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孜州系四川省所辖,地处川西,东连雅安地区,南与凉山州、云南省交界,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相望,北与阿坝州、青海省相邻。地理位置为东经97°22'~102°29',北纬27°58'~34°20',幅员面积15.3万KM2。甘孜州属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大地貌属横断山系北段的川西高山高原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具有地势高亢、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山川平行相间、现代冰川发育、地域差异显著等特征。全州地貌分为丘状高原、山原和高山峡谷三种类型。境内山脉、河流总的特点为“三江…  相似文献   

2.
一、甘孜州自然概况: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长江上游,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大地貌属横断山系北段的川西高山高原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幅员面积达15. 3平方公里。具有地势高亢、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山川平行相间、地域差异显著等特征。境内地表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山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其山麓大渡河边仅有1000余米,高差达6000余米。 甘孜州处于特殊的生态地理区域,衍育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资源是长江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屏障,是…  相似文献   

3.
甘孜州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第一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与云南、青海、西藏三省区交界,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18县,326个乡(镇)、2412个村,人口92万,是我国藏区、林区和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最齐全、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世界园艺之母"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甘孜州区域内矿山开发呈逐年上升趋势,矿产资源开发成为甘孜州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矿山开采在提高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介绍了甘孜州矿山资源开采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主要原因,并对矿山开采的环境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邮编:626000联系地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呷巴乡立启村联系人:登巴大吉丁晓涛电话:0836-2839119传真:0836-2839119http://blog.sina.com.cn/greenkham E-mail:2839119@qq.com gzdingxiaotao@vip.sina.com2004年4月6日,甘孜州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康巴协会在康定成立。绿色康巴协会是一个致力于雪域高原、江河源头——康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播、关注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地处东经99°5’~100°25’、北纬24°56’~25°32’之间,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度悬殊较大,森林茂盛,风景迷人。境东的隆庆关高入云表,森林茂密,环境幽静,海拨2700米,是古丝绸之路的驿道之一,是各种侯马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仲秋时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迁徙,通过隆庆关飞往缅甸、印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在龙门山断裂集中释放.北川位于龙门山断裂的北段,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在主断裂方向北川县城可观测到两条断裂,并且产生了明显的地表破裂,走向均为北东30°~50°,主断裂方向地表破裂约10 km,具有明显挤压逆断层特征,上盘以60°~80°高角度向北东逆冲,断层垂直位移量3~4m,水平位移量0~2 m.主断裂的地表破裂集中位于两个地层的不整合面上,上盘为寒武系细砂岩、砂页岩,下盘为泥盆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另外在北川县城北部发现次级断裂一条,走向北西30°,地表破裂长度约4 km,表现为正断层特征.这些破裂都直接或间接受地下深部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主要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郭军明  康世昌  张强弓  黄杰  王康 《环境科学》2012,33(7):2295-2302
为揭示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子,于2006~2010年连续定点(30°47.27’N,90°58.53’E,4 718 m a.s.l.)采集近岸表层湖水样品;于2009年8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于2010年10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及表层湖水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绝大多数离子浓度在季风期较高(6~9月),而非季风期尤其是封冻期(1~4月)偏低;Ca2+浓度的变化则相反,即封冻期较高,而非封冻期较低且变化较小.对垂直剖面湖水分析表明,在湖水垂直结构稳定的非季风期(如10月),除Ca2+浓度随深度无显著变化外,其他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纳木错湖水主要离子来源于入湖河水的贡献;影响离子时空变化的因素包括蒸发、降水、pH值等,其中蒸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造成湖水Na+浓度不断升高而Ca2+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一个气候敏感区和环境脆弱区.利用多年气象数据探讨该区气候变化趋势对研究区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发展规划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61—?2015年甘孜州11个气象站点的日照时数、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数据,通过一元线性回归、5 a滑动平均、累计距平、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和样条函数插值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年际、季度的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日照时数在年际和季度尺度上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25 h·(10a)?1(年际)、6.4 h·(10a)?1(春季)、6.8 h·(10a)?1(夏季)、6.9 h·(10a)?1(秋季)、6.3 h·(10a)?1(冬季).(2)空间分布上,德格的西部地区日照时数减少最快,而乡城县等极少数地区出现日照时数增加的趋势.(3)年际日照时数在1989年发生突变,在季节尺度上春季、夏季、冬季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9年、1991年和1994年,秋季突变不明显.(4)日照时数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0.5;日照时数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本研究可为甘孜州地区1961—?2015年的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川西高原一带黄土沉积广泛分布,研究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对于理解黄土沉积过程,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详细分析了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容重在1.63—2.53 g?cm~(-3)变化,黄土地层中容重较大,平均为2.01 g?cm~(-3);古土壤地层中容重较小,平均为1.94 g?cm~(-3)。土壤容重与磁化率、粒度2μm组分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平均粒径、粒度63μm组分呈明显正相关,可能表明了土壤化过程和沉积过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进一步的环境指标相关分析表明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西风和高原冬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详细研究该区黄土的容重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环流的演化过程和高原内部的干旱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甘孜州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情况,本文从州内的地理、水文情况进行分析,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情况进行评述,提出了水质评价的标准和结果,并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1概况河南探矿三队于1991~1993年施工的黄沙坪二矿两个开拓斜井位于河南省新安县境内。斜井通过的岩层大部分为深灰色中细石英砂岩,部分地段为粗砂岩,层面它含云母片及炭质,局部为砂质泥岩或泥岩,全部采用旋砌支护,斜井长为591.6m,井筒坡度为25”,主斜井掘进的断面为12.58m’,砌后净断面为8.14m’,副斜井掘进断面为巴7m’,净断面为6m’。斜井正常涌水量为12m’/h,最大涌水量为34m‘/h。爆破采用二号岩石炸药和乳胶炸药,电雷管起使,一次爆破炸药量为50~60kg。凿岩用YTP一26风动凿岩机,采用人工装岩。该队施工的这两个…  相似文献   

13.
基于Arc GIS10.1,以SRTM3为使用数据,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北西段及其周边地区从地形形态和水系特征两个方面行分析,归纳了该区的地貌特征以及地貌形态与断裂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甘孜—玉树断裂带北西段及其周边地区的坡度范围在0°~80°之间,并且与断裂的几何分布有相关性;2.该区地形起伏度在0~1579m之间,以山地地形为主;3.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最大高程图、平均高程图及最小高程图,发现研究区地形呈台阶状并且高的台地边界不断退缩,水系面积不断扩大;4.研究区域内山体上部有多级夷平面发育,主要夷平面在5000m左右,地形起伏度大,呈高山峡谷或者高山盆地的地貌样式间隔排列;5.水系密度分为5级,范围在0~0.4km/km2之间,与断裂走向大致相当。另外,多条切过断裂的分支河流,一致性地左旋错动,并且水系密度最高值区域与区域断裂的展布格架基本吻合,断裂对水系展布的控制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天然草地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和牲畜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 研究此两项因素及 其之间的关系, 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论文利用 2003-2004 年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产草量观测资料, 经过GPS 定位, 与NOAA/AVHRR 植被指数建 立了天然草地产草量反演模型及不同区域尺度天然草地年最大产草量、载畜量估算模型; 同时, 利 用粮食、油菜、青饲料等农业产量和林地面积等资料, 估算了青藏高原精、粗饲料的载畜能力, 分别 建立了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后的草畜平衡监测模型, 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县、地、省等不同区域 天然草地以及区域总体牲畜承载能力和草畜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青海和西藏在天然草地和农业等 其它补饲共同承载下, 2003-2004 年年平均最大载畜能力分别为3 140×104、2 865×104 只标准羊单 位, 超载率分别为16%、78%, 两省平均超载率为45%。分地州来看, 两省除青海的果洛州和玉树州 实际牲畜数量没有超过当地的最大承载能力、青海海西州和西藏林芝地区草畜基本平衡以外, 其余 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 其中果洛州和玉树州天然草地牲畜超载率分别为- 11%、- 26%, 利于“三 江源”地区天然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青海黄南州、海北州、海南州、西宁市、海东地区 和西藏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牲畜超载率为45%~97%, 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山南地区达115%~ 153%, 这些地区应适当降低牲畜数量或加大补饲力度, 以减轻对当地生态承载的压力。青海牲畜超 载的县主要位于东部, 西藏超载的县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大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横断运动,又称横断事件,是一次发生在约3.40MaBP、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构造变动。该运动导致上新世末定型的中国夷平面解体,引发青藏地区的块状隆起,启动横断山系地貌形成,奠定了中国构造地貌格局。从横断运动开始的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与此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有重大区别。青藏高原的形成期代表了地壳构造发展最新阶段。有必要将以横断运动为下限、以青藏高原隆起为标志的青藏高原期,从喜马拉雅旋回中划分出来,划为独立的构造阶段。谓之横断运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在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金沙江支流硕曲河为案例,提出了该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的框架构想与思路,对四川甘孜州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雨云气象卫星臭氧全球网格资料,从中截取中国大陆主体部分(69.375°E~139.375°E、14.5°N~54.5°N)的数据,分析臭氧柱浓度变化的统计特性.结果表明,1979~1998年,大陆主体上空区域的臭氧柱浓度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柱浓度下降速度较全国水平略快.假定其他缔约国均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前提下,以1980年臭氧柱浓度情形为基准,利用臭氧柱浓度与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与不履行两种情形下,2001~2050年中国上空臭氧柱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履约受控情形下,2050年大陆主体部分上空的臭氧柱浓度将与其1980年的水平相近;不受控情形下,柱浓度将持续下降,2050年整个大陆主体上空绝大部分地区臭氧柱浓度值均低于240DU.  相似文献   

18.
顺层岩质边坡是指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边坡,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顺层陡倾岩质边坡中往往存在滑移-弯曲变形和倾倒变形两种变形破坏模式,它们的典型变形特征与变形演化过程截然不同。总结了顺层陡倾岩质边坡滑移-弯曲变形和倾倒变形的典型特征,开展了不同边坡坡角、岩层倾角组合下边坡的底摩擦模型试验,揭示了顺层陡倾岩质边坡的变形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程实例统计分析显示,倾倒变形往往发生于岩层倾角为70°~90°、边坡坡角为40°~60°、且边坡坡高大于300 m的顺层陡倾岩质边坡中,而滑移-弯曲变形往往发生于岩层倾角为50°~70°、边坡坡角为15°~60°、且边坡坡高在300 m左右的顺层陡倾岩质边坡中;(2)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典型变形特征表现为中上部岩体呈现滑移-倾倒变形,中下部岩体呈现弯曲-倾倒变形,整个变形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卸荷回弹、滑移-倾倒和蠕变-滑移3个阶段;(3)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岩层陡倾角是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发生滑移-弯曲-倾倒变形的必要条件,当边坡坡角大于60°且岩层倾角与边坡坡角之差小于15°时,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往往发生滑移-弯曲变形,而当边坡坡角大于60°且岩层倾角与边坡坡角之差大于15°时,则其发生滑移-弯曲-倾倒变形。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解放后我国对青藏高原组织过多次科学考察,特别是1973年开始的全面、系统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70年代开始的这次针对全部高原的科学考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1980年)考察了西藏自治区;第二阶段(1981—1986年)考察了川西、藏东和滇西北的横断山区;第三阶段自1987  相似文献   

20.
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增加而后减少;而持续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以及川西地区,其中青海省分布最广;统计结果显示,高原大部分地区草地盖度具有升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