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均衡度指数、均衡比指数等定量方法,从东、中、西部和11省市尺度对长江经济带1066个自然保护区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布均衡性存在空间差异;(2)保护区在东部主要受经济状况影响,中部受人口数量影响,西部受省市面积影响;(3)森林生态类在中部和西部分布均衡,野生动物类在东部和中部分布较均衡,野生植物、古生物和地质遗迹在西部分布较均衡,内陆湿地在中部分布较均衡;(4)市级和国家级保护区分布较集中,县级和省级保护区分布相对均衡;草原草甸和海洋海岸类分布较集中,内陆湿地、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等分布相对均衡。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研究区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拟定自然保护区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2009年和2010年中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的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各省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市场份额,并结合旅游流流质指数分析各省区的旅游流质量,采用二维组合矩阵分析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存在显著的省域空间错位.北京、江苏、辽宁、福建的入境旅游流流质高于流量,是正向错位,旅游流质量较高;东部的广东省,边境省区的云南、新疆,中部的湖北、安徽、河南等省发生反向错位,旅游流质量偏低.研究表明,旅游流的流量和流质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而是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3.
基于沈阳市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从空间距离和面状行政单元角度,采用核密度、Ripley's K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1998—2013年间沈阳市制造业企业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点、面测度,并解析了造成其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沈阳市制造业企业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扩散,由原有的"单核同心圆"向"多中心连片延伸"演化。②在郊区化过程中,沈阳市制造业不同类型企业在空间扩散的幅度和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③造成沈阳市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变动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要素成本、政策因素,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驱动力的强弱变化,且不同因素的驱动力存在着行业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九寨沟、黄山地区旅游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运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吸引半径指数等方法探讨九寨沟、黄山地区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性别差异,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旅游从业人员来源地空间分布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①旅游从业人员中女性平均年龄小于男性,在行业、职位上存在显著的性别隔离;②旅游从业人员以移民为主,移民中男性居多,本地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③女性旅游从业人员比男性空间分布更集中,空间吸引半径更小;④不同职位的旅游从业人员空间吸引半径和地理集中指数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年陕西省制造业就业人数数据,计算和分析了行业区位基尼系数,同时运用C3值判断市域行业分布的不平衡性与特征,分析其决定因素.研究表明,陕西省制造业集聚度总体上较高,11个行业高度集中,12个行业比较集中,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特征较其他产业更明显;行业集中度呈现出关中地区高,陕南、陕北低“中心—外围”的空间特征.研究认为,资源禀赋差异、规模经济效应和政策因素对陕西省产业集聚度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厘清黄河流域各省区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空间转移路径,对制定该区域的碳减排战略至关重要。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2012年、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生产侧、消费侧及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分析了该流域产生隐含碳的关键产业和地区、隐含碳转移的地理源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整体隐含碳排放生产侧大于消费侧,2012—2017年生产侧和消费侧隐含碳排放呈不断增长趋势。②黄河流域9省区内需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部门是重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调出与调入隐含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部门是重制造业和能源工业。③黄河流域9省区输出隐含碳的主要地区是江苏、广东、浙江,输入隐含碳的主要地区是黄河流域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具有地理邻近效应。④黄河流域区域内合作减排比各省区单独减排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了苏州市2000-2011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苏州市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大,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州市中南部旅游区存在一支独大现象,“马太效应”显著.基于此,分析了苏州市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缩小苏州市地区差异,促进地区旅游业协调发展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应用SBM模型测算了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2001—2020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值,采用核密度估计分析能源效率变化趋势,最后对各行业的节能潜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样本期间内中国制造业及27个分行业能源效率值整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为缓慢。(2)制造业内部各行业间能源效率差异明显,从高到低依次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同时各行业间的能效差距呈逐渐缩小的态势。(3)节能潜力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节能潜力最高,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能源结构等方式来优化这些行业的发展路径是实现制造业节能降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RD作为创新资源的核心,已成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RD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0—2013年我国30个省区RD资源配置效率,然后运用Mapinfo12.0软件对我国RD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3年我国30个省区RD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率是影响RD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从区域总体水平看,RD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空间特征,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RD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滨海11个省(市)1995--2011年17年间入境旅游资料为基础,从旅游流流量、旅游流客源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目的地空间结构方面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结果显示,滨海省(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滨海省(市)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地理集中指数处于31—34.5之间,总体趋势减小;入境游客密度指数说明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目的地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态势,整体上是从中心向两翼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区域旅游合作水平的高低同样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紧密相关。以中部6省城市体系为构架,对中部6省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探讨,并从节点优化、线路组织、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了6省间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以期为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部六省居民生活水平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中部6省2005年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评价,提取了3个基本的主成分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按照基于绝对值距离的层次方法进行聚类,并按照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将中部6省分为两类地区,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为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安徽省、山西省、河南省为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4年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1.9%,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占比36.6%)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19个省市、自治区(占比63.3%)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省市为上海市;从分解指数来看,技术效率指数增长4%,技术进步指数下降2.3%,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不足;从区域角度来看,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别为0.960、0.961和1.025,受规模低的影响,东、中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低于西部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除2008—2011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外,其他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技术进步不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基于实证分析,本文从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创新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施一同促进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鼓励企业采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方式治污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环境安全问题,本文从水污染防治角度出发,依据影响我国水环境安全的关键污染问题,即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物排放、水环境风险,构建了水环境安全指标体系。利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简化、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估算各指标权重,采集各指标数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3年的水环境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合理的,我国水环境安全大体呈西高中东低的空间分布,京津冀区域水环境安全评价值较低。"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应着重于降低主要污染物浓度,削减劣V类断面比例,提高水环境质量,海南、福建、广东等地区着力于减少农业等水污染物排放强度,湖南等地区则需要重点关注涉重企业的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尺度分析了我国2008年粮食生产、消费中的虚拟耕地含量及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结论为:①2008年粮食生产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32396.8×107m2,人均粮食生产虚拟耕地量北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南方,因粮食生产形成较为典型的虚拟耕地“北土南调”现象.②2008年粮食消费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6851.62×107m2.③从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来看,2008年虚拟耕地调出区全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宁夏5省(区)组成的我国北方边境沿线地带,二是由河南、安徽组成的中部区;调入区则集中在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省份和西部内陆省份组成的环状地带.  相似文献   

16.
李金铠  孙合草  张瑾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102-109,79
本文通过搭建环境回弹效应理论框架,采用熵权法构造各地区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量评估了1999—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回弹效应,识别了环境回弹效应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究环境回弹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样本期内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均值集中在-13.23%~29.63%,全国平均环境回弹效应为10.42%,实际减污率仅为65.74%;时序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与技术进步有部分相关性,但存在滞后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溢出效应是主要的异质性来源;空间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的区域差异显著,但具有空间相关性,地理因素在解释环境回弹效应的影响因素中不容忽视;全局自相关检验表明2006—2011年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呈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建议进一步挖掘环境降污空间,加快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注区域协同减排,是改善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是我国南方山地森林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江西山地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山地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6项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竞争力是包括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在内的综合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实际,构建出由4层49个指标组成的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度了安徽省在华东6省1市中的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比较分析了安徽省旅游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最后就如何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在2014—2019年显著,在中部和西部省份显著,在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省份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及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竞争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高质量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环境质量改善作用、匡正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及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and coal accounts for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country'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yet during its 12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 the coal share among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evious studies exploring energy performance typically used energy consumption as an input, but this lacks the analytical capacity for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us, this study splits energy input into two different inputs, coal consumption and non-co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based on their differences with other variables, uses the hybrid dynamic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to assess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China's provincial industrial sector during the period 2011 to 2015. We then compare coal consumption's and non-coal consumption's rooms for improvement and conclude that province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should reduce the amount of coal consumption, thereby improving energy performance. Conversely, provi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target a balance between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coal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