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退化、岩石裸露的生态地质灾害,但其根源是脆弱的地质环境,故其治理必须从地质条件入手.植物地境是植物的地下生境,是植物生存的地下空间,由土壤、部分母质及包含在其中的水分、盐分、空气、有机质等构成.地境再造即是人工塑造植物所需的地境条件,为植物生存提供基础.地境再造模式包括植物地境特征调查、地境空间再造、土壤再造和适应所选物种的种植过程.事实证明,植物地境再造模式适用于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25种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量研究公路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有助于科学评估公路绿化的无形价值。以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S305)的绿化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 For Canopy Analysis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研究了公路绿化常见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率,并建立了25种公路绿化常见植物的绿量率模型,以期为公路绿化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提供基础分析与参考。结果表明:阔叶乔木的绿量率在3.02~4.80之间,针叶乔木的绿量率集中在4~6之间,灌木植物的绿量率较小,种植紧凑的绿篱绿量率达到3.94;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绿量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群落。其研究结果为公路绿化建设和绿地生态效益的计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东省采石场的调查,阐述了采石场高、陡、缺土、缺水、生境恶劣等特点.提出了采石场复绿点、线、面种植复绿的三大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所对应的坡面地质条件作出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复绿的各种配套措施,包括给排水、植物配置、种植土配制等.  相似文献   

4.
露天矿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地质灾害,急需开展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研究。为了解排土场边坡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以及植物对生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阜新露天矿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为对象,调查不同坡向和坡位的植物组成、数量、高度和盖度,采用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同时分析边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采用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研究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共出现27种植物,物种数量小于平台。植物群落在阴坡和阳坡呈现出不同的演替格局,阴坡演替顺序为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狗尾草+铁杆蒿+白蒿(Artemisia anethoides)→铁杆蒿+狗尾草;恢复10 a后,铁杆蒿在中上坡位占据优势地位,植物种类和数量下降,植物群落呈逆向演替。阳坡演替顺序为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旱稗(Echinochloa hispidula)+狗尾草→狗尾草+蒺藜+白蒿→狗尾草+页蒿(Carum carvi)+白蒿,植被演替进程缓慢。DCCA排序表明,第一轴主要反映植物群落随坡位、土壤水分、氮元素有效性和周转的变化规律,其与土壤pH值和脲酶紧密相关;第二轴主要反映植物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和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梯度变化,其与土壤容重、速效磷、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紧密相关。排土场边坡必须采取人工恢复措施,土壤酶活性对植物群落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在对湖南省及省外草本地被植物应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进10种草本地被植物,通过观察其在引入地的形态特征、物候期及生态适应性,初步筛选出6种具有推广潜质的品种,即瞿麦、紫娇花、绿苋草、血草、柳叶马鞭草、金叶苔草.旨在为我省基础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为增添我省植物多样性做出贡献.表3,参5.  相似文献   

6.
绿肥轮作对植烟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试验以冬闲连作地为对照,在云南曲靖和晋宁烟草种植区,研究了小麦轮作收获后留根茬(2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麦-烟),紫花苕子收获后留根茬(30 cm左右)翻压后种植烟草(绿-烟)及豆类轮作(豆-烟)收获后根茬及秸秆全部移除地外种植烟草的4种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绿-烟和豆-烟复种模式下,植烟生长期内根区土壤酶活性(SEA)、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有机碳(SOC)均高于麦-烟复种及冬闲连作地,并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复种模式的SMBC、SOC及SMBC/SOC间呈显著相关性,对提高土壤SEA、SMBC与SOC质量分数影响为:绿-烟〉豆-烟〉麦-烟〉冬闲地。研究认为,SEA及SMBC/SOC可作为评价轮作模式影响烟地红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筛选适应高寒山区生境的物种对于因公路、铁路修建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的边坡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青藏高原东部318国道折多山、高尔寺山和剪子弯山等路段设置植物样方120个,调查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据此对边坡人工恢复物种和自然恢复物种进行评价筛选.结果显示:调查范围内共有108种植物,分属36科96属.其中,人工恢复物种17个,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主.其中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以及紫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能够生长于3 000-4 100 m的边坡并达到较高盖度.自然恢复物种多出现于恢复3-5年后的边坡,其中稳定扩展型物种是导致边坡植被多样性提高、群落结构复杂化的关键.自然恢复物种中的部分灌木,例如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黄花木(Piptanthus nepalensis)等,以及苔藓可以通过进一步试验用于人工边坡恢复,建立苔藓、草本、木本植物共存的群落,有助于提高边坡植被的护坡效果.高寒山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据边坡环境条件利用上述适宜物种及其组合进行人工恢复,并选择适宜时机促进稳定扩展型自然恢复物种的生长,将促使边坡逐渐由次生裸地、人工植被走上自然演替恢复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典型样方法对南通小洋口盐滩、连云港青口盐场和盐城金海农场海滨锦葵种植区(种植年限分别为1、2和5a)和非种植区(对照)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海滨锦葵种植系统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3地海滨锦葵种植区植物种类分别为10、7和9种,明显高于对照区,对照区植物种类主要为碱蓬和芦苇,植被类型单一.(2)3地种植区海滨锦葵重要值都在0.6以上.金海农场种植区碱蓬、芦苇和紫菀重要值分别达到0.225、0.272和0.199,小洋口种植区一年蓬和狗尾草重要值分别为0.228和0.241,青口盐场种植区碱蓬和田菁重要值分别为0.433和0.332,3地对照区优势种均为碱蓬和芦苇,2个物种重要值之和均在0.6以上.(3)3地海滨锦葵种植区与对照区之间植物鲜质量无显著差异,金海农场和小洋口滩地种植区与对照区植物干质量差异显著(P<0.05),表明对照区植物含水量较高.(4)3地海滨锦葵种植区Berger-Parker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海滨锦葵种植模式下,本土植物可以与海滨锦葵良好共生,从而改善江苏省海滨盐土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观叶植物是居室绿化的重要材料.为了合理进行居室植物设计,采用3种常见室内观叶植物豆瓣绿、吊兰、铁线蕨为试材,分别将其置于居室的东、南和西面,再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这3种植物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分别为25.7、29.6和13.0μmol·m-2·s-1;光饱和点分别约为1 300、1 400、1 200μmol·m-2·s-1.由此可见,铁线蕨对光的适应性较强,是一种荫性植物,而吊兰和豆瓣绿则是半荫性植物,这为观叶植物的室内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图6,表2,参10.  相似文献   

10.
在Pb污染土壤中施用磷肥是降低Pb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在低磷或高Pb胁迫下,植物根际的一系列变化将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或对Pb毒性的降低,但低磷胁迫下植物对土壤Pb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不多.为探讨Pb污染低磷土壤上施用磷肥对Pb有效性、植物吸收Pb的影响及黑麦草(LoliumperenneL.)对土壤Pb有效性的影响,设置0、500和1000mg·kg-13个Pb用量和0、2729mg·kg-1两个普通过磷酸钙磷肥用量,种植黑麦草,0和1000mg·kg-1Pb下设置不种植植物的对照的盆栽试验,植物生长48d后收获,测定植物地上部和根系产量、长度、Pb浓度及土壤DTPA-Pb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后植物产量和地上部长度增加、根冠比、根系长度和Pb浓度减小,500mg·kg-1Pb用量时,未施用磷肥和施用磷肥时植物产量分别为0.37和1.70g·pot-1,1000mg·kg-1Pb用量时这两个数值分别为0.24和1.50g·pot-1,500mg·kg-1Pb用量时,植物产量与未施Pb处理(产量为0.75g·pot-1)差异显著(p<0.05);施用磷肥后,地上部吸收的Pb的比例和植物体吸收的Pb数量均增加.1000mg·kg-1Pb用量下,植物产量、地上部长度均小于500mg·kg-1Pb用量处理时的水平,而土壤DTPA-Pb浓度、植物Pb浓度、Pb吸收量均大于500mg·kg-1Pb处理,表明2729mg·kg-1普通过磷酸钙用量并不能完全抵消1000mg·kg-1Pb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施用磷肥降低了土壤DTPA-Pb含量,但500mg·kg-1Pb用量时降低效果不显著(p>0.05).0mg·kg-1Pb用量下,种植植物的处理土壤DTPA-Pb含量比未种植植物处理高54.3%;1000mg·kg-1Pb处理时,种植植物处理土壤DTPA-Pb含量比未种植植物平均低18.5%.以上结果表明,在0mg·kg-1Pb用量下,植物生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磷胁迫.在磷胁迫下,种植植物提高了土壤Pb有效性,而在1000mg·kg-1Pb用量下,不管是否施用磷肥,种植植物均降低了土壤Pb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磷和高Pb胁迫下,施用水溶性磷肥可降低土壤Pb有效性,促进黑麦草生长,促进Pb向植物地上部转移;在低磷胁迫且无Pb污染条件下,黑麦草对土壤Pb的有效性表现为促进;在高Pb胁迫下,不管是否施用磷肥,黑麦草均可降低土壤Pb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区景观生态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津市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由于受地域、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品种比较单一,春、夏、秋三季缺乏彩色,冬季缺乏绿色。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结合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且不均匀的气候特点,根据乔灌草混合立体栽种的绿化美化原则,因地制宜地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具有"彩色"、"长绿"和"香味"特点的美化绿化树种,和本地的传统树种搭配种植,达到优化城市生态系统、丰富植物种群和提高观赏效果的目的。根据各种植物对光的补偿点不同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创造绿量,让城市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覆草旱作对晚稻田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方季节性丘陵干旱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覆草旱作、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三种水稻栽培措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下晚稻田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处理显著提高晚稻移栽前和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和矿质氮含量.在晚稻生育期,覆草旱作和裸地旱作稻田土壤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与裸地旱作相比,覆草旱作和常规水作处理显著提高晚稻成熟期土壤可矿化氮含量.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处理显著提高晚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而生物入侵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采用野外踏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对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核心景区的外来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共发现13种外来植物,来自6科11属,以豆科、菊科植物最多.(2)引入方式主要是有意引入(绿化)和无意的旅游活动引入,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外来植物出现的概率与受人为干扰程度成正相关.(3)根据重要值(Important value)和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等级计算得出危害系数,小蓬草(50.2439)、红车轴草(41.1528)、野胡萝卜值(40.6883)较高,但目前外来植物在研究区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入侵现象.(4)影响外来植物分布和扩散的因素有生境适合性、路距、群落盖度,路距具有重要影响(P0.05).(5)随着栈道距离的增加,外来植物(以草木犀为例)的重要值呈显著下降趋势.综上所述,九寨沟核心景区的外来植物分布主要受人为影响,豆科、菊科植物种类多且危害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湿地系统典型挺水植物对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可抑制有害藻类生长,控制水华发生,改善水质.文章在考察黄淮海湿地系统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用0.1×Hoagland完全培养液进行种植,利用其种植水培养湿地典型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和鱼腥藻(Anabeana Bory),研究菖蒲和香蒲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和鱼腥藻生长的影响,评价挺水植物对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结果显示:菖蒲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较强;而香蒲种植水对鱼腥藻的抑制作用较强,但是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却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挺水植物的种植水都含有影响水华藻类生长的化感物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种植物种植水对以上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体积比浓度效应.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挺水植物群落对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利用挺水植物化感效应进行水体环境净化时,应按水体中有害藻类的类型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评价植物根系固土的时间效应,以岳武高速公路岳西第一标段公路边坡为对象,应用自制的直剪仪对素土及植物生长期61、95、125 d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进行现场测定和物理模型预测。试验表明,(1)植物不同生长期根系均能显著增加边坡浅层土壤抗剪强度,增强值与植物生长时间成正相关。其中生长期125 d的根系土壤抗剪强度的提高幅度最大,增加值为5.21 k Pa。(2)土体剪切破坏过程中,根系可以有效改善坡面抵抗变形性能。素土试样在位移量为18 mm左右即达到抗剪强度峰值,根土复合体这一数值为19~40 mm;且根土复合体的残余剪切强度平均为素土的2.68倍。(3)通过对比野外实测值与Wu模型计算值,Wu模型高估了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相关学者对此提出的折减系数0.4和0.56仍不能与实测值相符,通过计算引入修正系数0.47,模型预测值的精确度最大提高了16.72%,有利于更准确地评估植物根系的边坡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究不同浓度聚丙烯酸钾对矿区先锋植物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影响.选定柿竹园尾砂坝与高斯贝尔尾砂坝中的植物小飞蓬、花叶水葱与苦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0.20%、0.40%、0.60%的聚丙烯酸钾种植培养4个月,经微波消解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植物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与土壤中Cu、Zn、Pb、Cd的含量,分析聚丙烯酸钾浓度与富集能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添加聚丙烯酸钾植物对Cu、Zn、Pb和Cd的富集能力有所增强.两处砂坝的花叶水葱对Cu、Zn、Pb、Cd的转移系数及富集系数均以0.6%浓度的聚丙烯酸钾提高最多,高斯贝尔砂坝的小飞蓬则以0.2%浓度的提高最多,其余植物以0.4%浓度的提高最多.原因为不同植物的最佳生长条件不同且矿区之间的环境也有所差别,这些都导致栽培植物最适合的聚丙烯酸钾浓度不同.且植物苦菜对Cu的富集能力低于对Zn、Pb、Cd的富集能力表明同种植物对不同金属的富集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土壤土质添加适合浓度的聚丙烯酸钾及土壤中金属含量的不同采取多种植物的混合搭配种植,可用于Cu、Zn、Pb和Cd尾矿废弃地的复垦.  相似文献   

17.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超兰  汪小勇  姜文  廖荣胜  黄锋 《生态环境》2007,16(5):1436-1440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施用的有机氯农药,由于其性质极其稳定,在土壤至今仍有残留。植物修复有机农药污染土壤并不多见,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项研究对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 Lan.)、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作为供试植物,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质量分数为1.09 mg.kg-1的污染土壤中种植3个月,研究了种植不同植物条件下土壤中HCH的消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种植植物大大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的活性,并且微生物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与土壤中HCH的消解密切相关。试验结束后,不同处理中HCH及其4种异构体的总含量降低幅度为43.87%~65.79%,其中种植紫花苜蓿和多花黑麦草的处理中HCH消解较快,对HCH污染土壤修复的效果较好。可见,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可行的环境友好的修复六六六污染土壤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干热河谷常见植物地表形态特征与泥沙拦截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植物的泥沙拦截能力及其与植物地表形态特征的关系,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6种典型植物[乔木: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苦楝(Melia azedarach);灌木:坡柳(Dodonaea viscose)、马桑(Coriaria sinica);草本: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e)]为研究对象,进行水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在水槽模拟试验下,6种植物初生苗和1年生苗均表现出不同的泥沙拦截能力.在初生苗期,马桑的泥沙拦截能力最强,扭黄茅和拟金茅最弱;在1年生期,马桑仍为泥沙拦截能力最强的植物,草本植物次之,乔木和坡柳最弱.(2)6种植物在初生和1年生时均表现出不同的地表茎形态特征、地表叶片形态特征、基部拦截体形态特征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3)泥沙拦截量与植物贴地叶面积、基部最大冠长、基部最大冠宽、整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基部茎干物质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地面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参数为影响植物泥沙拦截能力的主要地表形态特征因子.此外,植物基部茎表皮裂隙数、基部茎干物质含量、贴地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基部单位体积生物量与泥沙拦截量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认为该地区在采用植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和拦截泥沙时,应重点考虑上述植物关键形态因子以选取最优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撕裂蜡孔菌P2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的应用潜力,采用批次实验在开敞系统中研究静置与摇动、染料初始浓度、pH、温度、盐度、碳源、氮源、金属离子等因子对该菌降解橙黄G染料废水的影响,同时利用植物萌发与微生物抑菌试验进行染料与脱色溶液的毒性测试.结果表明,与摇动培养相比,静置培养更适合于撕裂蜡孔菌的脱色,最适脱色pH与温度分别为9和25℃.盐度测试结果显示撕裂蜡孔菌能在浓度为128 g L-1的盐溶液中能进行高效脱色,可达70%以上.在上述参数体系的优化基础上,分别进行了碳源、氮源与金属离子的添加优化实验,结果显示碳源、氮源与金属离子的最适浓度分别为4 g L-1葡萄糖、0.15 g L-1硝酸铵和0.1 mmol L-1 Zn2+.菌丝吸附在整个脱色过程中作用较小,撕裂蜡孔菌对橙黄G的脱色过程以酶的降解为主,未发现该菌分泌漆酶,只分泌锰过氧化物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其最高活性分别为230 U mL-1和158 U mL-1.植物与微生物毒性分析显示撕裂蜡孔菌脱色后的产物对植物与微生物的毒性大大降低.因此,撕裂蜡孔菌对于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滩涂养殖中的石油烃污染危害、提高水产品的品质,以珠江口滩涂红树林种植–养殖系统耦验示范研究基地A、B两系统的7个红树种植–养殖塘[包括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的单种或组合种植]为对象,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监测了水体、底质及吊养的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肉质的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牡蛎体内石油烃含量在11.10~29.3 mg/kg之间;与水体中石油烃含量呈正相关(r=0.88),牡蛎能很好地指示水体水质状况.单种或组合种植秋茄、桐花树、木榄、红海榄4种红树植物能有效降低水体石油烃含量,与对照相比降幅为50%~80%;使牡蛎的石油烃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相比,红树种植塘牡蛎石油烃含量降幅在20%~60%不等.木榄和桐花树种植塘中,牡蛎中石油烃平均含量分别为11.20 mg/kg、14.13 mg/kg,能达到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因此红树种植–养殖塘具有"种植岛基质–红树植物–微生物"的协同效应,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降低了水体石油烃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养殖生物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