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旅游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和乡村农户生计的持续改善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话题。现有研究表明,可持续生计框架中客观环境影响作用是可持续旅游生计研究的热点方向,但可持续生计框架外其他主观因素对生计策略转变影响的动态定量考量却较为空缺。本研究在乡村旅游背景下探讨政府信任度对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影响机制,引入居民参与度、居民支持度和生活满意度多重链式中介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地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特定路径间中介作用进行比较。实证研究结果显示:①政府信任度对居民参与度和居民支持度具有正向影响,居民支持度正向影响居民参与度。②居民参与度和居民支持度均正向影响生活满意度。③生活满意度对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这表明在居民支持度、居民参与度和生活满意度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下,政府信任度对生计策略转变意愿具有间接影响。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应发挥政府作用,从政策实施、旅游市场监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政府信任度,培养农户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农户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  相似文献   

2.
居民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主体,而居民感知公平是决定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社区认同的视角,探讨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以山东济南朱家峪古村为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感知公平、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当感知到在旅游发展中所享受到的利益分成越公平时,感知到这种分成过程越公平时,感知到人际交流和信息沟通越公平时,社区居民越能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之中。同时,相比较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更能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这是由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所处状况所决定的。2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认同具有正向影响。当感知到旅游发展中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越高时,越会认为自己是旅游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一员,且有一种作为成员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越会对社区有一种忠诚感,越会认同自己所属社区的价值理念。此外,相比较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对社区认同影响最大,这是由中国所处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3社区认同正向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社区认同的三个维度成员感、忠诚感、相似性均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中社区忠诚感的作用最为显著。文章丰富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提高社区参与程度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对于旅游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旅游环境契合度与地方依恋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基于旅游环境契合度理论,以世界遗产地武陵源为数据调研地,通过对正在或曾在武陵源旅游的一千余名游客的问卷调查,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多层次假设检验以及中介效应检验,以廓清旅游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旅游旅游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旅游环境契合度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地方依恋也对亲环境行为有着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旅游者-环境契合度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据此给遗产地景区提出管理建议,引导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促进世界遗产地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感知一情绪一行为的心理学关系路径,以安徽省4A级以上景区员工为研究对象,引入情绪劳动策略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旅游感知对双元服务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旅游感知对双元服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当旅游感知越正面时,越有助于员工积极进行本职工作以及乐于帮助他人;情绪劳动策略在旅游感知与双元服务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但是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其中介效应机制和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本研究丰富了旅游感知影响服务绩效的相关理论,为增强景区员工旅游感知和激发积极情绪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浙江乌镇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乌镇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的感知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归纳总结了乌镇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一般认知态度状况.对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改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和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以往居民对旅游影响认知态度研究的研究成果。乌镇居民对旅游给当地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感知强烈令人鼓舞。这与Liu和Var等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产生的各方效益感知明显是一致的。此外,乌镇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一致较强与现有研究成果也是相符的。所有这些证实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早期阶段居民更易倾向于正面感知。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社会转型背景下,从人地关系视角探讨农户地方依恋对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对剖析农村环境治理难题意义重大。以湖北省为例,利用1074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从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地关系出发,探讨了地方依恋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IV-Oprobit)进行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①农户地方依恋水平整体一般,通过提高农户对村庄的依恋水平,可显著提升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具体而言,农户地方依恋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可使其环境治理“非常愿意”参与的概率提升35.51%。②社会信任在地方依恋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调节和中介作用。一方面,地方依恋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会随着农户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地方依恋能够显著增强农户社会信任水平,从而提升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即社会信任是地方依恋影响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重要传导中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37%。③代际差异分析表明,在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群体中,地方依恋对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影响均显著。此外,性别、环保意识和环保态度等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也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应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等,不断增强农户的村庄认同感和依恋感,进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7.
九寨沟旅游者地方感对资源保护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感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旅游者地方感对其资源保护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是地方感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九寨沟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旅游者的地方感及其资源保护态度,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九寨沟的自然风景、社会人文对旅游功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风景、旅游功能对旅游者的情感依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态度直接受其对九寨沟的情感依恋的影响,九寨沟的自然风景、社会人文和旅游功能主要通过旅游者的情感依恋影响资源保护态度,情感依恋在其中起着媒介作用;(3)对自然风景的感知评价是影响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4)感知体验水平越高的旅游者,对九寨沟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也越高。最后讨论了增强旅游者资源保护意识的途径以及地方感研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离不开全民环境共治,而居民积极广泛地践行绿色购买则是全民环境共治的一个重要体现。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并不是一种"经济人"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周围群体的影响以及各种社会准则的约束。本文基于"社会人"理论,以参照群体影响的三个维度——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为自变量,引入绿色信任和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参照群体影响对绿色购买意愿作用机制的多重中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共收集463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和Amo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并采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的形成受参照群体影响,其中受参照群体的信息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显著,受参照群体的功利性影响不显著。绿色信任、感知价值在参照群体的信息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与绿色购买意愿之间分别形成三条中介路径:第一条为通过绿色信任的中介作用影响绿色购买意愿;第二条为通过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影响绿色购买意愿;第三条为通过绿色信任影响感知价值进而影响绿色购买意愿的链式中介路径。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参照群体影响作用,启动居民绿色购买,借助于参照群体的影响传达和彰显绿色产品价值,提升民众在绿色购买过程中的获得感、荣耀感、幸福感,与此同时,利用参照群体的信息性影响和价值表达性影响,提升民众的绿色信任,消除"漂绿"疑虑,增强绿色消费信心,从而促进绿色消费,使居民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全民环境共治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其未来用地发展方向,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与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厘清公平感知、社会信任与公众流域生态补偿参与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流域生态补偿提质增效,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山东省大汶河流域的979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将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构建起并行中介模型,探究公平感知、社会信任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行为间的内在机理,并引入调节变量(收入水平)进行多群组分析。研究表明:(1)公平感知对公众流域生态补偿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公众的公平感知主要受结果公平与人际公平的影响。(2)社会信任在公平感知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公平感知能够显著增强公众的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公众的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对其参与流域生态补偿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对比两条并行中介路径的效应强度发现,制度信任的中介作用高于人际信任,表明制度信任是驱动公众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变量。(3)拥有较高政策认知度的公众更易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参与行为。(4)多群组分析显示,公平感知、制度信任在驱动低收入与高收入群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上作用显著,人际信任则更能驱动中等收入群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该研究的政...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旅游地环境保护主体的旅游者,其所表现的环境责任行为是促进旅游地资源持续有效利用的重要推手。揭示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与影响机理,是引导旅游者选择绿色旅游,进而实现目的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前提。本文基于地理学研究中的地方理论,从人(旅游者)—地(目的地)互动角度,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和地方特征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构建目的地地方特征、旅游者个体特征、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概念模型。通过对475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情感是环境责任行为形成的重要驱动要素。目的地地方特征通过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目的地的氛围、公共服务、旅游服务和目的地环境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从旅游者的个体特征来看,相比于男性,女性游客的地方依恋水平较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地方依恋水平越低;而到访次数越多,地方依恋越高;相较于组团游客,自由行游客的地方依恋水平较高;另外,旅游者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与其环境责任行为表现呈现正向的直接影响关系。据此,目的地管理者应发挥旅游者在绿色旅游中的主动作用,在引导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过程中,实施旅游者情感管理;通过营造目的地氛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等举措来培育旅游者的地方依恋情感;注重塑造目的地的地方特征,充分考虑目的地地方的独特元素对旅游者的情感影响;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群体制定差异化的策略来引导其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现象之一,是缓解乡村振兴中旅游用地矛盾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农户旅游行为则是推动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内在动力。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的整合分析框架,以杭州市和长沙市典型旅游村451份农户调研样本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乡村转型视阈下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的驱动机理,以揭示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层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中存在“意愿—行为”的自主驱动、“意愿—组织支持—行为”引导驱动、“行为态度—行为”经济驱动、“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约束驱动和“情感—行为”情感驱动等五重内在逻辑关系。其中,“意愿—行为”自主驱动占主导地位,组织支持的引导驱动是衔接农户意愿与实际行为的关键动力。(2)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预期是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态度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经济激励和价值追求的双重逻辑;规范信念是农户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其中指令性规范作用较大;农户知觉行为控制中更注重对风险评估和抵御机制、资源获取和配置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考量;土地旅游价值功能认知与土地依恋是农户个人情感维度重要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系统理论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理论研究现状、研究技术方法进展和研究动态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当前国内外主要从不同视角进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案例进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以及基于一般旅游研究文献中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动态和趋势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空间结构特征分析;2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与发展规律研究;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框架与时空格局研究;4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研究;5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动力机制研究;6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空间管控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环境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对于环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PPP改革项目中,政府和企业同为提供服务的主体,谁的工作更能得到信任,谁的工作更能提升公众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未得到一致的回答。本文采用调查实验的方法,以H市环卫改革为例,探究在PPP改革项目中,不同治理主体对环境治理评价的影响,并且基于KHB分解法验证治理主体影响公众评价环境治理效果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在PPP项目中,企业治理主体会使得公众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更高。接受企业治理文本干预的受访者与接受政府治理文本干预的受访者相比,前者比后者对环境治理的评价高0.110 5分。其次,企业信任在治理主体和环境治理评价中起到中介效应,25.48%的贡献来源于企业信任的中介影响。再次,公众治理效能感知也在治理主体和环境治理评价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中17.98%的贡献来源于公众的治理效能感知。最后,媒体介入在治理主体与公众对环境治理评价中起到正向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PPP改革项目作为合作治理的模式之一,若想提高公众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在PPP项目运营过程中,作为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的最终责任主体,政府在财政融资、项目招标、运营管理、行业监管等环节应不断改进,并同时注重信息公开和媒体宣传。  相似文献   

15.
环境质量是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空气质量问题,雾霾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关于雾霾的成因及其影响和防治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旅游城市饱受雾霾的困扰,雾霾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并成为当前旅游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新问题。北京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揭示雾霾对北京作为目的地旅游市场需求的负面影响,对于丰富雾霾影响的认识以及深化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问卷星和微信平台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通过滚雪球方式获得了大数量较高可靠性的样本数据,研究了京外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决策行为倾向,分析了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感知的群体差异。研究表明:1在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亲友的口耳相传以及亲身经历等渠道的综合影响下,大陆居民对北京的雾霾及旅游健康风险、旅游体验风险均有十分强烈的感知;2在雾霾的持续困扰下,北京国内旅游需求减弱,市场增长速度放缓,同时也加剧了北京旅游市场的季节波动;3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更加敏感,雾霾严重地区的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感知强度明显大于雾霾不严重地区的居民,雾霾严重地区的居民在旅游目的地选择方面也更加排斥北京。  相似文献   

16.
依托陕西太白山农村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研究了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与其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三个原假设,原假设H1(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决策,对其参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意愿无作用)、U2(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决策,对其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无作用)被拒绝。但不能拒绝原假设H3,即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对其参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的意愿无作用。同时,研究也表明,社区居民感觉到发展旅游业之后环境的改善就会更加积极地去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旅游理念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观。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采用实地研究与问卷调查方法,以长沙县开慧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复杂、甚至矛盾的,目前很难统一界定;(2)总体来看,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应该秉持绿色自然、情感体验、个性本我、健康公平等理念;(3)开慧镇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产品开发存在游客参与度不高,消费水平偏低,产品认知程度不一,新媒体营销收效甚微等问题;(4)探索性地设立了由13个影响因子组成的指标体系,依据对游客的重要性程度将权重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并以此作为产品开发的参照;(5)提出了加强“大地艺术类”“儿童旅游类”“农家体验类”“户外休闲类”4类后现代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今后,有必要加强对“后现代”或“跨现代”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休闲旅游产业在乡村地域的兴起扰动了当前就业人口由乡村向城镇流动的宏观趋势,乡村旅游就业吸附正从微观上改变着城乡间劳动力空间流动的格局和过程。为科学理解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引起城乡劳动力空间流动发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文章基于在浙晋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深度访谈的一手数据,分析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就业吸附的空间模式和过程机制。结果表明:①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距离衰减和空间层级结构的特征,0~4 km为核心层、4~12 km为过渡层、12 km以上为外缘层;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该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的空间集中性,比发达地区更加明显。②研究从城乡地域空间系统的视角,基于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呈现以城镇、乡村为就业吸附极,以城乡接合部为吸附效用“分水岭”的空间模式;其中,连接城乡间的便捷交通是乡村旅游就业吸附实现的关键介质。③基于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空间适用性,文章针对性提出了“空间围栏效应”的概念。文章不仅从微观尺度上丰富了乡村旅游就业人口空间流动特征、过程、模式等的理论认识,而且对切实指导乡村地域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理性理解乡村旅游的就业促进作用,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和投资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区认同反映了国家、区域、种族和文化的认同,民族社区外部认同对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族群认同、重构民族精神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西安回坊伊斯兰传统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的方法分析了入境游客对该社区的情境认知及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入境游客对该社区外部认同的情境认知由强到弱依次为跨文化交际(标准化路径1.16)、社区整体环境状况(标准化路径0.75)和社区旅游吸引力(标准化路径0.60);其中,社区民族风情在旅游吸引力中处于主导地位(标准化路径0.75)、回坊整体环境有序度在社区整体环境状况中处于主导地位(标准化路径0.89)、跨文化交际行为中回坊居民文明礼貌程度占主导地位(标准化路径0.82).该研究结论从实证层面初步构建了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外部认同的结构维度,对促进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自然景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自然景区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游憩空间,游客旅游行为对城市自然景区的游憩冲击一直是城市旅游管理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研究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是控制游憩负面冲击,增强城市自然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实践观察基础上,将游客社会责任意识引入游客环境冲击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建立了包含生态环境冲击感知、不友善行为感知、游客冲突感知和设施管理冲击感知四个游憩冲击感知变量,自我约束行为和保护促进行为两个环境责任行为变量的"游憩冲击感知—社会责任意识—环境责任行为"理论模型,应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以长沙岳麓山国家5A级景区为案例,对城市自然景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定量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游客游憩冲击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小,生态环境冲击感知对环境保护促进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游客社会责任意识对环境自我约束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在游客环境冲击感知、设施管理冲击感知、游客冲突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游客冲击感知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游客生态环境冲击感知和设施管理冲击感知对游客社会责任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客冲突感知对游客社会责任意识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指出城市自然景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若干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