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某新建460t/h煤粉炉的SCR脱硝项目为例,基于CFD软件完成几何建模、网格划分、数值计算等模拟工作,分析SCR脱硝系统的速度分布、NH3浓度分布、烟气入射角及压损情况。结果显示:最终的导流板布置方案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流场分布,脱硝系统满足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Fluent软件,对广西某电厂2×600MW超超临界机组烟气脱硝SCR系统内烟气流场及NH3与NOx的混合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3.
利用Fluent软件,对广西某电厂2×600MW超超临界机组烟气脱硝SCR系统内烟气流场及NH3与NOx的混合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4.
结合燃煤电厂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入口烟道气流分布的工程案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简称CFD)数值模拟技术,对烟道内的速度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烟道的导流板的设置,改善烟道的流场,并使入口烟道的各分支烟道流量分配均匀。对比现场烟道流量分配的测试结果,验证了CFD模拟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某燃煤电厂2×600MW机组脱硝装置运行过程中,出现催化剂磨损严重、氮氧化物(NOx)排放及氨逃逸量不达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决定对流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原方案流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案,再按照缩小比例进行物模试验验证,最后根据优化方案进行现场改造。优化改造后脱硝运行结果显示:NOx排放浓度稳定在20—40mg/m3,氨逃逸量为1.2—2.0ppm,脱硝效率为86%—90%,达到了超低排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目前以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技术为主。在超低排放的要求下,脱硝系统普遍采用的提效措施是改善流场、加强混合效果,并加装第三层催化剂(原设计2层)。其中,通过CFD技术对流场进行优化设计是一项关键技术,通过合理的导流板、整流格栅、喷氨格栅、混合器的设计,提高催化剂入口烟气流速均匀性、氨气分布均匀性、降低整体系统阻力。文章对CFD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CFD在SCR脱硝系统优化中的应用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SCR脱硝装置中整流格栅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FD模拟软件对某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装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整流格栅间距、形式对反应器上部流场的影响。以不同高度截面的烟气速度变异系数CV和最大烟气入射角为定量评价指标,给出了满足性能要求的整流格栅设计参数范围以及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静电式油烟净化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内部流场,观察其速度场及压力场分布特性,为后续优化净化器结构做准备,同时也为设计研发出安全、高效的净化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燃煤发电在我国造成的环境压力日渐凸显,SCR作为脱硝效率最理想的烟气脱硝方法而被火电厂普遍采用。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某300MW燃煤锅炉配套的SCR脱硝系统进行导/混流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导/混流优化后的方案与原始方案相比,能使反应器首层催化剂入口的烟气速率分布、浓度分布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降至8.66%、4.54%,烟气入射角±7°,均达到工程要求;可为燃煤锅炉SCR脱硝系统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SCR尿素热解系统中尿素结晶的原因,对系统设计、流场控制、设备选型、工艺水和压缩空气品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选择,以期对热解炉尿素结晶的现象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砂尘环境试验中颗粒沉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宏  李金国  张景飞 《环境技术》2008,26(1):12-15,34
对砂尘试验中试验段前后砂尘颗粒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将气相作为连续介质,采用两相耦合的Navier-Stokes湍流模型,,并用SIMPLE算法对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固相作为离散体系,采用颗粒轨迹法计算其运动轨迹。计算结果表明,试验段前后由于气流旋涡的诱导,使得砂粒会聚集在模型的前端和后端附近,说明此处较容易聚集砂粒。计算结果对自行设计与研制砂尘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物质流分析是研究循环经济的重要方法,本文面向资源循环的流程制造企业,对不同复杂度的物质流系统进行了建模方法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在物质流领域的建模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物质流的特点和循环物质流的建模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基于投入产出表格的物质流分析方法、理论层面基于图论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物质流分析软件进行了综述,最后重点探讨了Petri网建模与仿真工具在循环物质流分析中的建模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Petri网在解决不同复杂度的物质流系统问题中的适用性,为物质流建模与仿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项目设计了小型立式环型风洞系统和流场模拟两套实验装置。用工程流体力学实验的方法,对系统内气体压力、流量变化的调节控制方法、通风机的能量消耗,以及在检测平台系统工作段形成均匀流动流场的设计方法等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检测平台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专门用于斯特林制冷机可靠性实验的平台系统。该平台能够记录斯特林制冷机运行中的包括环境模拟温度、冷指腔体真空度、制冷温度、制冷功率、运行时间等在内的各种试验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在操作界面上以图形、表格、文档等形式显示、存储和打印。是一个集测试、真空、环境模拟等技术于一体一的综合性试验系统。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olve a steady free surface flow problem and a rapid drawdown problem in a two-dimensional porous medium. The same problem was also solved by an analogue device and excellent agreement was found to exist between the two solutions. This paper contains the formulation of the numerical problem from first principles and a discussion of measures that had to be taken in order to assure numerical stability and proper convergence of the solution. Although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was limited to a two-dimensional flow case, the elements of simulation discussed are general in nature and applicable to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numerical solution can be obtained for the position of the free surface at given time intervals, for the piezometric head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flow field and for flow quantities across given boundaries. In additi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will permit consideration of nonhomogeneous or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ous medium, without difficulty. It is concluded that mathematical models, incorporating some or all of the techniqu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 conjunction with some analogue control device, can be very efficient and reliable tools for solving complex porous flow problems, including those which, so far, have elud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due to physical and/or cost limitation.  相似文献   

16.
SCR催化剂的碱金属中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催化剂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催化剂的寿命决定着SCR系统的运行成本,研究催化剂中毒的原因,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对降低SCR系统的运行费用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SCR脱除氮氧化物的基本原理,并讨论了导致催化剂中毒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