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粉煤灰对铀的吸附特性,考察pH、吸附时间、铀溶液浓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模型,pH值是影响铀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吸附铀的最佳pH=5,铀初始浓度越高,粉煤灰的吸附量越高。实验可为地下水复原特别是采用粉煤灰渗透反应墙修复受放射性污染的地下水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
铀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娟  陈迪云  张静  宋刚  罗定贵 《环境科学》2012,33(8):2889-2894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凹凸棒石对水溶液中铀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溶液pH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凹凸棒石的形貌和结构,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凹凸棒石吸附铀前后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凹凸棒石对铀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pH值对凹凸棒石吸附铀的影响显著,且在pH=5时吸附量最大.吸附量随着时间增大而增大,在2 h内可以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方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由FTIR分析可得,凹凸棒石吸附铀后,在高频区3 700~3 000 cm-1内吸光度减弱,可能是由于铀与凹凸棒石的R—OH发生配位作用形成了R—OUO2+或(R—O)2UO2等络合物;在中频区1 700~800 cm-1内吸光度减弱,可能是铀离子和镁离子产生离子交换作用.铀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机制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和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培养条件下酵母菌吸附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培养条件下对活酵母菌吸附铀的能力作了初步研究。利用偶氮胂Ⅲ作为显色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铀浓度的变化,结合标准曲线计算生长曲线,对酵母生长的抑制及吸附率。结果表明:酵母菌生长曲线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模型;低铀浓度、短培养时间时铀对酵母菌生长起促进作用,当铀浓度达到0.6mg/mL时才明显表现为抑制作用;铀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曲线符合典型的吸附等温线模型,随着铀浓度增大,吸附量总趋势增大;在培养条件下酵母菌对铀的处理以6~10h为佳;在低铀浓度下,铀的吸附可由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模拟。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热法对冷冻干燥得到的雨生红球藻粉(PRCP)进行改性,合成了磁性γ-Fe2O3/PRCP,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能谱分析(EDS)、BET等方法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分别探究了不同pH值、初始铀浓度、温度、时间等对铀酰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6时,材料对铀的吸附效果最好.从吸附动力学看,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材料进行热力学模型拟合发现,在25℃、pH=6时材料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方程,且随着溶液中初始铀酰离子浓度的升高,材料表现出了更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生物对铀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榕树叶、啤酒酵母菌、大肠杆菌在不同pH值、吸附时间t和不同初始浓度的铀下吸附的规律,进行了实验室吸附模拟实验,绘制出吸附等温线,并由吸附等温线Freundlich曲线求出相应参数。初步对榕树叶、啤酒酵母菌、大肠杆菌对铀的吸附能力进行评价:大肠杆菌对铀酰离子吸附强度强于啤酒酵母菌和榕树叶的吸附强度;而榕树叶的吸附强度优于啤酒酵母菌铀酰离子的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6.
沉水植物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是一项清洁和廉价的技术.主要研究了不同初始浓度和pH条件下,轮叶黑藻鲜样在单一、二元和三元金属离子体系中对铅离子的生物吸附特征.在单一金属离子体系中,不同pH值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表明,pH值在2.0~6.0间变化时,轮叶黑藻对铅的吸附能力随pH值升高而增强,当初始铅浓度为250 mg/L和pH...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一种能够高效、同时吸附水中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大肠杆菌,利用融合蛋白表达技术,首先将大肠杆菌前脂蛋白信号肽Lpp、膜蛋白OmpA的N端部分氨基酸和铁硫簇组装蛋白IscA的编码基因序列进行融合,构建pET-Lpp-OmpA-IscA表达载体,将此载体导入大肠杆菌BL21菌株.在IPTG诱导下,IscA蛋白可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然后对IscA膜表面表达菌株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进行评估,包括测定最大吸附容量、绘制吸附浓度依赖曲线和时间依赖曲线,以及对菌株清除工业污水中重金属的性能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与本底对照菌株相比,IscA蛋白在细胞膜表面表达能够使菌株对水中的Cu~(2+)、Ni~(2+)、Cd~(2+)、Pb~(2+)、As~(3+)、Co~(2+)、Hg~(2+)这7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提高2~5倍不等,并且在pH为6~8范围内保持其吸附能力基本不变.此菌株能够在30 min内将各种重金属溶液中超标5倍的金属含量降低至最大允许排放浓度以下,并且对吸附的重金属具有不同程度的回收能力和菌株再生能力.此外,该菌株能够同时吸附工业污水中的多种重金属,有效降低各种重金属含量.因此,利用膜表面表达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成功提高了大肠杆菌对多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为利用微生物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先后采用盐酸羟胺和紫外光辐射,对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进行诱变,并用红外光谱分析了诱变绳状青霉细胞表面官能团的变化,采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铀溶液的pH、温度、初始铀浓度、吸附时间、菌体投加量等因素对其吸附铀的影响.通过对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热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研究了诱变绳状青霉吸附铀的行为.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吸附前后诱变绳状青霉细胞表面的形貌、化学组成和官能团结构的变化,进而探讨了吸附过程可能涉及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诱变绳状青霉在pH=6时吸附铀的效果最好,8h即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量为200mg·g-1,对铀的吸附为细胞表面的缔合—OH、—CHO、不饱和键、—NH2、—PO43-等与铀的配位络合反应.  相似文献   

9.
啤酒酵母吸附去除水中Cr(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吸附剂用量、重金属初始浓度、pH对非活性啤酒酵母菌体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的用量越高,对Cr(Ⅵ)的去除率也越高,但单位菌体吸附量却越低;相反,Cr(Ⅵ)初始浓度越高,对Cr(Ⅵ)的去除率就越低,但单位菌体吸附量却越高;溶液的pH也是影响吸附去除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pH为1时,吸附去除效果最好,非活性啤酒酵母菌体对Cr(Ⅵ)的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来拟合,但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由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得到最大吸附量为9.17mg/g干菌体.  相似文献   

10.
天然含水层介质对铀的吸附是地下水铀天然衰减的决定因素.然而,人们对天然含水层砂岩吸附铀行为的认识相当有限.因此,本文采用静态实验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浸井场外围砂岩对铀的吸附行为,探究了天然砂岩对溶液中铀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研究了铀初始浓度、pH、其他离子种类与浓度对铀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更好地表征砂岩对铀的吸附行为;随着溶液中铀初始浓度的增大,砂岩对水溶液中铀的吸附量增大,吸附率减小;在初始pH=3时,铀的吸附率达到最大,为77%;砂岩对溶液中铀的吸附率会随反应体系中Ca2+、Mg2+、SO42-、HCO3-等离子浓度的升高而下降,4种共存离子对该吸附过程抑制能力的顺序为:SO42- < Mg2+ < Ca2+ < HCO3-.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的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ε-聚赖氨酸生产废菌体对六价铬吸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曹玉娟  张扬  夏军  徐虹  冯小海 《环境科学》2012,33(2):499-504
以ε-聚赖氨酸(ε-PL)发酵生产废菌体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PD-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吸附Cr(Ⅵ)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对预处理方式、pH、初始Cr(Ⅵ)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HCl预处理的菌体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Cr(Ⅵ)的吸附增加率达到22.7%,最佳pH为2.0左右,温度对Cr(Ⅵ)的吸附影响不大.实验过程中分别采取Langmuir和Freundlich 2种吸附等温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2个模型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9 4和0.979 8,这表明吸附过程中既存在单层吸附同时也存在复杂的多层吸附,小白链霉菌对Cr(Ⅵ)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3.92mg.g-1.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酰胺基和羟基等基团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紫萍干体对镉离子的生物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的吸附时间、pH值、紫萍干体量以及Cd2+初始浓度下紫萍干体对Cd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紫萍干体吸附Cd2+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前5min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吸附量的59.6%,30min达到吸附平衡;pH值对紫萍干体吸附Cd2+有显著的影响,最适pH值为7.0;随着干体量的增加,吸附率逐渐提高而吸附量则降低;随着Cd2+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率逐渐降低而吸附量则提高。紫萍干体对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sh吸附等温线方程,最大吸附容量达52.6mg/g。  相似文献   

13.
采用投加烟曲霉菌丝球方法去除水中的富里酸,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不同富里酸初始浓度、温度、以及菌丝球的投加量对烟曲霉菌丝球吸附富里酸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分析了烟曲霉菌丝球与富里酸的吸附官能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烟曲霉菌丝球对富里酸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最佳pH 4时对富里酸的吸附量为9.49 mg/g;吸附时间10 min时,存在吸附量突降现象,45 min时对富里酸的吸附量最大,随后稍降低至不变。随着富里酸初始浓度的增大,烟曲霉菌丝球对富里酸的吸附量也随着增大。但随着烟曲霉菌丝球的投加量的增大,对富里酸的吸附量逐渐减少。吸附过程中,烟曲霉中的氨基与富里酸分子中的羧基发生了一定的化学作用,同时与羟基等基团形成氢键,为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4.
The growth of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ATCC 24725) in pellets was influenced by culture time,medium pH,C/N,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pore number in inoculum,and shaking rate.The removal of Pb^2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this kind of mycelial pellets was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ny factors affected biosorption.These factors included pH,Pb^2 concentration,co-ion,adsorption time, and chemical pretreatments of biomass.Under optimum biosorption conditions(pH4.5,27℃,16h),the highest lead uptake of 108 mg/g,was observed with mycelial pellets of 1.5-1.7 mm in diameter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0.1 mol/L NaOH solution before adsorption.Pretreatment of biomass with NaOH further increased its biosorp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真菌对铅离子生物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采用多种固定化材料包埋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结果表明: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海藻酸钠-明胶包埋的枝孢霉小球对Pb2+具有最佳吸附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固定化最优操作条件,最优条件为:菌量为10g/L,包埋剂量为1.5∶1.5,CaCl2浓度为4%,钙化时间为4h。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如接触反应时间,溶液的pH,温度对生物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吸附的时间为3h左右,最适pH为4.0,在15℃~45℃的温度范围内,吸附量有缓慢增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30~700mg/L)内,生物吸附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生物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青霉菌(penicillium)为吸附剂,对含Pb2+废水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预处理方法、pH值、温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0.1 mol/l NaHCO3预处理的菌体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为89.96%;吸附的最佳pH范围是4~6,pH为5时效果最好,吸附率达96.63%;青霉菌浓度越高吸附量越大;青霉菌吸附Pb2+的速度很快,在5 min时吸附率就达78.96%,且随时间的增加吸附率增大,60 min时吸附率达到最大值88.11%;温度对吸附的影响不大,在常温下即能较好吸附。青霉菌对Pb2+的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17.
芽孢杆菌生物吸附处理含铜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芽孢杆菌干菌体生物吸附去除废水中的铜离子,试验了pH、接触时间、初始铜离子浓度对该芽孢杆菌生物吸附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pH值5.0、初始铜离子浓度200mg/L、吸附时间不超过30min有最大吸附量16.27mg/g;此时去除率为16.27%,且25℃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与Freundlich等温模型;因此用芽孢杆菌生物吸附处理低浓度含铜废水可行、经济。  相似文献   

18.
产朊假丝酵母生物吸附Cu2+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取产朊假丝酵母作为生物吸附材料,在确立Cu2 最佳吸附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内pH值荧光探测剂测定酵母吸附重金属前后的pH值变化,以及运用phengreen细胞内外重金属荧光探测剂进行重金属分布定位,对酵母生物吸附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PH 4.49~5.04,[酵母]:[Cu2 ]为60:1;酵母细胞内pH值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升高,并由酸性变为弱碱性,与此同时酵母死亡率也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生物吸附主要集中在细胞壁的结合位点上,在细胞内部基本没有;生物吸附过程分为2个步骤,首先是一个快速过程,然后是一个慢速过程,但吸附中出现的慢速过程并不一定代表重金属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19.
Biosorption of Cu^2+ and Zn^2+ by raw and autoclaved Rocella phycopsis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behavior of Cu2+ and Zn2+ biosorption onto raw and modified Roccella phycopsi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was studied. Modification process was applied by autoclavation at 121°C for 30 min. The effcts of pH, initial metal concentration and biosorbent dosage were investigated. The maximum Cu2+ biosorption was achieved at pH 5.0 and the maximum biosorption capacities of 31.5 and 37.8 mg/g were recorded for raw and modified biosorbent,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Zn2+ biosorption, maximum biosorption capacities were obtained at pH 4.0 as 29.1 and 35.3 mg/g for raw and modified biosorbent, respectively. Biosorption of Zn2+ and Cu2+ on all form of R. phycopsis increased much quickly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metal concentrations from 10 to 100 mg/L. After modification process, probable changes in the surface polarity of raw and modified R. phycopsi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As expected, R. phycopsis has a polar surface and shows a highest contact angle with water, while after autoclavation water contact angle of R. phycopsi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47.5° to 34.4°.  相似文献   

20.
柚子皮吸附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为研究柚子皮吸附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试验考察了不同条件(如pH,生物材料粒径,染料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等)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 结果显示:染料溶液在弱酸或碱性条件下有利于亚甲基蓝被该生物材料吸附;其粒径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大;在30 ℃的条件下,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在1 h左右达到平衡且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在30 ℃及pH为8时的最大吸附量为169.49 mg/g,符合Langmuir方程;该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最大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表明柚子皮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是以物理吸附为主,可作为染料废水处理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