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一直悉心珍藏着一张因安全事故受到处分而获得的罚单. 如今,距收到罚单已经过去近10年了,但我依然保留着,这不免引起了同事和单位员工的好奇和不解.那张数额600元的"罚单",只是张罚款的凭证吗?其实不然.在那张"罚单"的背后,有一段值得我深思的往事.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在于通过那起事故给我带来的反思,每当看到它,就会带给安全警示,给予我鞭策.  相似文献   

2.
珍贵的礼物     
从1987年起我开始从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至2008年10月离开工作岗位,未曾"挪过窝".这期间与许多报刊结交,印象最深、交往最长、友情最真的是《劳动保护》杂志. 2008年10月,一夜间,企业关门停产,我下岗失业.想到即将与交往了20多年的《劳动保护》杂志离别,且这一别今后或许再难相逢,内心不禁涌上无限酸楚.难眠之余,提笔写下了《再见啊!〈劳动保护〉杂志》一文寄了出去,很快得到杂志编辑部的回应:不仅刊发了此文,而且由主编、社长张力娜亲自"操刀"撰写了《基础不可动摇》一文刊发在卷首,就我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呼吁与鼓励!杂志社的真诚让我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3.
《劳动保护》杂志60岁了,在林林总总纸质刊物的"森林"里,已经是一颗挺拔的苍松了.在当今各种媒体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中,她的茁壮,不仅得益于安全生产这块肥沃土地的滋养,更有一群坚忍、质朴办刊人的无私奉献,她们把娇美的青春,横溢的才华,待人真诚、重情有义的品质,镶嵌在杂志60华诞的"寿匾"上. 1988年,我在江苏省劳动厅主办的《江苏劳动保护》杂志社担任编辑,刚刚涉足这个行业,《劳动保护》杂志就是我最初的老师.1992年夏,我在烟台参加杂志社举办的第一期通讯员培训班,与办刊人有了10天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我是江南来的,吃惯了米饭,加上海鲜的作用,有一天早上,我闹起了肚子,不能前去就餐.不一会,我听到一阵敲门声,只见一位梳着短辫,圆脸大眼的女子带着伙房的师傅,给我送来了热腾腾的大米粥,"我是林静,听说你生病了,叫师傅送点稀饭给你."一连几餐,我养好了胃,也记住了林静温暖而又美丽的笑脸.  相似文献   

4.
3年前,我是公司的一名小车司机.我挺喜欢这份工作的,要不是出了那起可怕的事故,我想我会开开心心地干到退休. 2000年12月23日,我从外省出车回来.晚上8点多的时候,汽车调度小王忽然打电话来,说生产部的几个领导要到工厂去检查夜班安全纪律,让我跑一趟.我当时挺累的,就用商量的口气问了句:"别的驾驶员不行吗?"小王有些不耐烦:"到厂里开车也就是个把小时的路程,你再辛苦一趟吧!"说完他就把电话挂了.  相似文献   

5.
2009年新春佳节将至,值此逢节就带"响"之际.我向诸位提个醒儿:逢节应带"想"儿. 一想安全莫生悲.近年来随着鞭炮的解禁,不少地方把燃放鞭炮作为乐趣,因此逢节就带"响".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开始,在HSE体系贯标认证工作中,我油田各基层生产单位普遍推行了"项目HSE计划书"、"岗位作业指导书"和"HSE现场检查表"(简称两书一表).我们与各单位经过近两年共同研究、试行和反复修改,目前,"两书一表"越来越贴近基层HSE管理的实际,在防范风险危害、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时,一本书、一册杂志,就能传递一份信念,激发一个志向、砥砺一种品格.《劳动保护》杂志之于我,正是如此.它如师如友,伴随着我从大学时期到工作至今. 在改革春风劲吹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大学里就读经济专业.那时我们,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图书馆里通宵达旦,满怀着建设祖国的豪情憧憬,如饥似渴地吸收经济理论知识.一个下午,我在图书馆书刊栏里翻到了一本《劳动保护》杂志.本来只打算简单浏览,但是一打开却深深被其吸引.在此之前,我过多注重经济理论、概念定理和数据分析,很少系统思考经济建设和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通过这次"邂逅",我认识到安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深深喜欢上了这本厚实的杂志."尊重、热爱、保护生命"这句话,深深扎根于心.  相似文献   

8.
转眼,2008年成了"去年"。回首2008年,我,一个打工者,一个以车为家、以车为生的的哥,也学时髦,盘点一年以来的"亮点",为自己评选了十大杰出"驾事"。一,去年最"杰出"的一件事当数安全无事故。全年行驶20多万公里做到了车不破漆人不破皮,这在我的驾  相似文献   

9.
在连续开展了两年的职工子女写安全书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初中学生写给当采掘工的爸爸的一段话:"听说矿上出了事,我和妈妈的心里都紧张极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害怕.  相似文献   

10.
这几天,我躺在矿区医务所的病床上,右眼火烧火燎的疼.每当我想起自己粗心大意抖防倒钢绳,差点弄瞎自己右眼的时候,这种疼就更加深了一层,这种疼不仅有悔恨,有反思,更多的还是自责. 自信的"老安全" 我叫高礼中,是某煤矿采煤一队生产2班的回柱工.作为在井下采煤工作面摸爬滚打了12年的采煤工,自己以前在工作中从未受过伤,就连皮都没被蹭过,班组的兄弟们给我起了个绰号——老安全.很多次,区队和班组都把我当安全模范人物进行表扬,工友们也说我是老资格的采煤工,安全方面"顶呱呱".  相似文献   

11.
"懒纯"本名叫刘纯,小名叫纯子.因为一句"细事不做"才落了这么个雅号.懒纯是我少年时的伙伴,小我好几岁,却硬说和我同学.其实,懒纯挺能干、挺灵气的,干点啥手脚忒快,狼爪子似的,只是不爱干琐碎事.长大后,进了一家耐火材料厂上班,连年先进,凭的就是真招实干.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叫金新华,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奎屯河流域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处的一名工人.1987年,在我19岁那年,在新疆伊犁托海电站施工中,因车祸导致我左大腿高位截肢,被有关单位定为二等甲级工伤残废,现一直工伤退休在家.去年的"助残日"前夕,我由于住的公房平房漏雨,去奎管处找有关领导请求给予救济,帮助我买些牛毛毡铺在房顶上遮蔽风雨.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拐杖     
有一次,一位朋友对我说,她读过一首朦胧诗,只记得半句:"人生的拐杖……她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拐杖者是一种助人前行的工具,这里或许是用来喻人的某种素质,但具体指什么我却含糊其辞,因为自己也觉得有点"朦胧".  相似文献   

14.
往事     
一个雾蒙蒙的早晨,能见距离大概只有七八米,我和大多数为生计奔波的人们一样,忽匆匆地赶往单位.公路上有些车辆快速行驶毫无减速之意,我与同事正嘀咕着:"这样的天气,开车的师傅们可得慢一点,不然很容易出事故……"话还没说完,只听前面几米远的路口发出"咣当"的声响,一辆快速奔驰的小汽车钻进了前面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车轮底下,公路上瞬间留下一摊血.一场惊心动魄的车祸就在我和同事的眼皮底下发生了,我的心不禁一颤,尘封多年因安全事故失去亲人的一幕重现在我眼前.  相似文献   

15.
一位车间书记向我抱怨, "现在的检修工真是麻烦,越来越胆小了,我叫他们去补一个设备,他们还不动,说监护人不在绝不动火,我说我在我负责,他们还说你能负得起责吗,你对现场不熟悉,不清楚哪里有哪些危险."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人员的我听后,心中暗自庆幸,这几年的安全教育工作终于显现成效了,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终于有了大幅提高.科学的安全管理要让企业的员工明白敬畏,知道害怕,才会主动识别危害,控制风险.在企业中,员工的勇敢往往会断送了个人和企业的前程, "员工一定要怕死."  相似文献   

16.
我永远也忘不了2004午7月22日那过去不久的一幕.上午9点30分,我正和两个工友(其中1人是公司生产科长)在一个空油罐里进行切割作业.突然"轰"地一声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就是这"轰"地一声猛响,把车间的门窗、玻璃全震烂了,一个油罐也飞出了老远.我们3人都受了重伤.  相似文献   

17.
一次迟到的采访 2005年1月12日,我们一行两人坐上汽车,驶上南梧二级公路开往宾阳的路段. 我们这次的采访任务是去宾阳了解"7·2"井下中毒故事,由于广西这几天来的冷空气南下,桂南也感到多年来少有的寒意,在车窗外匆匆掠过的绿色虽显惬意,但过惯了温暖天气的南方人来说,这种绿意显然提不起我们的兴趣,在车上,"7·22"中毒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顾汹涌,因为在我的采访包里关于"7·22"的材料并不是很多,一些疑团还没有解开.因此,此次宾阳之行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急需.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领导在闲谈时跟我说,在很多情况下,表扬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好方法.初听此话,我没有在意,可事后琢磨了一下,感觉这话说得还的确有一些道理. 在实际工作中,班组长如果能善于运用"表扬",对激发班组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后进职工"的转化,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凡高明的班组长总是善于运用"表扬"这一手段来激励自己的职工.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安监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数年,但我至今未曾去过一次事故现场,没有参加过一次事故调查.因为我们的"战壕"一直处于事前预防的战线中,一旦防不住,后面的事情都有专人负责,所以对于事故处理,我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虽说没吃过猪肉,可咱见过猪跑啊!而且这几年中,不知道有多少"猪"从我们的身边"呼啦啦"地跑过去.面对着这些事故,我不想绕过这个沉重的话题,而是想从一个执法人员的角度,说说我对事故的理解. 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关于这个问题,有过争论,却始终无果.个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一个单位管理松懈,意识淡漠,隐患严重,秩序混乱,这个单位发生事故的概率就会比较高,但绝不能说一定会发生事故;反之,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比较低,但绝不能说一定不会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在部门前辈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接触到《劳动保护》.一个个鲜活的事故案例,一条条深入浅出的法律法规解读、一篇篇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都成了我安全管理工作之路上的灯塔.尤其在后来的工作中,《劳动保护》更是帮助我解决了实际难题,成功为公司的一名职工维护了合法权益. 2010年5月,在审核困难职工材料时,我看到一名职工的申请理由是"在公司组织的运动会上不慎摔伤,导致常年卧病在床,由于申报工伤未认定,所以一直自费治疗,已欠账3万多元,两个学龄女儿面临辍学."当时我就回想起曾在《劳动保护》上读过一篇类似工伤申报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