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英晗  许嘉  段玉森  伏晴艳  杨文 《环境科学》2023,44(10):5370-5381
地统计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空气污染物暴露模拟,但不同建模方法及其模拟结果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基于上海2016~2019年55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NO2和PM2.5观测数据,以及交通路网、排放源兴趣点和卫星数据等地统计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监督学习线性回归(SLR)和机器学习随机森林(RF)这3种建模方法创建年暴露模型,并进一步应用普通克里金插值(OK)法分析模型残差,构建复合模型.应用交叉验证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检验,选取每一种建模方法的最优模型结构(是否应用OK)作为最终模型.结果表明,NO2模型中表现最好的是RF-OK (Rmse2为0.70~0.82)和PLS-OK模型(Rmse2为0.78~0.84);PM2.5模型中PLS模型(Rmse2为0.62~0.71)优于SLR-OK (Rmse2为0.40~0.79)和RF-OK (Rmse2:0.31~0.56)模型.应用3种建模方法对上海1 km网格开展年暴露模拟和对比,NO2模型间模拟结果的相关性(r为0.82~0.91)高于PM2.5模拟结果的相关性(r为0.66~0.96).基于3种模型2019年的模拟结果,评估了上海NO2和PM2.5的人群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2.
偶氮染料循环伏安行为和生物厌氧脱色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博  周集体  王栋  田存萍  葛君  王平  喻晖 《环境科学》2006,27(10):2067-2070
对4种结构相似偶氮染料的循环伏安特性研究及其生物厌氧脱色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所选结构相似染料的生物脱色速率最快的是酸性黄-Bis(Er=-616.75 mV),速率为0.012 09 mol·(L·h)-1,依次是酸性黄-11[Er=-593.25 mV,0.010 40mol·(L·h)-1],酸性黄-4[Er=-513 mV,0.007 575 mol·(L·h)-1],且脱色速率与其循环伏安图中的还原峰电位间存在线性关系.研究还表明,电化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对生物体系发生生化反应进行部分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太湖水体中氮、磷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20  
研究分析了太湖水体中氮、磷空间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各种形态氮、磷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一性特征,梅梁湾、竺山湾、贡湖湾、西岸区和湖心区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湖区,溶解态氮/磷、碎屑氮/磷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总氮/磷的基本一致. 总氮与溶解态氮、碎屑态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分别为rDN=0.819 2和rDeN=0.696 9;总磷与溶解态磷、碎屑态磷也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对应的相关系数为rDP=0.747 7和rDeP=0.926 0. 水体中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最高浓度出现在太湖的西部(179.2 μg·L-1±25.9 μg·L-1),最低的则出现在东太湖七都水域附近(11.3 μg·L-1±2.7 μg·L-1). 叶绿素a与总氮、碎屑态氮、总磷、溶解态磷、碎屑态磷、高锰酸盐指数、pH值和悬浮质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对应相关系数为rTN=0.662 2、rDeN=0.873 9、rTP=0.813 0、rDP=0.407 7、rDeP=0.878 1、rCOD=0.868 9、rpH=0.517 3和rSS=0.533 4,与溶解态氮、电导率和碱度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二英分子结构-水溶解度相关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成刚  蒋新  颜冬云  卞永荣 《环境科学》2007,28(11):2651-265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多氯二苯并对二英(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的电子结构进行了优化,相应量子化学参数,即平均分子极化率(α)、熵(S)、极化率和四极矩的张量分量(αxxαyyαzzQxxQyyQzz)等用于该类化合物水溶解度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研究;基于内部误差一致的实验值,成功建立了3个QSPRs,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 .977、0 .968和0 .961;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 .968、0 .959和0 .946.模型分析表明,水溶解度主要与分子体积有关,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小;不同QSPRs预测值间的差异可能与模型中预测变量本身性质和可获取实验值的有限性有关.与新近发展的QSPR相比较,本研究模型性能均有提高,这可能与B3LYP/6-311G**精确计算电子性质和模型中引入四极矩张量分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光强下光催化降解对氯苯甲酸钠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对氯苯甲酸钠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不同光强条件下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对氯苯甲酸钠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可以用Langmuir-Hinshelwood模式来描述,但其中的动力学参数与光强有关.速率常数kr随入射光强的升高而增加,而表观吸附常数Ks却随入射光强的升高而降低.krKs-1近似与光强呈幂函数的关系.说明提高光强虽然可以增加光催化降解速率但会降低其能量利用效率,如何使用低光强照射可能是提高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能量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硝基苯、苯酚衍生物对发光菌毒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发光细菌法测定14种硝基苯、苯酚衍生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得到各化合物的半数有效浓度(15minEC50值)。选用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和平均超离域性(SNav)作为参数,与logl/EC50值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结果表明,硝基苯衍生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与分子的电性参数(ELUMO或SNav)相关;而苯酚衍生物的毒性可分别由疏水性参数(logP)和电性参数(ELUMO或SNav)来描述。采用以Snav为参数的QSAR模式预测了14种试验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  相似文献   

7.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南方河网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涛  陈卫  王磊磊 《环境科学》2009,30(5):1397-1401
以我国南方河网原水中有机物和季节性溴化物(Br-)为对象,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净化过程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变化及溴酸盐(BrO-3)和消毒副产物(THMs)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原水中Mr在103以下的有机物(DOC)约占总量的80%,常规工艺主要表现为对Mr >100×103有机物的去除,出水DOC去除率为8%、 SUVA(UV254/DOC)值下降14%;臭氧-活性炭工艺主要去除103<Mr<5×103的有机物,但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抑制生物降解作用,出水DOC去除率仅提高至30%、SUVA值下降31%.当臭氧投加量高于2 mg/L时,臭氧氧化出水中BrO-3增加明显,氧化过程原水中Br-浓度升高BrO-3生成量增大;生物活性炭对BrO-3的去除率平均仅为13%,且波动较大.与常规处理相比,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各类THMs均有减少,总量减少40%;但氯量和Br-对溴代副产物影响大,主要为CHBr3生成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桑沟湾养殖水域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室内模拟扰动条件下,研究了桑沟湾养殖水域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吸附等温线,探讨了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以及沉积物的源汇角色.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0.5 h,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 h,吸附动力学方程符合修正的Elovich模型,回归方程为: Q =85.536+35.512 ln t r2=0.960 2);低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线性方程为: Q =265.04 c e-7.46( 2=0.965),高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 2=0.989);沉积物中本底吸附态磷为7.46 μg/g,对磷的最大吸附量 max为769.23 μg/g;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0为0.028 mg/L,结合该区域水体磷酸盐含量情况,初步推断该区域的沉积物大多数时间充当的是磷源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QSPR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隆兴兴  牛军峰  史姝琼 《环境科学》2006,27(11):2318-2322
采用PM3算法计算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量子化学参数,应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建立了PAEs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的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模型的结果表明,用量子化学参数建立的QSPR模型相关性显著,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因此,利用该模型可对其他PAEs分子的lgKOW值进行初步预测.模型的结果表明,影响lgKOW的主要量子化学参数是分子总能量TE、相对分子质量Mr、平均分子极化率α和分子生成热ΔHf.lgKOW随着Mrα的增大而增大,随着TE和ΔHf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快速分析天津市区冬季以及重污染过程中PM2.5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本研究于2017年1月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快速采集了天津市区环境受体中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小时数据,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模型解析了天津市区2017年1月及重污染过程中PM2.5的主要贡献源类,分析了重污染过程中排放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7年1月天津市区PM2.5浓度为6.0~449.0 μg·m-3,平均值为153.3 μg·m-3.NO3-、SO42-、NH4+是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三者之和占水溶性离子总量的88.3%.NH4+与Cl-、NO3-、SO42-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r=0.82,0.95,0.97;p<0.01).NO3-和SO42-r=0.90;p<0.01),Ca2+与Mg2+r=0.65;p<0.01)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它们分别具有较高的同源性.OC和EC也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20.4%.重污染过程中,PM2.5及其主要离子的浓度显著的增加(p<0.01),并存在较高的二次离子生成.PMF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源类是天津市区2017年1月PM2.5的首要源类,分担率为38.1%,其次为机动车源(分担率为25.6%)、燃煤源(分担率17.1%)、扬尘(分担率10.1%)和生物质燃烧(分担率9.1%).重污染过程中,二次源是PM2.5的主要贡献源类,分担率达到39.3%;说明重污染期间存在显著的二次转化及二次粒子的积累过程.重污染发生演变过程中,二次源、机动车源和燃煤源对PM2.5贡献表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扬尘和生物质燃烧的贡献则没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部分酯类化合物对四膜虫毒性的全息QSA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息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分析(HolographicQSAR或HQSAR)能快速而简便的产生高统计质量和预测能力的QSAR模型。采用HQSAR分析了30个酯类化合物对四膜虫的毒性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分子碎片大小和全息长度对QSAR模型的影响,得到的最佳QSAR模型的R2为0.981,Q2为0.912。此外还应用色码讨论了离群值产生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
Holographic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HQSAR) is an emerging QSAR technique with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hologram, which encoded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various molecular fragment types, and the subsequent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 regressi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acute toxicity data to the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a) for a series of 56 substituted benzenes, phenols, aromatic amines and nitro-aromatics were subjected and this resulted in a model with a high predictive 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fragment size and fragment distinction parameters on the quality of HQSAR model was investigated. The robustness and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 model were also validated by leave-one-out (LOO) cross-validation procedure and external testing data set.  相似文献   

13.
应用分子全息QSAR技术预测硝基芳烃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子全息是一种新的分子结构表征技术,基于分子全息的结构.活性关系(HQSAR)技术具有高效、快速、预测能力高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分析大量数据样本.本文应用这一最新的QSAR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研究了54种硝基芳烃的致突变毒性,建立了QSAR定量预测模型.交叉验证和非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和显著的预测能力,进一步的测试数据检验表明,模型具有高度的预测能力和很好的稳健性,可以用来对这一类典型的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毒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斜生栅藻毒性的HQSAR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子全息定量结构-活性相关关系(HQSAR)技术研究了25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与其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PLS)建立了定量模型.在碎片长度为1~7、碎片区分参数为原子类型、化学键类型和连接性条件下,得到最佳模型(Q2=0.921,R2=0.992).为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和预测集.模型对预测集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最后利用色码图对模型中不同原子的贡献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氯酚类化合物对金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研究了2-氯酚、2,6-二氯酚,2,3,4-三氯酚、2,3,5,6-四氯酚、五氯酚5种氯酚类化合物对鲤科金鱼(Carassiasauratus)的急性毒性和这5种化合物在1/2LC50,1/4LC50,1/6LC50浓度下对金鱼肝脏中Na+-K+-ATP酶的影响变化。结果显示:①氯酚类化合物随氯原子数目在苯环上的增加,其急性毒性增加;②亚急性毒性指标Na+-K+-ATP酶对氯酚类化合物比较敏感,是一种较好的生物指示物。并讨论了氯酚类化合物对Na+-K+-ATP酶活性产生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预测非反应性麻醉型化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半抑制浓度,评价该类化合物的毒性效应,采用独特的二维HQSAR分析方法,根据分子碎片的类型,将分子结构转变成具有特征的分子指纹,并用数字进行标记。这些标记出的数字作为QSAR的描述符,经过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建立起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由此所获得的HQSAR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1g_(pre)EC_(50)=0.311 0.929(-1g_(exp)EC_(50))(n=13,r=0.964)。这一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维QSAR模型,其结果可以为定量评估同类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酚类、烷基苯类和硝基苯类的12种化学品,以及3个环境水样对剑尾鱼和稀有(鱼句)鲫的96 h LCO,96 h LC50,96 h LC100值.结果表明,剑尾鱼和稀有(鱼句)鲫的幼鱼对化学品和环境水样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化学品和环境水样,剑尾鱼和稀有(鱼句)鲫是较为理想的毒性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8.
铜、锌和三唑磷对泽蛙蝌蚪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以泽蛙蝌蚪为实验材料,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Cu,Zn和三唑磷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Zn和三唑磷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顺序为Cu>三唑磷>Zn.Cu对泽蛙蝌蚪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8,0.70和0.43 mg/L;Zn对泽蛙蝌蚪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0.0,51.0和46.5 mg/L;三唑磷对泽蛙蝌蚪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63,5.47和5.30 mg/L.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u与Zn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Cu与三唑磷的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Zn与三唑磷,Cu与Zn及三唑磷同时共存时的联合毒性,24 h时为拮抗作用,48和96 h时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氯代芳香族化合物对羊角月牙藻的毒性及QSAR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氯代芳香族化合物对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rpricornutum)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运用量于化学参数分析了16种氯代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相关方程,并经逐一抽取法检验证明该方程的稳定性很好.结果表明,分子总能量TE是决定该组化合物对羊角月牙藻毒性的关键参数;另外,这组化合物对羊角月牙藻的致毒关键步骤包括传输分配过程和生化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金属污染对水生底栖滤食性动物的危害,一直是普遍关注的水产养殖及水产品安全性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半静态法研究了Zn2+、Cd2+、Cu2+、Cr6+、Se4+对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的急性毒性效应(LC50)。结果表明,Zn2+、Cd2+、Cu2+、Cr6+、Se4+对褶牡蛎48 h- LC50分别为1447.00、28.16、12.25、1098.00、22.89 mg/L;72h- LC50分别为231.62、12.24、4.23、539.02、9.12 mg/L;96 h- LC50分别为81.84、8.83、2.59、378.06、4.10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1、0.08、0.03、3.78、0.04 mg/L,五种金属对褶牡蛎的毒性依次为:Cu2+ Se4+ Cd2+ Zn2+ Cr6+,其中褶牡蛎对Cd2+、Zn2+、Cr6+耐受性较强,分别为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17.60、37.81、8.1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