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体现和要求;始终坚持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和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路径。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精神,贯穿和体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重点任务和部署中。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集体经济,来夯实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环境法治理念不断更新,环境法基本原则与主要制度得以确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日益健全,环境标准体系逐步成型。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在理念、体系架构、体制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未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需要深入贯彻新时期环境保护理念,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指导思想的核心要义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自身所把握的那个现实基础、思想的内在逻辑、思想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抓手、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博大情怀所形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上;贯彻落实"十四条基本方略",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改革创新的基本方针。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必须着力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升舆论引导力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起源中蕴含了环境保护的价值诉求,尤其是社会主义关于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环境保护内在的一致性。30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以发展论、国策论、避免论、统筹论、全面参与论、生态文明论这“六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保护思想体系。“六论”以“发展论”为核心,以“国策论”为基本。以“生态文明论”为未来导向,形成一个互为补充面向未来的指导中国环境保护的思想体系框架。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实践过程体现出来,最终体现的结果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这一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新解读,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已经形成以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三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法律和法治体系。但就目前三方面内容看,一是污染防治类法律相对较为完善,各项相关法律经过不断修改已经日益完善;二是资源类法律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但从以资源利用为主进行规范向全方位资源高效、合理利用过渡尚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有关资源战略储备、修复生态和资源效率方面的内容缺失;三是生态类法律,就目前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因起步较晚,一些法律尚处于空白状态,体系尚未形成,亟待加快制定完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法治能力建设有了明显的改观,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形成过程中日益补充完善、形成体系;二是由模式概念立法向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三是重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制定。此外,在立法理念、立法方法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生贤 《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I0001-I000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进展与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中国在环境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指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分析了当前环境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十五”期间全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措施。强调要通过加强前期调研,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依法严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环境犯罪;并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站在"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历史高度,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发展势头下做出的战略安排,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明晰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站在"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历史高度,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发展势头下做出的战略安排,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明晰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新构想,建设绿色经济强国,韩国政府在立法上积极行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涵盖农业、制造、运输、建筑、电力、供水等相关领域的绿色增长法律体系,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低碳绿色增长实践的政策措施。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增长转型期,分析韩国绿色增长法律体系,可以为我国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立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应当逐步建立起能够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问题且能够有力和有效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改变国民意识及行为的措施,推进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上升到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层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向导。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着洞察新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丰富思想内容。毫无疑问,解决中国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成为其重要旨归,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绝非我国所独有,有些甚至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所以解决中国问题与应对全球性挑战又紧密相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互联互通的世界大势,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价值,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拓宽途径,为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纽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准确把握和不断深化拓展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仅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而且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观察和认识中国,既要从历史和现实看,也要从物质和精神看,同时还联系世情认识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习近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作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栗倩倩 《环境保护》2013,41(8):58-59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战略层面,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起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概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描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阐述了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详细分析了日本防灾救灾法律体系、防灾救灾组织管理系统和保险制度等。旨在广泛吸纳日本社会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中国"作了重要论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得到党内外的认同,在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指导的同时,对其进一步升华,高举全面依法治国大旗,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必将为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站在"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历史高度,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