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情快速获取是震后应急的关键,研究了一种基于GIS和GSM的震后灾情快速上报与判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灾情速报员网,为灾情速报提供基础。从宏观的角度,在参考地震烈度表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灾情的分解和描述,建立了简洁的、便于交互的灾情短信代码。阐述了灾情短信网关的构建方法,实现了灾情短信的群发与群收。通过对灾情短信的解析,论述了基于GIS的灾情范围的动态绘制与快速判断。最后,结合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建设了南京市地震灾情速报系统,该系统在实际地震检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震后微博具有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研究了一种基于位置微博的地震应急灾情提取方法。介绍了位置微博的概念,论述了基于位置微博的地震灾情提取流程,包括:地震灾情位置微博抓取、处理、分析和展示等。研究了基于位置API的源位置微博抓取方法,阐述了基于粗格网与细格网的位置参数优化方法。通过构建位置微博地震灾情分类映射表,实现了位置微博灾情的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位置微博地震灾情分级表,将位置微博灾情内容数值化,并通过应用反距离空间差值法,实现了点集位置微博灾情向面状灾情信息的转化。最后,以云南永善地震为实例,展示了位置微博在地震灾情提取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微博在地震灾情提取与分析中有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投影寻踪的洪水灾情评价插值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解决单项洪水灾情等级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问题,提高综合评价各层次的分辩力和评价模型的精度,本文利用投影寻踪、遗传算法、插值型曲线,为洪水灾情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模型--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通过最佳投影向量和评价指标向量的内积可把洪水灾情多维评价样本指标综合成一维投影指标,根据该投影指标值和对应等级的分布,可建立洪水灾情评价的插值模型,解决了各单项洪水灾情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问题,提高了洪水灾情综合评价问题各层次的分辩力.作为示例,对中国部分省市的洪水灾情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根据汶川8.0级地震震害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通过房屋震害系数、强震加速度观测记录、发震构造、地震地质灾害和场地条件、人口分布及伤亡情况等影响因素来确定受灾程度,以烈度区、统计学方法、速报灾情等来确定灾区分级。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变暖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益频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社会媒体大数据开展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风险管理,是获取现场灾害数据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的可行途径。该文提出了利用微博大数据获取暴雨内涝灾情和公众情绪的新思路。首先对微博数据进行去重、分类处理,并将每条微博的IP地址转换成相应的物理地址;其次,使用ICTCLAS分词系统对微博内容进行分词处理,对得到的分词结果利用TF-IDF计算公式计算其权重并建立暴雨内涝灾情映射表;再次,建立灾情和情绪的分类编码表,据此检索获取每一地区的灾情和公众情绪;最后以发生在南京市2016年6-7月的城市暴雨为例,对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GIS技术在浙江地震速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建设中GIS辅助地震速报的实现技术思路和实现方法。主要描述GIS技术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GIS实现地震速报,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和主要的程序实现代码。对地震速报的精度和效率作了分析,并在实践工作中得以检验。最后对已开发程序的不足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 1986年以来逐年地震速报质量分析比较 ,回顾了江苏地震速报系统的进步 ,并得到两点认识 :1 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进步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基础 ,2 加强地震速报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挖掘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逐渐成为了一种获取所需数据的重要途径,数据挖掘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机器学习。基于此,本研究以4起自然灾害事件的相关微博文本数据集为实验语料开展实验,比较基于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和多元逻辑回归算法建立的3种模型的主题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对相关微博灾情文本数据的主题识别效果相对较好,各精度评价指标值高达91%;从各主题的识别结果来看,主题类别为情感支持和提醒建议的文本被正确识别的3种评价指标值均达到了90%以上。还分析了导致模型错分主题的原因,包括内因(参数设置、数据集切分比例等)和外因(样本量、人工标注等)。将该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应用于社交媒体灾情文本主题初步识别,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优化,进而为相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13日,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等一行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检查全国地震速报及奥运保障等有关工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刘瑞丰总工就全国地震速报工作的总体概况、工作模式、速报流程以  相似文献   

10.
山区城镇泥石流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山区城镇泥石流减灾决策支持系统是山区城镇泥石流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该系统由基础数据库、泥石流模型分析和泥石流减灾决策应用三大模块构成 ,其主要功能有降水、泥石流地声和运动监测及信息实时发送和接收、泥石流预报、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与灾情预估、泥石流警报和临灾预案制定。其工作流程为 :降水监测仪将降水信息无线发送到控制中心主机 ,主机对降水信息处理后发送给泥石流预报模型进行泥石流预报 ,并利用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模型进行危险范围预测 ,同时进行灾情预估 ;泥石流地声监测仪将地声信号发送给主机 ,主机检测到泥石流地声后发出泥石流警报 ;泥石流运动监测仪将运动信息发送给主机 ,主机根据泥石流运动要素进行危险范围划定和灾情预估 ,最后制定临灾预案。  相似文献   

11.
震后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将多源异构灾情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编码,对增强灾情信息的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不同地震灾情获取方法的现状与特点,介绍了几种新兴的灾情获取方法。分析了地震灾情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研究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信息的分类体系。阐述了灾情信息的编码方法,提出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的编码结构与编码存储。  相似文献   

12.
黄崇福  张馨文 《灾害学》2022,(2):89-101
插值,是推测地理空间中空白单元处地表现象的重要途径。协同克里金插值(CK)、地理加权回归(GWR)和回传神经网络(BP-ANN)等,在满足相应条件的情况下,都是很好的插值方法,但不具有普适性。在观测单元不多,数据离散性较大的情况下,信息扩散技术的插值,比这些模型的效果都好。该文以四川省三台县2018年和2020年发生的两次大洪水,采集的25个村的房屋损失、农业损失和庄稼被淹三类水灾灾情数据组成6个案例,以村庄与河流的距离、GDP和坡度等为自变量,以灾情为因变量,实证了地理空间信息扩散技术用于插值的普适性。信息扩散的自学习离散回归模型(SLDR),预测误差较小,且没有明显的预测误差小于基准误差的情况。CK在所有案例中,均是预测误差小于基准误差,说明插值无效;GWR在5个案例中也出现相同情况。虽然BP-ANN的基准误差很小,但预测误差却比基准误差高出近一个数量级,也远高于其他模型,表明能够高度拟合训练样本的回传神经网络模型,并不适用于复杂地表现象的插值。  相似文献   

13.
陈豪  张万昌  邓财  聂宁  易路 《灾害学》2016,(4):139-144
地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针对当前地震应急减灾系统灾害信息获取时效性差、自动化和定量化程度低及信息集成共享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收集、整理地震灾害时空信息,结合灾区基础地理、多源遥感卫星影像及动态灾情信息,利用面向对象及主题的数据模型设计在线的地震应急减灾时空一体化数据库;提出了构建基于WEBGIS和空间技术的地震减灾信息化平台的总体设计架构、技术体系及功能模块;开发了平台原型系统,初步形成了地震灾害动态监测、灾害评估、灾情信息实时共享以及应急减灾辅助决策的一体化产品,为提高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减灾水平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响应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应急响应系统(EERS)作为城市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和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时效性和对灾情宏观把握的准确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应急指挥系统能否发挥最大的减灾效能。介绍了在ArcView9.0的GIS平台上研发的城市地震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目标、系统构架、主要功能以及基于Oracle9i的系统数据库结构。通过接口设计EERS将震情会商机制纳入到系统中,并结合地震影响场绘制模型可以快速地进行地震应急等级判别,同时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和专题渲染功能可以直观地把握灾情信息。在山西省运城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表明,EERS能够为应急指挥和救灾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运用移动设备和系统展示灾情信息,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移动应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气污染事故模拟灾情,如污染浓度、伤亡概率,这些数据都以文本信息存储,很难在移动端进行可视化。Geo JSON是一种用于简单地理特征集合编码的开放格式,可为移动数据可视化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论文在对Geo JSON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Geo JSON的大气污染灾情表达格式,设计了基于Geo JSON的突发性大气污染模拟灾情的可视化流程和方法。最后,实现了移动端的大气污染灾情的可视化,并对可视化效率进行了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16.
简要论述了江苏省地震速报的历史、现状及计算机技术在地震速报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FDSP的功能、采用的主要技术以及在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是目前评价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最精确的方法,但是计算量大、耗时长,在工程实际中难于应用。现阶段已经提出了多种简化评价方法,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工程人员应用,但是对其精度缺乏合理评价。本文介绍了三种常用的简化评估方法,基于静力推覆分析和塑性需求曲线方法;基于静力推覆分析并利用抗倒塌储备系数(CMR)与位移安全储备系数关系方法;基于抗倒塌能力谱法,用这三种方法计算了6个RC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CMR和倒塌率,并与其IDA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三种简化评估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三种简化计算方法中基于静力推覆分析和塑性需求曲线方法精度最高,基于静力推覆分析并利用抗倒塌储备系数(CMR)与位移安全储备系数关系方法和基于抗倒塌能力谱法计算更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三峡库区防灾减灾及灾情信息评估的工作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利用ArcGIS Server,Flex和.Net等相关技术,探索和设计了灾情评估系统的总体架构与灾情评估模块。同时,结合三峡库区的防灾减灾相关情况,实现了基于Flex与ArcGIS Server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并对该系统的模块功能、关键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通过对该系统的研究应用,灾情评估人员能够有效地对大面积范围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分析,并提高对区域地质灾害灾后评估工作和人员调度工作的效率,可供防灾减灾与时空灾情数据库的建立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震救援这一非常态社会活动,在灾情信息上报及时且全面的前提下,对现有救援力量尤其是善于应对困难情况的各支专业救援队进行部署,以达到救援力量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在讲究效率的黄金72 h中显得格外重要。在各救援点优先等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利用图论的路径分析功能在地图上实现救援力量的合理部署。  相似文献   

20.
杨秋格  高峰  吴鹏 《灾害学》2011,(4):116-121
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地震救灾中的应用。在体系结构设计中主要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自组网技术、数据采集与灾情分析软件、多源信息融合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构造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处理平台,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地震监测、预警及救灾部署控制中心,并实现信息处理平台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连接口。最终,在地震救灾中能够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为控制中心实现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