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者自行开发并研制了低空(<1 km)分层降水和云水采集系统,该系统成功地应用于福建省厦门市和贵州省贵阳市酸性降水来源和成因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探讨酸性降水来源和成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支持。该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航空测量,目前国内外的类似研究中没有使用该系统进行样品采集的先例,因此该系统的开发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大气气溶胶在酸性降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八五”期间酸性降水的研究中,进行了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比较严重,形成了浓度与地面相近的空中污染区域,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等人为过程。同时大气气溶胶具有较强的酸性,有利于酸性降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酸雨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物质来源及其贡献是酸沉降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酸雨成因、发展趋势和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是解析和确定降水物质来源及其贡献的重要手段。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导致雨水酸化的两个主要组分,另外我国大气降水中还含有大量碱性离子可以中和雨水中的酸性物质。本文对硫、氮、锶同位素在大气降水中物质示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酸性降水来源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酸性降水存在着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和中、长距离传输双重来源机制。我国南方重污染城市的酸性降水主要来源于城市高浓度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广阔区域和清洁地区的酸性降水则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酸性降水中局地来源和传输作用的贡献,因地而异,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大气污染条件和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5.
大气气溶胶在酸性降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八五"期间酸性降水的研究中,进行了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比较严重,形成了浓度与地面相近的空中污染区域,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等人为过程.同时大气气溶胶具有较强的酸性,有利于酸性降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大气气溶胶在酸性降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八五”期间酸性降水的研究中,进行了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空中大气气溶胶污染比较严重,形成了浓度与地面相近的空中污染区域,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等人为过程。同时大气气溶胶具有较强的酸性,有利于酸性降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选用南通地区1991~1997年降水及空气污染指标监测结果,结合气象资料对酸性降水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南通地区酸性降水有着时空差异,市区和如城镇是该地区内酸雨高频率区域,酸性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同于两广地区,酸性降水的时空差异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空气污染和天气系统活动有关。南通地区酸雨属硫酸盐型。  相似文献   

8.
衡山地区酸性降水来源和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衡山气态污染物、大气气溶胶、云水和降水的同步综合观测和分析,探讨了衡山地区酸性降水的来源和成因,指出衡山地区的酸性降水与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有关.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酸性降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1993年春季在京广线湖南段区域的观测结果,对酸性降水的污染状况、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湖南地区春季降雨是“严重污染的硫酸型酸雨";形成的机制与华南地区基本相同,污染物浓度是局地源贡献和外地源输送的叠加。   相似文献   

10.
降水中汞及其它元素来源的识别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北京市不同地点采集46 个降水样品,测定了其中汞和其它元素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进行来源识别分析. 结果表明,降水中元素主要来源于燃煤、扬尘、燃油和特殊污染源.降水中汞(Hg)可能主要是土壤中汞挥发到大气中,经氧化后随降水降到地面.  相似文献   

11.
辽宁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利用辽宁省气象台站网的常规探空、云和降水的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辽宁云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开发潜力,结果显示全省云水资源总量年均为4.83×1011m3,具有较多的作业机会和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开发云水资源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安徽省14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逐月降水数据,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对安徽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安徽省旱灾的发生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近53年安徽省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处于下降趋势;(2)在空间上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小,根据EOF分析,安徽省降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之间降水反向变化的特征,淮河以北地区与其余地区降水反向变化的特征,皖西大别山区和安徽北部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的特征;(3)安徽省的重大干旱符合可公度特征并存在时间对称性规律,计算得出2016年左右安徽省可能发生严重干旱,随机概率为61.1%。该研究对安徽省未来农业及经济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来浙江省降雨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浙江地区17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浙江省在汛期、枯季和全年的降雨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东北部的汛期降雨量主要呈现增加趋势,而西南部主要为减少趋势,汛期降雨频率主要表现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汛期降雨强度和汛期降雨量在变化趋势上相似;枯季降雨量有较为显著的增强趋势,而枯季降雨频率在浙江东部地区为减少趋势,浙江西、北部、浙江南部有增加趋势;年降雨量在浙江西、北部为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的11、21年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而浙江南部降雨量在1980年后开始呈现为减少趋势,存在20、8年的明显变化周期;浙江东部年降雨量在1986年前主要为增加趋势,而后为减少趋势,同时也存在11、8、21年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4.
豫西地区降水资源对旱地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降水资源是旱地粮食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揭示了豫西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需水规律和水分盈亏规律,提出运用地理风险决策、实行适水种植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15.
首先采用Pettitt方法对辽宁省21个气象站1958年一2008年51年的降水量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54476和54486两测站的年降水量序列分别在1996年和1998年存在显著的突变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它测站的降水量序列均未检测出显著的突变年份。根据累积距平曲线分析辽宁省51年的年均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一1975年为降水量增加阶段,1975年一1996年为降水量稳定阶段,1996年一2008为降水量减少阶段。最后应用Morlet小波分析对辽宁省年均降水量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在大尺度时间上存在约24年的周期震荡,在小尺度时间上存在约9年的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acid rain on the forest soils in China wa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simulating studies. The soil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typical areas, including Chongqing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Guiyang in Guizhou Province, where there has been heavier acid rain in southwest China, and Huitong in Hunan Province, Zhouzhi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Xinglong in Hebei Province, all of which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ampling were made in the typical forests in all the above five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values in precipitation and rates of soil weathe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tes of soil weathering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cause of such a difference, have been worked out. The prediction was also conducted on the supply dynamics of nutrient and toxic elements in various forest ecosystems which were affected by acid deposi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cid precipitation on the forest ecosystems studied.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高山酸沉降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87—1989年春季,在华南地区衡山、狮子山、苗儿山和白云山观测到华南高山降水酸化,各测点降水pH<5.6的频率大于68%,平均pH值在3.56—4.85之间,分析了高山降水的化学特征,及其与高山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山雨水与高空云水有相似性,狮子山和白云山的云雾水主要属地形云,受局地源的影响更为严重,化学性质更接近于地面雨水.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降水化学组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宁省1991~1995年期间五城市降水中的化学组份进行了八种离子分析,研究了其时空分布,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得出辽宁省存在降水污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华东及其周边地区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月际响应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林丽  史军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121-2130
利用SPOT VG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1998-2010年期间我国华东及其周边地区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NDVI对当月气温和前1月降水变化响应最为强烈。空间上,NDVI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在整个研究区差异不明显,而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在北部地区较在中部和南部强。NDVI在多数地区都同步响应于当月气温变化,在北部和南部一些地区对气温变化滞后响应1个月左右。NDVI对降水变化在北部地区滞后响应1个月左右,而在南部地区滞后响应2~3个月。研究区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时间特征、空间分布及总体滞后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南部地区NDVI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滞后期较已有的研究结果长。不同的数据源、研究范围、气候和植被类型及土壤特性的差异等都有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