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诺 《绿叶》2010,(11):80-89
古典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因此反思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含义,对于解决现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生态批评时,需要注意到古典文学中的生态思想或反生态思想的历史语境,同时还要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含义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历史地看,古典文学发展了数千年,唯独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严重不足,而生态文学的崛起,推动了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表现,弥补了以往文学发展的严重偏颇。  相似文献   

2.
刘蓓 《绿叶》2012,(5):58-61
与传统的自然文学相比,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它的首要宗旨不再是歌颂自然,而是对环境危机作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当代的生态文学,不应只限于以"歌颂自然"为主旨的文学创作,我们还需要揭示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过度干涉有着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用文学的方式揭露、反思和批判人类对自然的错误态度,以多种题材传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义认识,从自然题材的散文诗歌和荒野小说拓展到都市文学、科幻小说等。  相似文献   

3.
汪树东 《绿叶》2012,(5):51-57
若想让人类文明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文学必须接受生态意识的浸润,实现看护大地、叩问灵性的功能。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颇为坎坷而曲折,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作家还没有创作生态文学的自觉意识,较早地呈现出生态意识的是80年代一些志在反思历史的知青小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生态问题,生态文学作品体裁齐备,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不过,当前中国生态文学还存在模式化写作的局限,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的复杂情况,对人性的矛盾状态缺乏洞察。  相似文献   

4.
段慧群 《绿叶》2014,(2):106-109
正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对人与自然问题做过深刻思考,最核心的生态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当今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书写中,"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是优秀的精神资源。致力于生态文学写作的甘肃作家汪泉在继《沙尘暴中深呼吸》、《白骆驼》之后,又推出了探索性作品《西徙鸟》和《枯湖》。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学从警示危机到关注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仅描写自然和感悟自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的相互影响。中国生态文学的兴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6.
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本期邀请生态文学作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青松、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分别从文学、哲学与历史的角度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景平  傅菲  贾江涛 《绿叶》2023,(11):38-50
<正>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现象李景平:傅菲散文在当今文坛可谓无所不在,在《人民文学》《作家》《天涯》等各大重要文学期刊,以及《光明日报》等报纸副刊,都可以看到傅菲作品。一个人创造一种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的风景,这种现象称得上“傅菲现象”。请从生活、职业和创作经历,谈谈您走向这种现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绿叶》2020,(8)
正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李景平:在中国当代文学里,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这三个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使用,作为中国生态文学代表性作家,在你的创作和研究中,这三个概念是怎么界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发现,在这些概念下例举一些作品的时候,概念外延所列的作品,又几乎是一样的。那么,你认为是否需要归纳为一个基本统一的概念为好呢?  相似文献   

10.
黄赫  章轲 《环境教育》2006,(3):F0002-F0002
落实科学发展观暨《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研讨会2同28日在北京举行。与会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姜春云同志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为主题,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确定的科学发展观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精神,系统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剖析了人与自然生态相处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了有效治理我国生态环境的九大战略和十大保障体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1.
孙家驹 《绿叶》2007,(11):30-32
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开展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经济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整体优良、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元市委把"生态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以仁德出发"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依据是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实践的问题。本文列举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同时就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应如何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法律及监督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在整体上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机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的自私性的生态哲学分析——论生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从人性角度分析了该问题,承认该问题的出现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反映,进一步提出它与人的自私性有关,正是人性中自私的成分在资本、科技等帮助下扩张而伤害了自然。因此可努力挖掘人性更和谐的成分,加以培养,达成社会共识,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也作为预防和处理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成雨田 《绿叶》2023,(10):76-80
<正>自生态文学创作在国内兴起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一级作家杨文丰教授的生态散文具备“科学与美学相映、诗性与神性相融、批判与悲悯相伴、自然与文化相生”的文学审美特征,以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深厚的文学功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庞大的知识体系见长,在整个文学领域乃至社会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张敏  王文选 《环境教育》2006,(11):68-70
自人猿相揖别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便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口急增、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害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现象的凸显,学术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9.
正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省府南城"长株潭"核心区域内一所现代化、标准化、花园式的完全中学。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德立校"方略,秉持"厚德笃行"的校训,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生态情感和品德要素开发为切入点,整体构建了校园人文化、课程多元化、德育系列化、班级特色化的生态德育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20.
夏永红 《绿叶》2014,(2):67-77
从唯物论的理解看,生态文明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条件下,逐渐确立起来的以公社式的小型化和民主化的生产单位为社会肌体、以社会化小生产为经济模式的自治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中,人类重又扎根于地方性的劳作之中,在生态化的技术的调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在此意义上,生态文明不是别的,它正是建成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