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读者来信     
《世界环境》2005,(6):5-5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环保非常重要,绝不 能走“过场”。在我们国家发动群 众参与环保并不难,难的是政府如 何看待公众的热情,如何在决策中 接受公众的合理化建议,即使一时 做不到,也要给公众一个说法。” 广州张楠  相似文献   

2.
圆桌话题:环保NGO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来说。公众参与已不是新鲜之事,可以说它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表现。特别是在环保领域。公众参与更是一种对政府行为的有力补充。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在全社会公开征集对《推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的意见便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其中一条就是要鼓励公众参与。 与公众参与几乎是“孪生”关系的非政府组织(NGO)无疑也是影响环保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中国环保领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环保NGO的近况如何?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或应该起到何种作用?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近日。我刊邀请部分NGO代表就环保NGO与公众参与话题进行了座谈,以下是会谈的详细内容(经我刊编辑整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在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朱总理特别强调指出:“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作为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这一明确指示对于新世纪加强环保工作、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有很现实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朱总理这一重要指示,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筹划运作好,使其真正成为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一、增加新闻宣传的系统性,营造“参与”氛围。近年来,环保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领域。环保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良机,围绕环保工作“十五”计划及当年工作要点和环保宣教规划及年度计划的实施,以发挥(新…  相似文献   

4.
有容 《环境》2023,(6):27-28
<正>“太神奇了!原来环境监测数据是这样出来的。”“太高兴了!我不仅学到了环境科学知识,还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绿友’。”“太好了!感谢主办方组织这样的的活动,让我们一家度过一个难忘又有意义的周日。”为搭建环保公众参与平台,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倡导践行绿色生活,自2020年8月起,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省环保宣教中心”)联合环保社团组织等单位,在周末或节假日面向公众组织开展“绿色有约——环保公益我参与”活动。截至目前,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2008,(9):68
人民网 4月26日,国内外官员、学者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等200多人参加了由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主办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会议将就环境信息公开、社区参与与听证会、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督与决策以及公众环保法律诉讼等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2005,(4):F0003-F0003
环保公众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切入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促进环保公众参与提供了很好的政治民主化环境。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参与环保工作,强化民主法治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公众了解环境信息和参与环保事务的渠道,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是当前亟待完善的领域和环节。由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和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主办的“PACE 2005: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国际研讨会暨公众意见听证会培训班”于9月15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7.
张泽 《环境》2006,(2):62-64
2005年,“环保公众参与”从“社会公共事务公众参与”中被单独列出,并伴随着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风暴、松花江污染等事件而一再占据媒体的头条。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公众参与的目的与作用,介绍了公众参与的对象,探讨了公众参与的方法,分析了公众参与意见的处理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新环节——公众参与。它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全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9月25日召开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环境权益是公众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进展很快,约有2000多个环保社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项目方或环境工作组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以提高环评的有效性,增强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影响评价的完善。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还不十分成熟,进行公众参与的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文章提出我国公众参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力量薄弱、形式简单、规范滞后、影响有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增强信息沟通及沟通的有效性、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明确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