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湘西多金属矿区汞铅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李永华  王五一  杨林生  李海蓉 《环境科学》2005,26(5):187-187-191
以湘西典型多金属矿区为现场,研究了矿区土壤中汞、铅等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成因.结果表明,湘西矿区是汞、铅污染严重的区域,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汞矿区土壤中汞、铅含量分别增加1315倍和3.1倍,铅锌矿区土壤中汞、铅含量分别增加14.8倍和16.1倍.运用Muller地积指数进行风险评价,证实湘西矿区是汞、铅等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区,汞矿区汞污染以极重污染为主,铅污染以中度和轻污染为主;铅锌矿区铅污染以中度和中-重污染为主,汞污染以中-重污染为主.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和分布受原生地球化学条件的控制,而人为采矿活动对矿区土壤中汞、铅的污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淮南新集煤矿区为例,通过系统采集、分析土壤样品,研究该区煤电工业固废(煤矸石和粉煤灰)堆积对矿区土壤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区只有十余年开采历史,煤矸石和粉煤灰长期风化、淋溶已导致其处置堆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累积性污染;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土壤中累积表现出差异性,但均未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污染标准,这说明煤电工业固废中重金属向周围土壤迁移是一个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3.
淮南矿区水体沉积物中金属污染及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淮南矿区为例,评价长期采矿活动(尤其是煤矸石堆积)造成的矿区水体中金属污染. 从不同开采历史的矿井区中选择4个代表性采煤沉陷水体,系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 使用美国POEMS(Ⅱ)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全谱直读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对沉积物中主要有害金属元素(Cd,Cr,Cu,Pb,Zn,As,Hg)的含量进行分析,用加拿大沉积物标样(LKSD-1)控制分析质量. 采用沉积物质量标准、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金属元素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沉积物已显现采矿活动的金属污染贡献,且具有累积性;开采历史及煤矸石风化时间越长,矿井区水体沉积物的金属污染程度越重. 各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均在中等以下,生态危害程度均为轻微级(Cd>Hg>Cu>As>Pb>Cr>Zn). 说明在该典型低硫煤采矿区,近百年的采矿活动尚未导致矿区水体严重的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4.
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和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煤矿区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本文以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分析了煤炭生产和洗选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的特性,论证了煤矸石对矿区周围环境的可能污染程度,并总结阐述了防治煤矸石污染环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铅锌矿区土壤-植物系统中植物吸收铅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基于野外现场系统采样,结合室内全量、形态含量检测技术,分析了湘西铅锌矿区几类粮食中铅等元素的质量状况以及水稻植株中铅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湘西铅锌矿区粮食中存在高铅污染风险,与对照相比,矿区稻米、玉米、黄豆等粮食中铅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2.4倍、1.2倍和3.3倍.粮食铅含量因品种不同、采集部位不同而异,铅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豆>稻米>玉米(粮食品种间),根>茎叶>籽粒(植株部位间),稻根对铅表现出极强的束缚力和耐受性.相关分析显示稻根中的铅主要来自土壤,而水稻地上部分的铅则可能主要源自大气.矿区粮食中汞、镉、铅等多种重金属共同富集,亟需开展矿区粮食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机理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贵州省金沙县新化乡煤矿地区煤矸石的堆放对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煤矸石堆为中心,采集堆放时间大约为30、15、6 a的煤矸石堆附近土壤样品,并分析测定土壤的p H值和具有环境意义的8种微量重金属元素Cr、Cu、Zn、Cd、Pb、Ni、V、Co的含量。采用累积强度、内梅罗污染指数及污染负荷指数来探讨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及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个研究区域土壤均呈酸性,且距煤矸石堆越近,土壤酸性越强,除Cd和Pb外土壤中其它微量重金属的含量均超出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以远离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为累积强度标准,发现3个研究区域土壤中除Pb和Co外其他重金属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累积,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为Cu、Cr、Ni、V。3个研究区域土壤均受到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与距煤矸石堆的距离呈负相关、煤矸石的堆放时间呈负相关。该结论将为贵州省煤矿地区煤矸石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某钢铁厂工业区及周边铅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湖北省某钢铁厂周边铅污染的现状,通过对钢铁厂工业区及其周边乡村的土壤、蔬菜、居民体内和排污渠污泥中铅元素含量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钢铁厂周围的土壤、蔬菜、居民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铅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其含量高于国家标准或正常范围;钢铁厂工业区周边土壤铅污染主要由于工业废气(烟尘)扩散沉降和废水灌溉引起;污染区人体尿样中铅元素含量(116~160 ng/mL)普遍超标,头发样(2.09~12.04 μg/g)基本正常,尿样比头发样更能显示铅等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煤矿开采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已经和正在对煤矿矿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矸石自燃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硫化氢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已成为矿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据测定,矸石山的自燃部分,在自燃过程中,每平方米每天要排出二氧化碳10.8kg,二氧化硫6.5kg,氮氧化物5.0kg。此外,煤矸石山爆炸和酸性淋溶水等也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危害。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自燃煤矸石山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问题。为了探讨矸石山的自燃与治理问题,现  相似文献   

9.
不同金属矿山选冶活动造成的矿区及周边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累积特征不同.为了解密云水库上游金矿和铁矿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的异同及污染状况,对区域内典型的金矿和铁矿矿区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2种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2种土壤中除As外的其它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金矿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铁矿矿区.相关性分析表明,金矿矿区土壤中Cu含量与Pb、Zn(p<0.01)及Cr、有机质(OM)含量(p<0.05)之间显著相关,pH值与Pb含量(p<0.01)及Hg含量(p<0.05)呈显著负相关,而铁矿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金矿尾砂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铁矿尾砂,与矿区土壤污染状况一致.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金铁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均已十分严重,金矿矿区土壤污染程度高于铁矿,金矿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b>Hg>Cd>Cr>Cu>Zn>Co>As;铁矿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b>Cd>Cr>Co>Cu>Zn>Hg>As.该研究数据可为同一区域内不同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有效监控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区路面沉积物中铅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南京城区不同位置路面沉积物的粒径以及其中重金属铅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道路沉积物中粒径在0.1~0.25 mm的沉积物中铅的含量最高,沉积物中重金属铅的质量比在酸洗条件下为6.35~151.41 mg/kg,消解条件下为7.04~277.85 mg/kg,在中性水浸泡条件下未有铅检出,沉积物中铅的含量与沉积物的粒径有较大的关系,并且遵循粒径越小铅含量越高的规律。与国内其他城市路面沉积物中铅污染的研究结果相比,南京城区的路面沉积物铅污染程度中等。  相似文献   

11.
以自动索氏提取、GC-MS分析等复合方法体系对煤矿区土壤有机污染物特征、基本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性质构成的土壤微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区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其含量分布在0.4~1.5 mg/g干土之间,为同地区背景土样的1.5~6倍.有机污染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等轻质组分含量超过40%,以C15以上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植物群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的神府-东胜矿区上湾煤矿开采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裂缝两侧土壤和植物特征.结果表明:裂缝导致其两侧0~120 cm范围内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距裂缝越近,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越低.与距裂缝200 cm处相比,裂缝上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分别降低16.8%和29.9%;裂缝下0~4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w(碱解氮)分别降低27.8%和42.2%.地表裂缝显著减少了其两侧0~80 cm范围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但超过80 cm时则影响不显著.在地表裂缝两侧0~120 cm范围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被显著抑制,但当距离裂缝超过120 cm时,裂缝则对两种土壤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地表裂缝还会影响植物含水量,距裂缝越近植物含水量越低.与距裂缝200 cm处的植物含水量相比,在裂缝上、下0~40 cm范围内植物含水量分别降低8.4%、4.5%.地表裂缝通过干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其生长,距裂缝两侧0~80 cm范围内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盖度显著减少,但超过120 cm时裂缝对植物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省某典型关停锰矿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矿区周边(污染区)和远离矿区(对照区)的农作物及其对应的土壤样品,测定了Cr、 Mn、 Ni、 Cu、 Zn、 As、 Cd和Pb等8种重金属含量,利用ArcGIS空间插值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及主要来源,重点探讨了土壤及对应农作物间重金属迁移规律,采用单因子、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染区存在严重的Cd、 Zn、 As和Mn污染,其中旱田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22、 612.28、 37.72和1 506.2 mg·kg-1,相较农用地风险筛选值,Cd、 Zn和As超标率分别为88.41%、 94.2%和84.06%, Mn的平均含量是湖南土壤背景值的3倍,水田污染相对较轻.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农田土壤中Cd、 Zn和Mn的来源与锰矿开采有关,As可能来源于农业活动.污染区为重污染等级,Cd、 Mn和Zn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土壤中Cd存在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具有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区农作物主要存在Cr、 Pb和Cd超标且超标率在1.1%~37.3%,其中,玉...  相似文献   

14.
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为基础,对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特点以及煤炭开采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分析了矿区的风险源、风险受体以及生态终点,确定了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的赋值方法,建立了矿区生态风险估算模型及随时间变化的累积模型,通过计算风险累积速率进而求得矿区煤炭开采的风险累积值,为典型的煤炭矿区开采生态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煤炭行业的萧条,废弃煤矿逐渐增加。为有效管理和改善矿区废弃地环境生态系统,采集废弃22年的重庆中梁山马家沟煤矿区内18个表层土壤样品和1个煤矸石样品,以及矿区之外的2个背景土壤样品,分析样品中多环芳烃(USEPA 16 PAHs)、正构烷烃(n-alkanes)、汞(Hg)和有机质(OM)含量水平。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PAHs的平均含量为170.3 ng/g,低于我国正在运行的煤矿区土壤PAHs含量水平,高于山区背景土壤PAHs含量水平。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煤燃烧释放和原煤残渣分别贡献78.3%和17.6%,是表层土壤中PAHs的主要来源。PAHs与n-alkanes的相关系数r=0.83(P<0.01),表明土壤中两者具有类似的输入途径和富集行为。PAHs与Hg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煤矿长期废弃后,这两种与矿区活动释放有关的污染物的环境归趋有显著差异。PAHs和OM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表明与煤矿相关的有机质来源已经被植物、微生物的分泌物质及其残体的有机质替代,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AHs含量水平相对安全。值得注意的是,Hg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因此,政府对矿区旧址的土地利用应当基于多污染参数的叠加结果,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评价与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几大煤矿区周围农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煤矿区附近的24个农田土壤表层样,利用三酸消解法提取并测定土壤样品中Ni、Cu、Zn、As、Cd、Pb六种重金属元素的总量,同时利用0.1 mol/L氯化钙和0.5 mol/L磷酸二氢钾浸提并测定Ni、Cu、Zn、Cd、Pb、As有效态含量。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研究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所有煤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中Ni、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高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其中部分点位As、Cd和Zn超过国家农田土壤重金属风险管控标准,点位超标率分别为8.3%、41.7%和25%;Cd和Pb具有较高生物有效性,生物有效性系数分别为35.29%和20.1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d、Zn、As和Pb两两间存在互为显著相关,农田中这四种元素主要来源于煤矿开采和加工。三种评价结果均表明煤矿区附近农田中Cd处于显著污染水平,是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的主要贡献因子;花山矿区周围的农田是四大矿区中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或采取一定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煤矿周围土壤中铜、锌污染状况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燚 《能源环境保护》2010,24(1):48-51,56
以陕西省神木县西沟乡六道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六道沟煤矿周围的土壤中的铜、锌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煤矿开采是否对周围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以及重金属在煤矿周围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仅有部分土壤遭受铜、锌的轻度污染,即煤矿开采会对周围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且铜、锌含量随着距煤矿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并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陕西省神木县西沟乡六道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对六道沟煤矿周围的土壤中锌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煤矿开采是否对周围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以及重金属锌在煤矿周围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仅有部分土壤遭受锌的轻度污染,即煤矿开采会对周围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且锌的含量随着距煤矿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并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有关煤矿区及周边有机污染物研究正逐渐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内蒙古乌达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含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8种多环芳烃的总含量均值为2 054ng/g。尤其发现,土壤样品中烷基多环芳烃含量显著高于母体多环芳烃。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多环芳烃含量较高的位置集中在研究区西南方位,以8号水泥厂采样点和9号工业园采样点为中心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母体多环芳烃和烷基取代多环芳烃相关性较好,且环数越高,相关性越强,而多环芳烃与重金属汞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研究乌达矿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煤矿开采及煤火问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期为煤矿区周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Ruqigou Coalfield,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al mining areas in China, has suffered coal fire problems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Due to coal fires, about 4.513 million tons coal resources has been lost each year, and apart from a large volume of CO2 delivered into ai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land degradation, land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are also produced. Air pollution, as one related to coal fires, is the most dangerous problems for local people and has already led to vegetation pollution in this area. Land degradation is mainly induced with occurrence of land subsidence, fissures with due to coal mining/coal fires, and debris slide/flow. With development of opencast coal mining, a large volume of waste was produced, which is the major source of land pollution. All the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associated with coal mining or coal fire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effects ar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