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与海岸防护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近百年来中国海平面以1.4~2.0mm/a的平均速率上升,预计下世纪还将加速,几个大河三角洲沿岸因受地面下沉影响,205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高出IPCC(1990)最佳估计值的1倍左右。海平面上升会加剧多种海岸带灾害,尤其是台风风暴潮的发生数和成灾数增加。近20年来由于沿海人口、资产密度剧增以及海堤标准偏低,致使风暴潮灾损失逐年增大,预计下世纪海岸带灾害损失还将大幅度提高。面对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灾害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低滩围垦情况,必须认识加强海岸防护对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增加投入,采取护坡与保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综合防护对策,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将我国大部分海韩的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普遍提高一个等级。  相似文献   

2.
ENSO对我国江南及印度降水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近百年我国江南和印度的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其各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统计表明,E1Nino发生时印度夏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最显著,分别比多年平均减少4.5%和6.0%,La Nina时则分别增加6.6%和8.1%。对我国江南降水影响最显著的是冬季,在E1 Nino事件时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多18.5%,La Nina时则偏低了17.7%。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可以影响ENSO与降水的关系。90年代江南处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突发性流动与泥石流剪切稀化特性相关。在低速率时(γ=2.5s-1),流体粘度稀化速率(B1)比高速率时大2个数量级,并与浓度(CV)呈正相关。当γ=7s-1时,流体粘度(ηs)与线性浓度(λ)对剪切时间(t)依赖性,表现为较强烈的剪切稀化特性,其表达式为ηs(t)=4258[(λ-1+1)-3×CVm]4.85[((λ-1+1)-3×CVm)1.65-0.37t+1]。经显著性差异检验,当α=0.01水平时,该项试验达极显著水平(α=6.4837**),95%置信区间达0.7816<ρ<0.9533。故高浓度泥石流呈强烈触变性、层流和层动流流态  相似文献   

4.
华南寒潮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小宁  孙安健 《灾害学》1995,10(2):58-63
本文利用华南地区48站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寒潮气候特征.经分析发现:华南寒潮频数由北向南减少,内陆多于沿海。寒潮过程年代际变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华南寒潮平均过程降温居全国之首,80%以上集中在10.0~19.0℃降温幅度内。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未来环境演变的若干影响因子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水库建成、南水北调逐步实施和沿江抽水加剧将使下一世纪长江入海水沙特征发生重大变化;长江口相对海面在未来100年中将上升1m左右;全球气温上升将使本区夏季降水增多、台风频率增大。下世纪在这些因素影响下:(1)长江口海岸工程需增加投入约相当于现有工程量的1/2,方能维持现有的安全系数;(2)潮滩湿地将动态损失相当于现有面积的50%以上;(3)冲刷岸段将增多,淤涨岸段将减少;(4)洪涝威胁将明显加重,需将抽排水能力提高4~5倍;(5)因海面上升引起的特枯季节灾害性海(咸)水入侵则可望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节功能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影响下中国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在本世纪全球与中国显著变暖和中国境内降水量有所减少影响下,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恶化,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多种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灾、风暴潮灾、农林生物灾害都在发展加剧,唯寒冻冰雪灾害有所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80年代已比60年代成倍增长,90年代逐步损失达1000亿元至2000亿元。下世纪气候进一步变暖,如北方降水少量增加不抵蒸发量的上扬,旱灾仍将继续发展。南方雨量增加特别是暴雨和台风雨的增加,会使洪涝灾害扩大加剧。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存在加剧趋势。农林病虫害也将发展,唯寒冻灾害可大幅度减轻。  相似文献   

7.
华北雨季不同时段严重旱涝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的13个站点,45年(1951~1995)的降水资料,对夏季4个时段(6月、7月、8月、4~8月)进行了Z指数计算,确定了干旱则主要发生在8月,并可明显看出由50~60年代的多水期向70年代中期以后的少水期的转变,另外,乌拉尔山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加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对华北地区雨季持续性暴雨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洪涝年的夏季(6~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及其灾害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苏海岸是全国潮滩最集中分布区,其面积约占全国的1/4,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是全国少数几个受海平面上升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初步估算,21世纪前半期该地区不同岸段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将可能达到4.5~9.5mm/a,约为同期全球平均上升速率的2~3倍。其灾害性影响主要集中在:①造成堤外潮滩湿地资源损失,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因直接淹没、侵蚀加剧和淤涨减缓造成的潮滩损失面积将超过5×104hm2,湿地损失面积达2.4×104hm2;②降低海堤防御标准、危及海堤自身和受保护地区安全,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该地区现有海堤防御标准将由现状50~100年一遇降为20~50年一遇;遇50年一遇风暴高潮位,全区受潮水漫溢的海堤长度将比现状增加173km以上,占海堤总长的1/4;③阻碍低洼地的洪水排泄、加剧洪涝灾害损失,相对海平面上升40cm,苏北里下河和苏南太湖湖东两片洼地的自然排水能力将可能分别下降约25%和20%,若两洼地分别重现1991年型和1954年型洪水,则因海平面上升增加的受淹面积将超过4×104hm2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IPCC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7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温室气体(GG)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GS)共同增加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的未来温度变化与全球和全国一样,都将呈增加的趋势.GG作用下,2050年和21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暖幅度分别为2.2℃和4.5℃左右,比全国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变暖幅度小;GS作用下2050年和2100年,其分别为1.2℃和3.9℃,总体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暖幅度低于全球与全国的变暖幅度.各个季节相比,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在两种情形下,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夏季温度将分别增加2.3和0.8℃,2100年将分别增加4.1和3.1℃.对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GG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全球、全国以及中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相比,降水增加的幅度最大;GS作用下,降水增加趋势不明显;综合7个模式的模拟结果,GG作用下,春季和秋季降水增加最明显,夏季次之;GS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降水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增加.同时,本文还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两种情形下,都是长江以北的增温幅度大于长江以南.GG作用下,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降水将增加5%~7.5%,夏季则是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增加较大,将增加10%,而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增加不明显;21世纪末,春季和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增加幅度都将加大,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增加最明显;考虑GG和GS的共同影响后,长江以南的地区降水增加,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等几个城市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距平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广州等4个城市1951—2004年的年均气温和夏季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这4个城市:(1)近50多a来气温基本上都是呈逐渐升温趋势,升温幅度都在1℃以上,其中哈尔滨的气温年变化比其他3个城市剧烈;(2)气温年代际演变特征非常明显,存在10~25a尺度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生气候突变;(3)近50多a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波列特征;(4)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都存在10a左右尺度变化;(5)降水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张茂树 《灾害学》1994,9(2):62-63
本文列举的瘟灾其区域之广、损失之惨都是怵目惊心的。加强对瘟疫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不仅是世界医学界的光荣使命,也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世界工程。  相似文献   

12.
爆炸及其危险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爆炸发生的机理,对危险场所进行爆炸危险性评价是预防爆炸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本文对爆炸及典型的爆炸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明火山灾害是一种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文中指出当前火山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提出我国火山灾害的潜在危险。我国许多休眠火山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疗养、开发地热和建材资源的新兴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经济蓬勃发展。但还没有采取有效的火山监测研究和防灾措施。作者建议,应把火山监测研究纳入政府防灾日程,制定规划,拨出专款,把防御火山灾害同国土开发,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土流失及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人口膨胀对土地的压力增长,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侵蚀量增多,目前我国水蚀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水土流失减薄土层,阻碍植被恢复,大大降低土地的蓄水库容,造成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同时,河床淤积使河流泄洪能力降低,洪水水位抬高,加剧洪涝灾害的发展,在同样降雨情况下,洪涝灾情比以往增加1倍。对水土流失采取综合治理可有效地减轻水旱灾害。江西兴国通过十年的综合治理,使兴国县水旱灾害频率下降48.8%,成灾面积减少50.7%。  相似文献   

15.
遥感和GIS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中的应用模式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杨存建  陈德清 《灾害学》1999,14(1):6-10
介绍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中的应用模式,以及整个系统的集成。在整个系统中遥感用于获取森林病虫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管理和处理森林病虫害信息。同时,也说明了全球定位系统可用于定位采集地面数据和导路。  相似文献   

16.
正确处理国土开发整治与防灾减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确处理国土开发整治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关系,可以避免不合理的国土开发整治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灾情的扩大,通过科学的国土开发整治促进防灾减灾,同时以灾害防治保障国土开发建设.为此,本文提出国土开发整治与灾害防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保证投资,合理运用,对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灾害影响评价等措施,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保障。  相似文献   

17.
人群拥挤事故与避灾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彬  江见鲸 《灾害学》1996,11(4):89-93
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人群集中在一起是常见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大量的人群集中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但有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常会造成较大的人员死伤。本交通过对本世纪的若干起人群拥挤事故的调查,分析了该类事故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癌症及其发生的水土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成 《灾害学》1992,7(2):91-93
本文从环境学角度分析了癌症高发区的水土环境。表明癌症高发区除水土严重污染,许多常量成份出现异常外,一些微量元素还明显缺少或严重超量。  相似文献   

19.
灾害中的医疗救护及灾害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小兵 《灾害学》1990,(3):55-60
本文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灾害医学的慨念、特点、工作性质和范围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灾害医学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概述苏浙沪及邻区海陆地壳结构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重力资料及其延拓处理反演该区深部构造轮廓,推断了深断裂的分布和类型;探讨了深部地质构造的特征、区划及其与本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如震源深度的分布,地震分布的区域性和成带性。利用重力均衡理论探讨了茅山地区、郯庐断裂带、南黄海、杭嘉湖等区域的重力均衡状态和构造活动性的关系,从深部构造角度分析了浙江核电站邻近区域地质的稳定性和建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