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完善、发展,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向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的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最普遍的困惑,遂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主题。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人对待自然应以真善美为尺度,以实践为中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真…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透视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的历史渐进过程,分析了目前制约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为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律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人类的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环保工作与构建和谐青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5,15(2):47-49,56
构建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严重破坏,都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人与社会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秩序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与环境优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曹孟勤 《绿叶》2014,(2):26-31
无论人类中心论还是自然中心论,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图景都属于等级尊卑的主奴关系,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这都不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本质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这内在地蕴涵着人与自然拥有平等的价值地位。同时,人与自然也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并公平交换其权利义务;人必然要消费自然资源.也必须供养环境;自然承担着养育人类的义务,也享有被人类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范春萍 《绿叶》2010,(10):112-116
伦理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在古代,它只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小群体、小族群之间的关系.后来发展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代,则发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伦理的主体也在扩展中,自然物与人类同样具有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只有真正认同了“非人家族成员”的伦理地位,在本质上摆脱了非人自然物“实质上还是为人的”这一逻辑桎梏,人类才能真正尊重和保护它们。  相似文献   

7.
人类脱胎于自然界,到今天仍与大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脱胎于动物界,但是,人类社会已经与动物的社会有了巨大的差别。SARS、禽流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机会。一位澳大利亚专家不久前指出由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和野生动物行为改变,未来25年人类会发现很多新型的来自野生动物病毒。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  相似文献   

9.
《绿叶》2020,(Z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在全球逐渐成为显学,这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在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必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那么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笔者认为,中华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滋养今天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环境问题与资源危机,人类社会正面临发展的文明转型.为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力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发挥环境伦理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与善待自然,坚持公正补偿、节约、平等和慎行等原则.社会各群体都要负担起环境责任,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孙家驹 《绿叶》2007,(11):30-32
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相似文献   

13.
隐侠 《绿叶》2011,(10):111-115
生态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理解,自然而然成为生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生态学在不停地发展,生态学家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两个过程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刘仁胜 《绿叶》2013,(4):12-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同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相似文献   

15.
唐绍均  闫帅锋 《绿叶》2013,(10):36-43
“环境优先”这一提法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环境优先”原则的产生,是在自然规律客观性、人类需要基础性及环境问题特殊性“倒逼”下,人类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行环境治理困境深刻认知与反思后的自我救赎。只有通过立法的手段明确”环境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套制度的建设确保其理论价值切实应用到现实社会中.才能发挥其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3S"到"3N"看旅游观念的环境伦理价值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永海 《环境教育》2006,(11):61-61
自人类从自然界诞生的那刻起,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地球表面上的每一个角落。毫无疑问人类是向大自然索取最多、对大自然破坏最大的物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现实,促使人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应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也称之为  相似文献   

17.
热贡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青海环境》2010,20(3):136-139
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底蕴深厚的热贡文化,日益形成了热贡地区以绿色、低碳为典型特征的经济运行生态化模式。热贡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鲁枢元 《绿叶》2014,(5):49-54
地球上人类社会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环境污染加剧了人类的精神污染,而日趋泛滥的精神污染则又孳生出更深重的环境污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循环,已经陷入这样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自然环境的危机,其实还是人类内在的心理危机。生态平衡要走出进退维谷的境地,就必须引进一个"内源性调节"机制,通过渐进式的补偿,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而这个"内源"就是"心源",就是人类独具的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第3期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明。汽车、电脑、飞船、空间站……当人类正为此陶醉欢呼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迅速恶化。黑雾、酸雨、臭氧空洞……一次又一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有的人将此归结为科技的发展及片面的追求于经济的最大化。龚三堂先生在《生态环境道德论》一书中,对此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提出更为深刻的理论。他认为环境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而这种不协调正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不承认自然的价值,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所造…  相似文献   

20.
孟军 《环境教育》2008,(12):23-24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培养聋生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场所。从小培养聋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萌发热爱环境的情感;训练他们保护环境的技能,使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如何在聋校语文课中开展“绿色”教学、渗透环保意识作简单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