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uxCe1-xO2/γ-Al2O3催化剂催化燃烧甲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Al2O3 为载体,以复合氧化物CuxCe1-xO2为活性组分,其中,x=0.1,0.2,0.4,0.6,0.8,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xCe1-xO2/γ-Al2O3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活性,通过XRD、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运用ICP-MS分析并计算Cu、Ce的摩尔比以及活性组分的负载量.结果表明,在CuxCe1-xO2/γ-Al2O3催化剂中Cu、Ce摩尔比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相近,活性组分的负载量在19%以上,而且对甲苯都有较好的低温催化活性,其中当x=0.2时,即Cu0.2Ce0.8O2/γ-Al2O3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活性最高,其中T10=160 ℃,T90=265 ℃;当甲苯的进口浓度在700~3000 mg·m-3时,进口浓度对Cu0.2Ce0.8O2/γ-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小,且经过连续80 h的稳定性操作后转化率仍然保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负荷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混合发酵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盐度抑制问题,通过批次试验探究了不同钠盐(CH3COONa、NaCl和Na2SO4)对中温混合发酵体系的影响,考察了添加不同浓度钠盐时混合发酵体系的甲烷累积产量、有机物去除率、挥发性脂肪酸(VFAs)累积量及水解、酸化、乙酸化和产甲烷速率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随着CH3COONa浓度的增加,相应的甲烷产量逐渐增加,但在高浓度时理论甲烷产量降低,当Na+浓度为8 g·L-1时,对产甲烷抑制率为21%.此外,NaCl和Na2SO4对甲烷累积产量具有抑制作用,相同Na+浓度下,Na2SO4对混合发酵体系甲烷产量的抑制作用更大;当SO42-浓度为8.3 g·L-1时,相应甲烷抑制率为23%.相反,Cl-浓度为3.1~6.2 g·L-1时,对混合发酵过程中甲烷抑制率为4.6%~7.7%;但随着Cl-浓度增至9.3~12.3 g·L-1时,甲烷产量提升了14.5%~37.6%.分析认为,NaCl对混合发酵过程有机物去除率的抑制作用主要是Na+的影响,而Na2SO4的抑制作用主要来源于SO42-和Na+的协同作用.NaCl和Na2SO4对水解速率和产甲烷速率的抑制作用较大,而对酸化速率和乙酸化速率抑制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活性污泥中臭氧传质效率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  王琳  王宝贞  蒋轶锋  刘硕  朱葛夫 《环境科学》2007,28(8):1703-1709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臭氧传质效率与系统参数间的数学模型,给出了臭氧传质效率U的影响因素,即污泥浓度、进气浓度、混合液的高度h、表观气速uobs和气泡直径d.通过试验设计,进而考察了这些影响因素对臭氧传质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混合液的高度h和气泡直径d对臭氧传质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污泥浓度和进气浓度、表观气速uobs的影响很小.当混合液高度h为0.2 m时,臭氧的利用率仅为0.45;h为0.8 m时臭氧的利用率为0.883;h为1.4 m时臭氧的利用率几乎为1,臭氧的利用率和高度呈现较好的指数关系.在h为0.8 m的混合液中,d由0.007 5 m减小到0.005 m时,U值从0.89增大到0.96;h为0.6 m的混合液中也出现类似情况,d由0.007 5 m减小到0.005 m时,U值从0.80增大到0.93.最后得到臭氧传质效率U、混合液高度h和平均气泡直径d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其相关系数R2为0.861 6,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14C是研究城市中化石能源碳排放状况的有效手段;认识化石源CO2(CO2ff)的主要来源将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方案。本文利用分子筛主动吸附采样方法对西安市大气CO2进行了连续积时采样,并利用AMS-14C示踪方法,研究了西安市2016—2017年 CO2ff的浓度变化,同时基于CO2ff与大气污染物的同源性,对CO2ff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定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大气Δ14C季节变化显著,变化范围是(?1.00±2.84)‰— (?187.25±3.62)‰,平均值为(?63.20±17.35)‰,相对于2012—2013年的平均值(?41.3±27.4)‰有明显的下降。CO2ff变化范围是(6.91±1.94)— (105.60±3.09) μmol?mol?1,呈显著的夏季低、冬季高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CO2ff与SO2及NO2浓度总体上呈相同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与两者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差异:在春夏季,CO2ff与SO2R2=0.47,p<0.01)的相关性较强;而在秋冬季,CO2ff与NO2R2=0.73,p<0.01)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可能是由于大气扩散条件的改变使得采样点CO2ff的主要来源发生了变化。春夏季节,大气扩散条件较好,采样点化石源CO2可能主要受到工业燃煤(高空排放)的影响,而秋冬季节,受到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的影响,化石源CO2可能主要受到采样点周围交通源(近地面排放)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CO2ff的源解析研究及大气CO2样品采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2006~2015年北京市定陵、官园、琉璃河和前门这4个站点的O3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浓度水平、变化趋势、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和前体物、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定陵站十年平均浓度水平最高(65.2 μg·m-3),其次为琉璃河(53.4 μg·m-3)、官园(49.6 μg·m-3)和前门(40.4 μg·m-3).定陵O3浓度呈下降趋势[0.5 μg·(m3·a)-1],而官园[0.9 μg·(m3·a)-1]、琉璃河[0.3 μg·(m3·a)-1]和前门[0.3 μg·(m3·a)-1]均呈上升趋势.从月变化来看,各站点O3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6~8月,出现频次最高的为7月(17次),平均月均浓度为99.8 μg·m-3;最低值均出现在11、12月和1、2月,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月(14次),平均月均浓度为16.6 μg·m-3.从日变化来看,近年来O3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近3年峰值均在15:00~16:00出现,提前了1~2 h.2015年定陵站O3重污染天数达到11 d,比2013年增加了10 d,表明近年来夏季北京下风向山区的O3重污染状况愈发严重.与前体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定陵站O3浓度与NO2浓度呈正相关,其余站点两者浓度均呈负相关,暗示定陵站O3生成的前体物控制区可能为NO2控制区,而其他站点为VOCs控制区.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O3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和气压呈负相关关系,温度对O3浓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气压和湿度.当日最高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介于30%至70%之间时,北京市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超过200 μg·m-3的概率较高,空气质量级别会达到轻度至中度污染的级别.  相似文献   

6.
王赫  贾永锋  刘利  朱慧杰  吴星  王淑莹 《环境科学》2009,30(6):1773-1778
选用沉积物中5种典型氧化物矿物:针铁矿、磁铁矿、三水铝石、氧化铝、二氧化锰,以水培法和单一矿物吸附Cd为培养介质,以芦苇为受试植物,研究环境中不同化学形态Cd(即吸附在不同矿物表面)的生物有效性差别.经过45 d的培养,发现矿物吸附的Cd被芦苇吸收富集,不同形态Cd的富集强度不同,根组织富集量72.70~320.44 mg·kg-1,并遵循以下规律:Al(OH)3 > Al2O3 > Fe3O4 > MnO2 > FeOOH. Cd的富集特征反映了不同矿物吸附Cd能力和稳定性的差异,通过采用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Cd的解吸,评价了这几种矿物对镉的吸附强度.结果表明,Cd的解吸量遵循如下规律,乙酸、苹果酸:Al(OH)3 > Fe3O4 > Al2O3 > FeOOH > MnO2;柠檬酸:Al(OH)3 > Al2O3 > Fe3O4> FeOOH > MnO2,这与芦苇对各种矿物吸附镉的富集程度顺序基本一致.Cd的化学形态是影响其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河北工程大学监测站点开展了大气中56种VOCs、NOx以及气象参数的长期在线监测,结合2013—2019年国控站的在线监测数据,对邯郸市PM2.5-O3复合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市2013—2019年复合污染天数波动较大,近几年呈现增加趋势,且集中在每年的春夏季.2013—2017年复合污染天数峰值均出现在6月,2018年和2019年出现在3月和4月.气象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和气压对邯郸市复合污染影响较明显,当温度为21.0~29.0℃、湿度较高、气压偏低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复合污染,而风速对邯郸市复合污染影响较小.对PM2.5与O3相互作用分析发现,冬季高浓度PM2.5对O3有抑制作用,夏季PM2.5浓度不超标时,O3浓度随其升高而上升,PM2.5浓度超标后变化趋势相反,当PM2.5浓度大于125 μg·m-3时不再出现PM2.5-O3复合污染.虽然近年来PM2.5、SO2和NO2浓度下降,但二次转化率依然较高甚至有加强趋势.利用VOCs/NOx值分析邯郸市O3生成敏感性,结果显示邯郸市春冬季属于VOCs控制到NOx控制的过渡区,夏秋季属于NOx控制区,且复合污染日VOCs/NOx值(6.3)最小,清洁日(9.3)最大.复合污染时NO3-和OC浓度较高,OC/EC值与其他污染日相比最大,说明复合污染时二次污染严重,有效治理PM2.5-O3复合污染必须减排能同时形成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高活性有机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研究了孔石莼存在下过量无机氮对水体无机碳体系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无机氮的添加均会导致水体DIC、HCO-3P(CO2)的减少,pH和CO2-3的增加.当NO-3-N和NH+4-N浓度分别低于71 μmol·L-1和49.7 μmol·L-1时,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水体无机碳体系各组分的变化幅度增大,其中以NO3-3和NH4-3组变化最为明显,至实验结束DIC分别较空白组下降了151 μmol·L-1和232 μmol·L-1;当NO-3-N和NH+4-N浓度分别高于355 μmol·L-1和248.5 μmol·L-1时,则随着浓度的增加无机碳各组分的变化幅度减小.对无机碳的减少与孔石莼的生长(Δm)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密切相关(R=-0.91, P<0.000 1,n=11),当营养盐浓度促进孔石莼的生长时,水体DIC浓度下降,孔石莼干重增加;反之,当营养盐过量时,则会对其产生毒性作用,抑制其对无机碳的吸收.NH+4-N对海水无机碳体系的影响较NO-3-N明显.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同营养状态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级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7个不同流域特征、生态结构、污染程度的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磷(Po)形态的分布特征,分析了Po各组分与沉积物其他组分的关系和生物有效性. 不同湖泊沉积物中Po相对含量的差异表明其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不同,不同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OM)与Po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R>2=0.80,p><0.01),除杞麓湖外,其它湖泊的OM与活性Po、中活性Po和非活性Po也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R>2分别为0.85、0.52、0.80,p><0.01). 沉积物中有机磷中以中活性有机磷和非活性有机磷为主,其含量分别占总Po的15.12%~66.73%和27.99%~77.72 %,活性Po的平均相对含量为6.1%. 不同Po组分的相对含量顺序为:residual Po> HCl-Po >fulvic acid-Po>humic acid-Po> NaHCO3-Po,平均的相对比例为8.3∶3.1∶2.2∶1.8∶1.0. 活性Po和TP、Pi、Po、NaHCO3-Pi、NaOH-Pi呈显著正相关,非活性Po与TP、Po、NaOH-Pi呈显著相关,说明活性Po很容易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磷,同时非活性Po也可能成为生物可利用磷的潜在源,非活性Po只是化学溶解上的相对“惰性”,它仍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2017年重污染过程二次无机化学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基于2017年天津市超级观测站数据,筛选出7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从污染物浓度、二次转化方面分析重污染过程二次无机化学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NO3-和SO42-浓度较清洁天气增长幅度最高,显著高于PM2.5的增长程度,说明二次无机转化是导致重污染期间PM2.5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下半年PM2.5和SO2污染程度较上半年减轻,与秋冬季采取燃煤治理等活动有关;重污染期间NO2/SO2比值为1.5~19.6,其中下半年NO2/SO2比值显著高于上半年,说明在各项污染源管控下移动源的影响比例相对增加;大部分重污染期间NO3-浓度大于SO42-浓度,SOR值高于NOR值,说明重污染期间硫酸盐和硝酸盐转化均较重要;在SO2浓度显著降低的情况下,重污染期间SO42-浓度并未明显降低,说明除二次无机转化外,硫酸盐生成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DBD技术脱除恶臭气体H2S和CS2的可行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DBD技术脱除工业废气中的H2S和CS2.12kV的电压下,分压为4kPa的H2S,放电5s,去除率接近100%;分压为1.33kPa的CS2,放电15s,其去除率可达80%.H2S和CS2的去除率都随其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废气处理量为420m3/h、流速为10m/s的DBD净化装置,进行了实际含H2S和CS2的工业废气净化研究,H2S去除率可达89%,能量消耗为5.2W·h/m3.结果表明DBD技术对于处理含硫恶臭工业废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藻类释放的异味化合物导致水体嗅味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磷(P)对8种常见微囊藻(Microcystis)释放异味物质—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的影响.结果表明,P对微囊藻生长及释放β-cyclocitral有较大影响,其中,中低P浓度(0~0.5 mg·L-1)有利于多数种类的微囊藻生长,但对藻类活性(Fv/Fm)的影响与叶绿素a(Chl-a)并不一致.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释放β-cyclocitral的能力与P浓度成正比,也是常见微囊藻中β-cyclocitral产率(β-cyclocitral/Chl-a)最高的藻类,可达34.2 ng·μg-1, 其次为华美微囊藻(Microcystis elabens)达24.1 ng·μg-1,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的β-cyclocitral产率最低,仅为0.21 ng·μg-1.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种微囊藻,在不同P浓度下释放β-cyclocitral的巨大差异与其产率紧密相关,β-cyclocitral产率与藻类活性(Fv/Fm)紧密相关.结合文献报道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同样表明在富营养化湖泊中随着P浓度的升高,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释放β-cyclocitral增加,与室内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通过室内实验,揭示了P对不同微囊藻生长和活性影响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微囊藻释放β-cyclocitral差异的重要原因, 得出P是调节微囊藻释放β-cyclocitral的重要因素,这对富营养化水体中异味物质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SF5CF3是近年被发现的具有强红外辐射强迫、长寿命的新温室气体.本文利用火花放电技术模拟研究了放电条件下SF5CF3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SF5CF3在放电过程中将被分解并生成多种含硫、氟、氧和碳的化合物.H2O的存在能够降低SF5CF3的分解速率,但降低的量与H2O的分压无关. 在有H2O存在的条件下,当体系总压约为31kPa时,闪电过程中SF5CF3的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11s-.同时,SF5CF3的分解率随着体系的总压上升而呈指数下降.基于实验结果,对SF5CF3在放电过程中的反应途径作了探讨,并估算实际大气中放电的一种形式--闪电所引起的SF5CF3的分解量为53.6 kg·a-.  相似文献   

14.
刘纪阳  薛爽  张营  刘强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5):1930-1939
以Suwannee River NOM(SRNOM)和Upper Mississippi River NOM(UMRNOM)两种水源溶解性有机质(DOM)为代表,利用500W高压氙灯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进行室内光解实验.考察了冻融前后两种DOM在不同pH条件下的光谱特性参数及其与苊的结合常数(KDOC),同时通过苊的表观光解速率常数(KOBS)研究冰相与水相中不同pH条件下DOM对苊的光解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冰相还是水相中,苊都可以直接进行光降解,同时两种DOM均能促进苊的光解.在水相中,随着pH的升高,两种DOM的SUVA254E2/E3a254a350与苊的KOBS均有上升,而KDOC则呈现下降趋势.同时KOBSKDOCa350及SUVA254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冰相中,KOBSKDOC随pH的变化趋势与水相一致,但SUVA254E2/E3a254a350没有明显变化趋势.KOBSKDOC相比于水相也有明显下降.此外.冰相中的KOBS仅与KDOC存在显著相关,而与其他参数均无相关性,这也说明冰中的光化学反应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地面臭氧(O3)已成为广州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由于受地形、气象条件和前体物排放差异的影响,同一个城市内不同地区臭氧的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2015年10月广州4个代表不同站点类型[城区:广州市监测站(GMC)、上风向郊区:花都师范(HNS)、下风向郊区:番禺中学(PMS)和山区:帽峰山森林公园(MFS)]的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结合WRF模拟的气象数据,研究了各站点O3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敏感性.结果表明,4个站点的O3和NOx日变化分别呈现单、双峰分布特征(MFS站点NOx除外),GMC、HNS和MFS站点的O3峰值出现在周六,而PMS出现在周四.MFS的O3日均浓度最高(98.61 μg·m-3),GMC的O3日均浓度最低(44.83 μg·m-3).不同站点臭氧浓度超标的NOx拐点区间分别为:GMC:55~90 μg·m-3,PMS:30~60 μg·m-3,MFS:10~20 μg·m-3.O3增长率的温度(T)拐点区间分别为:GMC:28~30℃,HNS:26~28℃,PMS:24~26℃,MFS的拐点温度不明显;湿度(RH)拐点区间分别为:GMC 55%~65%,HNS和PMS 60%~70%,MFS 80%~85%.轻风类风速(WS:1.5~3.3m·s-1)与O3呈现正相关;当风向为西北风向时,PMS站点的O3浓度最高,其他风向下MFS的O3浓度最高.通过各影响因子与O3的多元线性拟合发现,影响各站点O3的主控因子是,GMC:WS和T;PMS和HNS:T和RH,MFS:RH和WS.各站点O3敏感性分别是,GMC和HNS为VOCs控制区,MFS为NOx控制区,PMS为协同控制区.  相似文献   

16.
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壤对径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对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与土壤剖面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化学特征与雨水基本相同,阳离子主要以Ca2+为主,离子排序为Ca2+>K+>Na+>Mg2+>NH4+,阴离子以SO42-为主,SO42->NO3->Cl-.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后,各成分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水体中主要的阴阳离子如Ca2+、Mg2+、K+、Na+、SO42-、Cl-等浓度增加,与雨水相比为内贮型化学成分,地下径流中Ca2+、Mg2+、SO42-和Cl-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地表径流.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地下径流pH受到土壤pH的强烈影响,受土壤胶体吸附的影响,水体中Ca2+、Mg2+、K+、Na+等阳离子与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之间一般呈负相关的关系,由于阴离子容易随水流失,水体中SO42-、NO3-和Cl-与土壤相关离子之间普遍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DTG(热重/差热分析仪)和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鹤岗煤超细化煤粉进行燃烧试验,分析了粒径、氧气浓度、升温速率对NOx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鹤岗煤在氧气浓度为20%的燃烧条件下,NOx的析出均为单峰曲线;粒径对煤粉燃烧NOx释放有重要影响,超细化煤粉可以减少NOx的排放;在5、10、20 ℃/min升温条件下,随升温速率的增大NO和NO2的析出量也增加,并且NO的最大析出速率对应的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也提高;随着燃烧气氛氧气浓度的增高,NOx的析出量相应增加,并且NOx的最大析出速率对应温度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四电极电化学传感器开展大气NO2和O3监测研究.为解决温度和湿度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温湿度补偿与零点校正功能的大气NO2和O3测量结果校准模型,通过活性炭吸附特性获得干净的背景气体,实现传感器准确的零点校正,并利用实验系统实测数据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获得校准模型参数.首先对传感器线性响应特性进行了测试,发现O2和O3的测量灵敏度分别为3.889 ppbv·mV-1和4.107 ppbv·mV-1.同时,在合肥西郊科学岛开展了为期2 d的大气NO2和O3连续观测,发现两者的浓度分别为0~30 ppbv和2~100 ppbv.最后将传感器观测结果与NOx/O3分析仪测量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两者测得的NO2线性拟合斜率为0.9701±0.0182,R2为0.8378,测得的O3线性拟合斜率为0.9850±0.0101,R2为0.9431.研究表明,校准后的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大气NO2和O3的长期监测,可为推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岳薇  李大鹏  吴玲予  王璐  汤尧禹  朱企  黄勇 《环境科学》2022,43(10):4697-4705
为实现污水中磷和工业废弃物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表面沉淀法将纳米CaO2负载于粉煤灰(FA)表面以及孔隙中,制备出一种高效除磷的复合材料(CaO2@FA).结果表明,粉煤灰表面负载CaO2后,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比表面积增加至4.641 m2 ·g-1,总孔容增大至0.025 cm3 ·g-1;CaO2@FA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最大吸附容量为185.776 mg ·g-1(20℃),吸附机制为化学沉淀,主要是形成羟基磷酸钙.CaO2@FA复合材料对磷的富集效率显著高于粉煤灰,并随着投加量增加,对磷的富集效率增加.共存离子中HCO3-和CO32-对复合材料吸附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当CaO2@FA复合材料投加量为2.0 g ·L-1时,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富集率可达93%,回收沉淀物中的有效磷含量达到1.658 mg ·g-1.土壤改良实验表明,加入回收的沉淀物可使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增加102.9%,该复合材料回收100 mg磷酸盐的运行成本则低至0.76元.  相似文献   

20.
邯郸市近年来O3污染状况越发严峻,2018年夏季(6~8月),邯郸市O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为175μg·m-3,超标天数达54 d,超标率59%,最高浓度达257μg·m-3.本研究应用WRF-CMAQ模式系统和光化学指标法对邯郸市夏季O3生成敏感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H2O2/HNO3表征O3生成敏感性较其他指标在理论和模拟效果方面均更合适.基于精细化的源清单和网格分辨率,CMAQ对H2O2和HNO3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对H2O2/HNO3的模拟结果显示,邯郸市VOCs控制区范围逐月减少,6月协同控制区范围占比最大,7月和8月以NOx控制区为主.邯郸市各区县VOCs和NOx排放量比值显著的空间差异,是O3生成敏感性差别的主要原因.VOCs/NOx<1.7的区域,其O3生成趋向于受VOCs控制,邯郸南部VOCs/NOx>6.9的区域,NOx是O3生成的主控因子,1.7x<6.9的区域更易受到VOCs和NOx的协同控制.当HCHO/NO2、O3/HNO3和O3/NOx过渡范围分别为0.35~0.6、20~35和10~25时,可以得到与H2O2/HNO3较为一致的敏感性空间分布,H2O2/(O3+NO2)不能指示出与其他指标一致的结果,表明该指标可能不适用于邯郸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