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保文摘     
燃煤电厂简易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刊]/李绍箕∥电力环境保护(电力工业部环保办)1996(1),1~4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套燃煤电厂简易烟气脱硫工艺,并作了冷态模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简易烟气脱硫工艺系统阻力能够达到约1000pa 的水平,脱硫效率可达到50%~80%。  相似文献   

2.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评估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在实际运用中的脱硫效率,根据目前脱硫效率的三种计算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并应用燃煤电厂的实测数据,对比了三种方法计算得出脱硫效率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根据折算浓度评估脱硫效率,综合考虑了烟气泄漏对计算脱硫效率的影响,并且不受烟气旁路排放等因素影响,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可以得到准确的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3.
双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技术工业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台75t/h电站燃煤锅炉上,设计建造了基于双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技术工艺的脱硫装置,烟气处理量为140000m^3/h,该脱硫装置主要特征是循环灰采用两经分离,内外双重循环方式和石灰浆液采用多层喷浆方式。介绍了该装置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工业化实验结果。实际表明:当Ca/S=1.3,△T=10℃时,脱硫效率达90%;固体颗粒物的循环使脱硫效率提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4.
燃煤的烟气脱硫技术是当前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脱硫技术.对燃煤电厂而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FGD将是控制SO2排放的主要方法.文章对烟气脱硫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烟气脱硫装置在国内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需要装设脱硫装置的燃煤火力发电厂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添加剂在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添加剂在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的应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脱硫添加剂可以改善吸收剂的液相传质性能,缓冲浆液的pH值,从而提高脱硫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在我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1万m~3/h三相流化床烟气脱硫中间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1万m3/h三相流化床烟气除尘,脱硫系统中间试验的初步试验结果,试验表明燃煤电厂原文丘里温式水膜除尘器改造为三相流化床烟气脱硫系统后,阻力水平可以控制在原有引风机的能力范围内;除尘效率达到98~99%,脱硫效率接近70%,出口烟气带水现象不明显,连续运行九个小时,整个脱硫系统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测的燃煤电厂氯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我国4家电厂的6台煤粉锅炉进行现场测试,采集并分析烟气以及飞灰、底渣、脱硫石膏等燃煤副产物样品,以开展燃煤电厂Cl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研究. 结果表明:燃煤中96.99%以上的Cl析出进入烟气,原烟气中ρ(Cl)范围为10.17~33.63mg/m3.除尘器和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对烟气中的Cl具有协同脱除作用,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 除尘器对烟气中Cl脱除效率为12.29%~19.86%,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对烟气中Cl的平均脱除效率为95.22%. 经过燃烧和烟气污染控制装置后,燃煤中0.35%~3.01%的Cl转移到底渣中,6.46%~15.00%的Cl转移到飞灰中,68.88%~77.31%通过脱硫废水排放,9.19%~15.95%的Cl转移到脱硫石膏中;只有2.21%~5.54%的Cl排入大气中,净烟气ρ(Cl)仅为0.34~1.38mg/m3. 目前我国燃煤电厂Cl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妥善处理脱硫石膏和废水,以防止Cl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国4家电厂的6台煤粉锅炉进行现场测试,采集并分析烟气以及飞灰、底渣、脱硫石膏等燃煤副产物样品,以开展燃煤电厂Cl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燃煤中96.99%以上的Cl析出进入烟气,原烟气中ρ(Cl)范围为10.17~33.63mg/m3.除尘器和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对烟气中的Cl具有协同脱除作用,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除尘器对烟气中Cl脱除效率为12.29%~19.86%,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对烟气中Cl的平均脱除效率为95.22%.经过燃烧和烟气污染控制装置后,燃煤中0.35%~3.01%的Cl转移到底渣中,6.46%~15.00%的Cl转移到飞灰中,68.88%~77.31%通过脱硫废水排放,9.19%~15.95%的Cl转移到脱硫石膏中;只有2.21%~5.54%的Cl排入大气中,净烟气ρ(Cl)仅为0.34~1.38 mg/m3.目前我国燃煤电厂Cl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妥善处理脱硫石膏和废水,以防止Cl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
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讨论了半干半湿法烟气处理技术的特点 ,进行了 35t h燃煤锅炉烟气处理系统脱硫效率的稳定性研究。实验内容包括出塔烟气温度、Ca S摩尔比和循环飞灰量对SO2 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Ca S摩尔比 <1 2的条件下 ,脱硫效率可达 85 1% ;Ca S摩尔比为 1 4时 ,脱硫效率为 88 3%。在循环飞灰量和石灰比为 4∶1,Ca S摩尔比为1 15的条件下 ,SO2 的去除效率为 81 0 7% ,系统的除尘效率达 97 7%。  相似文献   

10.
燃煤是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源之一,我国已加强对燃煤电厂的汞排放控制要求。通过对16家燃煤电厂32台机组的汞排放情况进行全要素监测,分析总结出符合我国燃煤电厂特点的汞排放情况:我国燃煤机组中的汞质量平衡范围在70%~130%是合理的;燃烧后的汞经过烟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后,70%以上进入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经烟气排入外环境的平均不足30%;安装SCR脱硝装置有助于烟气中汞的去除;除尘、脱硫设施对烟气中汞平均去除效率为38.5%、52.5%;各污染物控制设施对烟气中汞的总协同去除效率平均为74.1%,说明我国燃煤机组现有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协同控制对降低烟气中的汞排放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电场对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实现颗粒物超低排放要求,本试验采用喷雾与电场分区设计,搭建了预混喷雾湿式电除尘试验装置,以增强颗粒与液滴之间的凝聚作用,试验探究了电场电压、极板间距、电场风速、喷雾压力及入口浓度等参数对除尘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除尘效率随着电场电压增加,除尘效率提升,增幅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减小极板间距或电场风速,能够提高除尘效率,但降低了处理风量;随着喷雾压力增大,除尘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当压力值为6MPa时,除尘效果最佳;粉尘入口浓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程度较低,对于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最高达98.5%.综上,预混喷雾湿式电除尘效果相比单一喷雾或静电除尘具有显著的增强,对于颗粒物超低排放装置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石灰石颗粒移动床脱硫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以石灰石颗粒为脱硫剂、移动床反应器脱除二氧化硫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床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是影响脱硫效率的主要因子,其次为二氧化硫浓度和烟气进口温度,而床层下移速度(大于65mm·h-1)对脱硫效率没有明显影响.当液体喷淋密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时,脱硫效率随液体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喷淋密度大于临界值后,脱硫效...  相似文献   

13.
燃煤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化学团聚是促进细颗粒形成大粒径团聚体而易被常规除尘器捕获的重要方法。化学团聚技术中团聚剂的组成是影响细颗粒物团聚效果的重要因素。由表面活性剂、无机盐和高分子絮凝剂构成多元团聚剂体系,经雾化形成液滴喷入细颗粒物团聚室,研究其对细颗粒团聚促进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选用含有无机盐的二元团聚剂体系均对细颗粒团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吐温-80体系对细颗粒物的清除效率可达44.1%;随着团聚剂溶液浓度的增加,细颗粒物的清除效率不断提高,阳离子型团聚剂体系对细颗粒物团聚的促进作用优于阴离子型团聚剂体系;团聚剂体系中无机盐,特别是氯化铵,能有效提高细颗粒清除效率;调节团聚剂体系的pH为弱酸性更有利于细颗粒的团聚。三元团聚剂体系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可使颗粒间的黏附力提高3.5倍,团聚后细颗粒物的质量减少45%~49%,中位粒径由3.5 μm增加至7.5~8.6 μm。  相似文献   

14.
陶威  徐超  仲兆平 《环境工程》2020,38(10):162
常规除尘器无法有效去除PM2.5,而声波能有效增加颗粒物之间的碰撞、团聚,使PM2.5粒径增大,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除尘预处理技术。主要研究了声波频率、声压级、初始浓度及停留时间对声波团聚效率的影响,发现在低频声波作用下效果更好,而纯声波作用下最佳团聚效率为44.84%。并对粉尘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对比了实验前后的粉尘形态,验证了声波对气溶胶颗粒的团聚作用。利用喷雾作为辅助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团聚效率,降低声波团聚的能耗。在相同情况下,添加喷雾可以使团聚效率从43.07%增加到66.48%,说明喷雾联合声波作用是非常有效的除尘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细颗粒物区域污染已成为普遍现象,控制燃煤电厂细颗粒物的排放是控制大气中细颗粒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了解燃煤电厂细颗粒物的排放粒径分布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浙江某电厂660 MW燃煤机组,在120、100、90和85℃四种不同运行工况下,采用Dekati ELPI+对电除尘器入口和出口以及烟囱60 m横断面处烟尘进行多平台同步采样测试,以研究该电厂所排放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不同工况下细颗粒物的排放浓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不同工况下,电除尘器出口和烟囱60 m横断面处颗粒物数浓度都主要集中在亚微米态(粒径 < 1 μm),并随粒径增大而数浓度快速减小.② 随着烟冷器出口烟气温度的降低,烟气经过除尘装置后,无论是颗粒数浓度还是质量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当烟气温度降至90℃时,继续降温对电除尘器除尘效果的影响基本趋于恒定.③ 无论燃用设计煤还是校验煤,当烟冷器出口烟气温度相对较低时,经脱硫后积聚模态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除尘后有明显增加;而烟气温度较高时,呈现出脱硫后较除尘后粗模态颗粒物质量浓度增长的现象.④ 当原烟气稀释倍数从7倍增至10倍时,6~27 nm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呈指数倍增长,说明稀释过程主要影响纳米级颗粒物的数浓度.⑤ 燃用设计煤,烟冷器出口烟气温度90℃时,电除尘器对PM1的去除效果最明显为63.9%~99.8%,可见降低电除尘器入口运行烟温,可促进其对亚微米态颗粒物的捕集率.   相似文献   

16.
Coal is widely utilized as an important energy source, but coal-fired power plant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anthropogenic lead emission sourc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d in coal and combustion by-products are reviewed. Specifically, lead is mainly transferred to ash particles and the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mechanisms of particulate lead are summarized. Also, targete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lead as well as to increase the removal efficiency during the low-temperature flue gas clean process. In detail, interactions between gaseous lead and some coal-bearing minerals or added adsorbents could obviously suppress the form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lead. On the other hand, some efforts (including promoting capture of fine particles, reducing resistivity of particl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gas-liquid contact) c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fine particulate lead removal capacity. Notabl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ine particulate lead is still unclea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methods.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removal principles of fine particles and particulate lead make the lead emission precisely control a great challenge. Finally, the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risk of lead emission from flue gas and ash residues is addressed and further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氨法烟气脱硫湿式电除尘技术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小吐 《环境工程》2015,33(2):80-83
燃煤电厂采用湿式钙法或氨法脱硫,利用喷淋碱液吸收烟气中的SO2。脱硫后尾气含有大量的钙盐或铵盐的固态和液态微粒,这些细微颗粒物气溶胶随烟气从烟囱排出后进入大气,成为灰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介绍了J-TECH氨法脱硫及湿式电除尘(电除雾)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阐述了该技术在传统氨法脱硫技术上的关键突破,经应用验证实际运行脱硫效率大于98%,出口颗粒物浓度小于20 mg/m3,氨逃逸低于5 mg/m3,出口烟气无铵盐夹带,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丽娜  丁志江  肖立春 《环境工程》2012,(Z2):187-189,235
伏安特性是分析电除尘放电特性和运行状况的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电除尘伏安特性,有助于提高除尘效率,为微细颗粒物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研究了不同电场风速、雾滴粒径和喷水量下湿式电除尘的伏安特性。结果表明:当电场风速为1.0~1.2m/s、喷嘴压力为0.3~0.4MPa、喷水流量为0.24m3/h,湿式电除尘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通过对该状态下的除尘效率的测定,验证了该参数组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Heterogeneous agglomeration (HA) is a very potential technology for coal-fired flue gas treatment.In this paper,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mechanisms of trace elements (TEs such as Se,As and Pb in CFPPs were studied on a 30,000 m3/hr pilot-scale experimental plat form.The influences of HA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TEs were well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As and Pb were enriched in fly ash,and their sen sitivity to particle size is quite differen...  相似文献   

20.
用空气-硝酸活性炭-碱吸收法净化NOx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龙醒 《环境科学》1992,13(1):12-54
本文研究淀粉法生产草酸过程中排放的NO_x废气的处理。先用空气做氧化剂,提高废气中NO_x的氧化度,并经水吸收,可产生13%硝酸,其后在催化剂存在下,用此酸反复喷淋吸收NO_x,使NO_x转化为41%的硝酸。此酸可回收作为淀粉法生产草酸的原料。本文还研究了影响喷淋吸收的因素,如喷淋吸收剂的温度、浓度和喷淋速度以及催化剂品种、粒径大小,并得出喷淋吸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