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河流域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要:黄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河流之一,但关于黄河流域可供水量,几个很权威的文献却差别很大,高的达到692×108m3,低的低到580×108m3。而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黄河流域天然径流大为减少的情况,平水年份下河川天然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1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是急迫需要弄清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决策。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在2010年水平年,在平水年条件下,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只有550×108~560×108m3,其中地表水390×108~400×108m3,地下水16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比原来估算的最低数580×108m3还低20×108~30×108m3,而比原来估计的最高数692×108m3要低20%,差140×108m3。这就给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40年降雨、蒸发、径流的同步资料,计算了西北地区的降水总量为7981.9×108m3,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164.8×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1034.6×108m3,扣除重复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304.4×108m3。分析了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评价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质量,并总结了西北内陆河区径流主要形成于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盆地等水资源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水量平衡与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海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但是水量平衡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水量平衡有三层含义,第一是降雨径流平衡;第二是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平衡;第三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供用耗排平衡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非用水消耗量的定量不明确,论文对海河流域的现状水量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了一般平水偏枯年份下的各平衡要素是定量值,其中海河流域年用水量为410×108m3,入海水量为50×108~100×108m3,非用水消耗量为59×108~71×108m3,并对缺水量进行估算。论文还分析了近年来海河流域的用水特点,对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研究和探讨,按照有关方法对过去几年中海河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了1994~1996年海河流域供水安全而1997~2001年不安全的结论,并提出了今后要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需要的条件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种植结构和节水技术发展等资料,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对流域近期(至2010年)、中远期(2010-2030年)农业水资源极限潜力、可挖掘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就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开发趋势,玛纳斯河流域未来农业水资源的主要利用途径是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以节流为主。全流域尚有的农业灌溉水资源极限潜力为10.75×108m3,近期农业水资源可挖掘潜力为2.13×108m3,其中开源增水潜力0.40×108m3,占18.8%,节流增水潜力1.73×108m3,占81.2%;中远期农业水资源可挖掘潜力5.33×108m3,其中开源增水潜力1.12×108m3,占21.0%,节流增水潜力4.21×108m3,占79.0%。该研究对区域制订节水灌溉规划及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皇甫川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用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一个强烈水土流失小流域(准格尔五分地沟),经过20多年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乔灌草人工植被镶嵌分布,覆盖率达80%,在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也消耗相当量的水资源---生态用水。2002年生长季节,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测定了该小流域各不同类型植被蒸散量、各不同类型土壤贮水量及降水量等,计算出该小流域四大类型植被生态用水(按大小顺序):①农田为5321.3m3/hm2;②乔木林为4654.8m3/hm2;③灌木林为4047.8m3/hm2;④草原为3244.3m3/hm2。估算出全小流域生态用水量:①各类植被生态用水量约150×104m3;②水库湿地生态用水量约26×104m3;③居民点生态用水量约4000m3。三项合计,即五分地沟小流域总生态用水量约176×104m3。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该小流域植被生态用水量和总生态用水量均超出同期降水量(130×104m3)达20×104~40×104m3。这意味着土壤贮水量耗减20~30mm。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构建适宜的植被模式,调控生态用水量,将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及其环境改善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开都河是注入博斯腾湖的最大河流,1958~2002年间平均入湖水量达23.62×108m3,占博斯腾湖总补给量的80%以上。1958年以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量维持在8.17×108m3~13.18×108m3之间,其中20世纪60年代灌溉引水量平均为10.14×108m3/a,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1.1%;70年代引水量上升到12.15×108m3/a,为开都河径流量的36.5%;80年代引水量下降到11.29×108m3/a,但引水量仍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6.5%;90年代灌溉引水量进一步降至9.85×108m3/a,仅占径流量的27.1%。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和相关回归计算,得出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数值:20世纪60年代平均值为62.4km2;70年代平均值为80.8km2;80年代、90年代分别为90.4km2、76.7km2,2000年以来平均仅为41.3km2。由此可见,45年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的影响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投入产出法在虚拟水消费与贸易研究中的新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虚拟水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途径。投入产出法是研究虚拟水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分为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鉴于SRIO 和MRIO单独应用时存在一定局限性,论文提出同时运用单区域投入产出表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研究虚拟水,即:利用SRIO 计算完全用水系数,并直接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表区分本地水足迹与外来水足迹,再根据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广东省的案例研究显示:①2007 年广东省水足迹为333.9×108 m3,其中本地水足迹223.6×108 m3,外来水足迹110.3×108 m3;②广东省同年虚拟水输出量445.4×108 m3,输入量454.1×108 m3,其虚拟水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湖南、广西和浙江。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可全面计算完全用水系数,有效区分本地水足迹与外来水足迹,揭示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关系,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村面源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论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21 个区县为实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在区县级尺度上,研究了化学肥料施用、有机肥施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田土壤侵蚀等8 个来源中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全氮(TN)、全磷(T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从Moran's I 值判断,2005-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COD、BOD5、TN、TP在区域上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2005-2008年集聚减弱,2008-2011 年集聚增强。② 从COD、BOD5、TN、TP排放总量来看,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COD、BOD5、TN、TP 绝对排放量,2005 年分别为15.85×104、7.35×104、5.50×104 和0.97×104 t·a-1;2008 年分别为10.93×104、6.45×104、5.60×104 和1.04×104 t·a-1;2011 年分别为14.67×104、8.68×104、6.94×104和1.14×104 t·a-1。COD、BOD5 绝对排放总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趋势,TN和TP绝对排放总量则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③ 从冷热点分析结果来看,三峡库区腹地是热点区域的集中区,而三峡库区库尾都市核心区是冷点区域集中区。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乌海热电厂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用水量均衡法计算了该区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结果为负均衡。水源地开采后水源主要来源于黄河激发补给量,抽水试验和数值模拟表明黄河激发补给量为3.45×104m3/d。根据水位预测,水源地开采20年后和不利水文、气象条件下连续开采2年,水位下降值均不及含水层厚度的1/10,说明水源地开采量3×104m3/d是有保证的,可以满足电厂供水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解决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陕西省规划实施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在分析调水工程受水区用户、供水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配置网络图,并建立了该系统的水资源配置仿真模型,确定了配置原则。结合调水工程,设定了7种方案,通过长系列计算,得出了各方案的水资源利用情况。2020水平年,调水15.5×108 m3后可增加供水10.69×108 m3,占需水量的38.76%;调水15.5×108 m3与调水10.0×108 m3相比,工业供水保证率提高32.75%。计算结果表明,实施调水工程后可有效缓解受水区水资源短缺,调水量在保证城市用水、改善渭河河道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虚拟水消费与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作为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城市,亟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基于多尺度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对2012年北京市虚拟水消费及贸易情况进行了核算与分析,并与2007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2012年北京市消费引发的虚拟水用量高达139.5亿m3,是基于生产的直接实体用水量(35.9亿m3)的3.89倍;对比2007年,虚拟水消费增长(23.7%)远比直接用水增长(11.8%)快。北京市使用的全部水资源中仅有5%由北京本地供应,有超过3/5从国内其他省市调入,约35%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与此相对应,这些水资源有1/5被北京本地消费使用,约3/4被调出到国内其他省市,6%被出口至其他国家。与2007年相比,2012年北京市国内虚拟水贸易由净调入转为净调出,净调出量为2007年净调入量的1.1倍;而国际虚拟水贸易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量为2007年净出口量的837.2倍。北京市2012年净输入虚拟水资源103.6亿m3(全部来源于国际贸易),有效地避免了对本地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此同时,北京市通过转口贸易的形式将大量进口的虚拟水调出到了中国其他省市,为缓解国内水资源紧张局面作出了贡献。未来北京市应当在考虑能源矿产供应安全及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前提下有策略性地增加矿产、能源、建筑和交通运输设备等部门部分产品的进口,以达到节约我国水资源及全球范围内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花瑞祥  蓝艳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9):2210-2218
为识别和量化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基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贸易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数据,核算了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环境成本,并利用冗余分析探索了影响环境成本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结果表明:①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期间,中国在工业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固体废物的排放上存在污染逆差,分别为3 600×108 m3、3.8×104 t、19.7×104 t和9.8×104 t;但在工业废水和粉尘的排放上存在顺差,分别为5 400×104和1.1×104 t.②重度污染产业贸易均呈污染顺差,中度污染产业贸易的污染逆差最大,轻度污染产业贸易呈现较小的污染顺差.③中国与东盟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造成污染顺差,而与中高收入国家的贸易则实现了污染逆差.④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我国进口贸易中环境成本的主要因子为城市化率和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说明我国从东盟发达的工业国进口了含大量环境成本的工业品,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中环境成本的主要因子为出口额,表明我国向欠发达国家出口了大量的初级工业品.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减少重度污染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同时优化出口结构,避免成为“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排污结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地区水污染日趋严重,降低了水资源的使用价值,使本已严峻缺水的形势进一步恶化,极大地制约着首都社会经济及城市的发展。本文以1991年为报告期,采用污水直接排放系统、污水完全排放系数、COD直接排放系数、COD完全排放系数等指标对本市行业排污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改善本市水环境状况,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协调本市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水资源扩展型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水足迹及水足迹贸易量,并基于省际贸易分析了省(市)区间空间转移格局。结果显示:(1)2012年,中国水足迹总量为4819.3亿m3,国际贸易净输入水足迹为261.3亿m3,省际贸易净输出水足迹为801.6亿m3,省际贸易在全国水足迹贸易中占主导地位。(2)就省(市)区而言,河北、黑龙江等19个省(市)区为净输出省份,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区为净输入省份;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水足迹净输出757.9亿m3;第二产业净输入222.2亿m3、第三产业净输出4.6亿m3。(3)省际间水足迹空间转移具有来源与去向的不一致性,同时存在省(市)区转移的地理邻近性,资源丰富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间数多目标规划的河北省水资源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论文在河北省宏观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的区间数多目标优化模型,确立了3个目标函数以及相应的约束条件,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了模型计算,结合相关政策分析设计了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即适当扩大农林牧渔业、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非金属制品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业所占比重;对于开采洗选业、金属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业以及能源供应业等行业可适当减少产值规模,其他行业基本不变。执行调整方案后,预计产业增加值最高可达55 181.708亿元,最低为51 191.163亿元,平均值为53 186.436亿元;用水总量可控制在151.67×108~176.02×108 t范围内,COD排放量则可控制在117.31×104~136.80×104 t之间。调整后的产业机构更能适应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农业虚拟水结构变化及贸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红瑞  王岩  王军红  董艳艳  韩兆兴 《环境科学》2007,28(12):2877-2884
通过依据典型区县实际灌溉定额调查成果并用全国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进行修正,确定出北京市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对北京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农业用水及其GDP效益作了分析,进而对各类农作物历年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北京农业虚拟水贸易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年来,北京地区粮食作物虚拟水总量持续减少,由1990年的18.32×108 m3减少到2004年的4.283×108 m3,经济作物虚拟水总量却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9.06×108 m3增加到2004年的14.92×108 m3,但总体上农作物虚拟水总量仍呈现下降趋势;②北京是一个农产品虚拟水净输入的地区,年平均虚拟水净输入量约为2.37×108 m3,这相当于北京市年产水资源总量的5.93%,间接地缓解了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足迹结构解析及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水足迹理论和应用发展的基础上,以2009年数据对中国"蓝水"足迹和"灰水"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灰水"足迹总量远高于"蓝水"足迹,工农业水耗占到中国"蓝水"足迹的85%,而"灰水"足迹的88%由农业部门产生,面源污染将是未来水污染防治的首要目标。基于传统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构造了水足迹投入产出的"价值-实物"混合型投入产出表,定义了部门表观水足迹和实质水足迹等核心概念,将农业"绿水"足迹和产业部门"灰水"足迹纳入水足迹投入产出分析,并给出了表观水足迹强度矩阵、完全水足迹强度矩阵、部门实质水足迹分组矩阵等指标集的基本核算流程,该方法可有效体现产业部门的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物排放关联,实现对全过程、结构性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解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1986-2016年为研究时段,将41个工业部门归类为16个部门,在运用CKC模型分析各部门产值与其CO2排放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以碳排放部门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强度以及产值部门结构为因素的工业碳排放强度kaya分解模型,运用LMDI法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工业不同部门产值与其CO2排放量的关系不同。只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呈现倒U型关系,机械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呈现倒N型关系,其余部门都呈现线性递增或单调递增关系。从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因素看,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机械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性CO2减排效应显著。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服饰业和化纤及橡塑工业等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行业的结构性CO2减排效应显著,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产值与CO2排放量的同步递增关系以及结构增长的共同作用下,CO2减排效应不明显,需要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效率提升方面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从水资源消耗和CODCr排放双调控出发,利用2005年各工业部门有关统计数据,基于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和CODCr排放强度,将40个工业部门划分为低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高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和高水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3类.基于该分类方案,利用2001—2005年统计数据,对3类工业水资源消耗和CODCr排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占工业生产总值30%的高水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排放了接近85%的CODCr有机物;占工业生产总值40%的高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水资源消耗接近75%;而占工业生产总值30%的低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水资源消耗不到2%,CODCr的排放量也低于4%.基于该工业分类方案,建立起工业生产与水资源消耗量和CODCr排放量之间的双向联系.   相似文献   

20.
对南京典型工业企业雨排及清下水排口水质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摸清排放现状,分析成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要求环境管理部门加强对工业企业雨污分流的监管,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以南京为例,加大对工业企业雨排和清下水排口的监测管理力度,把工业企业雨排和清下水排口纳入正常的监测计划,对出现超标以及雨排或清下水排口排放量超过40吨/天的工业企业应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最终倒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对外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