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它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对于如何解决库区50多万农村移民的安置出路,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可行性研究和库区众多的关于农村移民安置工作报告中早有定论。  相似文献   

2.
经济植物复层栽培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移民经济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大量耕地被淹,移民后靠,库区的生态环境与移民经济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本文提出了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方法,对其在减少库区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解决库区移民经济方面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论述。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是解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移民经济的基本途径,采用扩大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来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经济问题将会加剧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建设期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巨大,国内外广泛关注。同时,三峡工程建设期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准确找出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潜在原因及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因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水文水质监测、遥感监测等手段,归纳总结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的主要类型,对比分析了蓄水前后主要驱动力因子的差异,结果发现以三峡工程建设、移民迁建、库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江上游社会经济发展、污染负荷等五大人为驱动力是导致库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从多角度全面剖析了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机制,以期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三峡工程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的事实,结合三峡区自然资源实际,着重探讨了开发新型竹胶合板替木质模板,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同时带动库区发展竹木种植及竹材深加工业,具体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三峡工程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的事实,结合三峡库区自然资源实际,着重探讨了开发新型竹胶台板代替木质模板,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同时带动库区发展竹木种植及竹材深加工业,具体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安置刍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移民安置尤其农村移民安置是大型水利和水电工程普遍遇到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关系工程成败命运。三峡工程移民数量巨大,安置任务繁重艰巨。农村移民城镇安置,具有可靠性大和稳定度高特点,应是三工程移民安置的重要途径。经库区城镇发展程度和农村移民素质适合城镇非农就业数量状况双重分析结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城镇安置比重至少可达45-50%,可望争取达到60-70%。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和移民搬迁对库首地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对移民安置前后三峡库首地区的秭归、兴山、巴东等县乡镇土地资源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选择典型乡镇移民户作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了移民安置区移民户的经济收支情况及其对移民安置的满意度。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低海拔地区耕地淹没,农村可用耕地总量减少,人均耕地也有所减少,人地资源矛盾比较突出。移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其中劳务收入比例较大,农户家庭经济支出主要是以生活支出为主,移民搬迁对部分农民经济收入产生较大影响。移民搬迁以后,库区农村的居住环境、住宅条件、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均较移民前有明显改善,农户普遍比较满意。库首地区的移民政策落实较好,大部分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对三峡工程表示支持和肯定。搬迁安置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产生了影响,存在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增多,农村废弃物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对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的成败在移民。从 1992年 4月全国人大批准兴建三峡工程开始 ,地处工程坝上库首的秭归县便拉开了移民工作的序幕 ,至今已有 8年多时间。秭归县的移民进程如何 ,秭归县的实践提供了哪些经验 ?这是值得关注和总结的。1 秭归县移民的特点与成效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全县共有 14个乡镇、45 8个村、32 34个村民小组、40 .0 3万人 ,国土面积2 42 7km2 ,耕地总面积约 2 .67万hm2 。秭归县既是三峡工程库区 ,又是三峡工程坝区。三峡工程的坝址就在秭归县的茅坪镇茅坪村与宜昌县三斗坪镇中堡岛村的交界处 ,三峡工程动…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为例.依据比较详实的资料.从投资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等几个方面,研究了1997—2003年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征和问题。研究表明.三峡库区进入二期移民阶段后,投资增长迅还.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率略高于西部和重庆.但投资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较高。近几年三峡库区人均GDP与重庆市的相对差异有所缩小,但绝对差异在扩大.库区仍然是一个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库区产业结构变动迅速,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建筑业、第三产业上升很快,而工业发展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研究还揭示出三峡库区区县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并且呈继续扩大之势.真正发展困难的是库区的腹心地带。最后。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家应加强对库区产业的扶持、重点支持库区腹心地带的经济发展、重视培育库区腹心地带的增长极以及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等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入世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的发展基础发生变化,库区的产业结构必然地要有所调整。百万移民促进新的城镇体系的建立。加入WTO对三峡库区的发展产生新的冲击,库区产业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以大力发展林业为主,其次加强牧业的发展,再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要合理调整城镇体系。根据三峡工程和入世对库区的影响,提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1)以市场为导向,立体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商品率,确可经济的发展;(2)提高人才素质;(3)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4)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产业带建设又面临上海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两大契机。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产业带;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长江产业带整体效益的提高;必须协调资源、环境与产业带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产业,调整加工制造业,合理布局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是一个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区域,既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本文在分析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产业结构演进背景-产业基础,经济基础,资源基础和宏观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国外产业结构演进手一般经验,对本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进程和目前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判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龙门山地区15条河流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来分析龙门山不同段落的地形形态特征。初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2)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3)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4)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控制了该地区地貌、水系演化过程,并且导致这一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大河流域开发实践构想长江开发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分析世界大河流域开发的多种模式,研究可遵循的客观规律和存在问题。借鉴其经验教训,探讨充分有效开发长江流域的模式。提出“突出重点,综合利用,高效运作,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力争把长江流域建成我国的一级经济轴线和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沿江产业带。  相似文献   

15.
太湖西北部湖区入湖河流氮磷水质标准修正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氮磷污染一直是太湖流域的首要污染问题,有效遏制氮磷入湖量的增加是治理太湖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河流和湖泊氮、磷水质标准存在差异,即河流无总氮控制指标、河湖总磷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往往造成通过控制入湖河流污染来改善太湖湖泊水质时,湖泊污染物浓度往往达不到治理目标。以太湖西北部湖区及其入湖河流为例,利用BATHTUB模型模拟入湖河流与湖泊TN、TP的关系,推算太湖在满足现行湖泊水质标准中TN和TP各类别目标值的情形下的环境容量并以此环境容量决定入湖河流的水质,进而提出相应的方案进行比选,从而提出太湖入湖河流氮磷水质标准修正方案。结果表明:(1)当太湖入湖河流执行现行河流水质TP标准时,对应湖泊的水质TP超标,并不能达到保护湖泊的目标;(2)当太湖西北部湖区入湖河流TN、TP执行现行湖泊水质标准,对应湖区水质均能达标并且优于目标限值,然而该方案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太湖区域的实际参考意义不足;(3)以现行湖泊水质标准TN、TP各类别为目标值反推计算入湖河流水质指标,既能保证湖泊水质达标,又不会使河流水质标准过于严格,因此其结果可作为入湖河流水质标准修正的参考,从而提出太湖入湖河流TN、TP水质标准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一些水文特征和整治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研究了鄱阳湖湖水面积和容积大,随水位变动月际变化也大,过境水径流的年际、月际变化大,但对“五河”和长江水量调节量小、又不适时的水文特征。提出了驯服“五河”,人工控制鄱阳湖,协调长江、“五河”与鄱阳湖的关系,整治鄱阳湖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九五”长江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长江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并就“九五”期间长江沿江经济带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发展对长江口水域功能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时兼具工农业取水、通航、纳污、围垦等多种功能,长江口已成为上海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支撑之一,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重点分析了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污染物排放、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对长江口水域功能的影响,提出长江口现状过境水资源量为9335×108m3/a,上海市最大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量约在3680×108m3/a;长江口水域水质基本符合II类标准,但近岸水域的污染不容忽视;长江口咸潮入侵成为长江口水资源利用的最大障碍,每年长江口的氯化物超标天数在45d;长江流域的来沙量有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5×108t。最后,就河口水域功能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研究平台及切入点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长江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的研究,应该针对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水质酸化和污染、洪涝灾害威胁加剧等水环境问题,提出科学的解释,为流域水环境修复提供基础理论。回顾和总结了50多年前人在长江流域水环境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构筑了良好的基础平台。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研究应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围绕长江干流水质保护和中游地区防洪两个重中之重,强化对水环境演变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摸清流域水、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对水环境恶化的机制,建立流域水文、泥沙与水质之间非线性、复杂巨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系统模拟。还提出了长江流域水环境研究的7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矿产资源跨世纪开发布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中游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分相布对集中,配套程度较好。主要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可保证跨世纪供需,作者提出利用三峡枢纽工程跨世纪建设,发挥中心枢纽地位和区内外资源及水运优势,依托现有磷矿开发及磷化工和钢铁,盐,磷化工和石油化工基地及建材工业基地,并指出了矿产资源开发的一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