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同时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文章从关联性和协调性角度分别梳理了海洋科技、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构建出海洋科技-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整合性研究框架。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①2007—2016年沿海11个省份海洋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三个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均有显著提升,但变化幅度和方向存在较大的非同步性。②1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的历年均值为0.74,达到中级协调水平,其中科技-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变化最大。空间分布上,自北向南耦合协调度总体递减,环渤海地区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度最低。③10年间,多数省份的海洋系统由经济-环境耦合驱动,转变为科技-经济耦合发挥支配作用,表明海洋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联愈发密切,同时也存在对海洋环境的重视缺位。④相比基于历史数据模拟的常规情景,根据外部预期调整后的目标情景显示出更高的协调度预测值,说明如果延续过去的海洋发展方式将难以达到可持续的协调要求。特别是常规情景下经济-环境子系统的相对滞后,将可能制约未来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因此,需要强化海洋系统自身的循环供给能力,调整海洋科技投入方向,优化海洋科技产出结构,同时实行更加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提升区域性乃至全国海洋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能-环境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能源需求。电力产业作为重要的能源部门之一,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是巨大的;但其中发电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尤以火力发电厂的污染排放所占份额最多。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火力发电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文中的电能系统指的是我国的火力发电系统。为了客观评价我国目前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构建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相结合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1995-2005年电能-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栗。就我国电能-环境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乐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定位,发现环境发展中的薄弱点与发展潜力,促进环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环境安全理论为依托,以强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及变异系数法权重均值赋权,借鉴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来计算协调系数。结果表明:2001~2010年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水平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并且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协调发展前景乐观;同时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江苏省协调发展机制、探讨环境安全维护体系建设、制订缓解人口压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海岸带城市的环境一经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海岸带城市的环境一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天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相对趋于协调。但1995年后天津市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已从经济增长滞后型发展为环境质量滞后型。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天津市未来15年的经济协调度和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发现天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未来将显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95下降到2015年的0.59。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2005年之后也开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城市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旅游业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06-2011年数据以贵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2006-2011年贵阳市旅游产业(除2010年外)和生态文明城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高,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逐步向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的优化趋势发展,贵阳市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滞后型和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相互交替出现,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存在较大波动,作用不够显著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统筹好城镇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城市;2加强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状态的研究和监测,运用规划、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促使两者向着最优协调状态方向发展;3加强旅游产业与大数据、文化、科技和生态服务业等蛙跳型产业的融合,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波动较大问题,夯实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即为描述它们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阐述协调度与EKC曲线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信息熵模型,并引入BP网络对未来的协调度值进行预测,所得协调度值对应于EK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协调度的EKC曲线变化趋势,为区域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得到该区域1988~2006年经济环境协调度,并对2007~2020年的协调度值进行了预测,从协调度值与EKC曲线的量化关系得出经济与环境的EKC曲线发展状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市的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基本呈现协调度值较低、发展状态较差的状况;武汉市现正处于EKC曲线的转折顶点,逐渐向协调发展稳定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武汉市政府需加强政策调控,保证稳步转型,达到稳定的协调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于两阶段降维的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2000 - 2008年间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的协调程度,本文建立了包括4个子系统、9个子项目、1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与投影寻踪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两阶段降维分析,将高维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评价值.根据最终投影函数值对2000 -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发展趋势良好,且各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各子系统的发展情况迸一步分析后指出:对于环境、资源、生活子系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子项目分别是污染排放与治理、矿物能源和农村生活水平.为了衡量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系统间协调度的方法,在现有系统协调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经济—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活三组子系统的协调度计算结果显示:各组子系统间的协调度都在经历迅速提高后,逐渐回落波动至平稳,而环境、资源和生活子系统的发展目前仍滞后于经济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系统间的动态协调,是该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构建经济“规模-结构-效率”以及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采用熵值法、GIS、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动态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对协调发展的问题区域进行分类和识别。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水平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验证了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支撑带的合理性。同时,经济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稳固且路径依赖特性明显。(2)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水平及其提升速率仍相对较低,验证了长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环境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未呈现明显的规律而是具有“随机”性特征。(3)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呈稳步上升态势,协调发展指数由0.446 8上升至0.602 3,由濒临失调阶段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整体格局。(4)基于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3类数据间的组合情况,将协调发展问题区域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并进行识别,发现各研究年份均有超过30个问题区域,并且与经济滞后相关的问题区域数量占据绝对比重。  相似文献   

9.
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区域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系统评价的协调度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三个层次及系统层次上分析了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资阳区从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处于低度失调与弱度失调状态,协调等级为4-5,协调度变化处于缓慢上升趋势。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较快增长趋势,协调等级从3上升到7;社会子系统协调度表现U型变化趋势,协调等级为4-3-4;生态子系统协调度表现较大的下滑趋势。协调等级从7级下降到4级。经济子系统在系统的协调度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阳区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环境建设和重视社会建设。以推动区域农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阐述了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含义,建立了定量描述PREE系统发展的协调度公式,并将其应用于盘锦市,描述了该市的发展状况,对该市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Recognition has grown among policy-makers that early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re is a need for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policy, plan, and program (PPP) and their alternatives.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a supporting tool that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s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to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SEA was applied for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a wide range of scenarios for transport-related air quality policie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in identifying the most sustainable scenario with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carbon monoxide (CO) concentrations from transport emissions in Hanoi City, Vietnam. In conducting SEA process, the urban air dispersion model MUAIR was used as a quantitative tool in prediction of CO concentrations. To evaluate the predicted impacts of scenarios, the SEA objectives concerning sustainabil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stainable indicator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likely significant predicted impacts on landscape, biodiversity, and health benefits, mitiga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hese included planning i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campaign. The results of predicted and evaluated impacts of scenarios as well as proposed mitiga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supporting sound decision-making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sustainable impacts of the scenarios, the SEA result clearly indicates that a combination of policy for public transport development and policy for installation of oxidation catalytic converter for motorcycles is the most sustainable scenario for reducing CO concentrations from transport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2.
武汉经济协作区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经济协作区的概念,分析了武汉经济协作区的组成、区位优势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武汉经济协作区的必然趋势。从协作区内城市体系的角度,就协作区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武汉经济协作区发展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经济协作区经济发展主要对策:强化武汉市在经济协作区中的中心城市的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原则,加快协作区资产重组步骤,  相似文献   

13.
"两型城市"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两型城市"内涵研究入手,建立了包括内涵、目标、测度工具、领域和政策体系的"两型城市"研究框架.在内涵研究方面,确定了"两型城市"的实质就是实现与物质消耗脱钩的城市发展,即实现城市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走出一条新型的低物质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在目标设定方面,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适宜目标.在测度工具方面,建立了可以真实反映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关系的"两型城市"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及针对三个关键领域的拓展模型.在领域建设方面,确立城市建设、城市产业、城市消费是实现城市脱钩发展的三个关键领域,建议开展有针对性的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土地空间的脱钩发展、物质循环化与城市生产领域的脱钩发展、消费服务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脱钩发展.在对策保障方面,提出依据治理理论创新"两型城市"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了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市各区县为评价单元,综合分析了南京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对于属于环境提前型的区县,可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重点加强经济建设,适当通过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而提高土地利用程度,提升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平;属于经济提前型的区县则需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旨在度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目标和工作进展。该文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框架下设计度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含有状态指标、压力指标、驱动力指标、响应指标以及分离指标共5类指标集合。其中,分离指标集合作为循环经济的特征指标来表征经济发展与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分离的效果和趋势。考察贵阳循环经济规划案例表明:贵阳如果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洪涝灾害对该系统中的自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理清洪涝灾害与城市系统的交互关系,并评估预测其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能力,有助于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通过分析洪涝灾害与城市系统要素间的反馈关系,构建了城市洪涝韧性仿真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设定了现状延续型、经济优先型、规划发展型、韧性发展型4种发展情景,模拟在4种情景下2009~2025年南京市洪涝韧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构建的城市洪涝韧性仿真模型能够反映洪涝灾害与城市系统要素间的交互关系,用于预测城市洪涝韧性变化;(2)城市系统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对城市洪涝韧性影响显著;(3)根据现有城市发展规划,南京市洪涝韧性将不断提升,且优于现状延续发展情景,但与世界典型韧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建议南京市从城市绿化、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等方面提升其洪涝韧性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及其它城市韧性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洪涝灾害是制约区域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情景分析技术从降水、土地利用、人口、GDP等方面构建复合情景;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巢湖流域洪涝灾害危险性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合肥市区的洪涝灾害易损性最大,和县的易损性最小。巢湖流域东南部洪涝灾害风险最大,西南部的大别山区风险较小,随着重现期的增大,流域的洪涝灾害风险也逐渐增大。模拟灾害发生的情景,并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洪涝灾害风险,更能体现洪涝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为流域防洪战略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