以发展旱作农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水浇地节水灌溉,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河北沧州黑龙港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采用屡次分析法,运用1∶10万TM卫星图象对黑龙港类型区(沧州区域为例)农业生产水平类型划分的结果,分析计算了该区各种类型土地(高、中、低产田)的各级生产潜力和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得出沧州区域提高粮食生产潜力着眼点在高、中产田,主要措施是增加能量投入,合理用水,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估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大纲》中提出的五大目标,即生产力、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选择54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了梧州市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对梧州市不同年份的土地经营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目前梧州市的土地经营管理仍处在初步可持续管理的前期阶段。评估方法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丰县生态演替过程是典型的淤长型滩涂的自然演替过程,人类活动的干予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演替进程。以脱盐改土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和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是加速自然生态系统向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演替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是开发经济的基础,在发展以本地农、林、牧、渔产品资源的加工业的同时,注意到本县的其他优势行业,将促进该系统的协调稳定与繁荣。重视新垦区的教育与科技等事业的建设,将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在淤长型滩涂上的盐业,不但对其本身不利,也阻碍该系统的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8.
通辽北部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农地利用强度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具有高敏感性特点,对其利用强度及潜力分析能够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支持。论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在通辽市从北向南选取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开鲁县和科尔沁区作为典型区域,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农地产能差异及空间变异规律,并对该地区农地利用强度及增产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北部和东北部产能较低,贯穿开鲁县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带状区域及科尔沁区沿西辽河分布的带状区域是研究区产能最高的区域;②西辽河平原区各层次产能均高于大兴安岭丘陵区,光、温、水、土等自然因素对产能产生主要影响,县区之间可实现产能差异性小于理论产能,利用和管理水平是产能发挥的根本;③理论利用强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理论利用潜力自东向西递减,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自南向北递减,可实现利用潜力西高东低;④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着重解决土地利用粗放、非法占用耕地的问题;北部丘陵区应因地制宜,对不适耕种的区域建议还林还草,加强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9.
人口增长胁迫下的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数量增减和相互转化。该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人-地关系平衡模型,对1970~1995年和未来50年全球人口增长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25年来,在人口增长了546%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是以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为标志的农业技术进步使土地生产率提高了639%,从而抵消了人口增长胁迫耕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森林面积相应减少的压力。②未来50年当中,人口将增加74%,达到100×10,人均耕地、草场和森林面积将分别减少到低于013hm、034hm和037hm,在此情况下,由于将耕地面积扩大74%不大可能,现有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格局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使耕地生产率提高74%以上。③由于在原有维持土地覆盖变化相对稳定的机制中,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在未来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假定现有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现有耕地生产率水平不变,到2050年,耕地仍能养活比届时地球上预测生存人口还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土地复杂性、模糊性的特征,本文采用模糊数学中“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评价,并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