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4月、7月、10月和2013年1月,对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15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8属157种,其中硅藻门有40属113种,占总种数的71.9%,为优势类群。该海域优势种22种,全年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环岛海域高于岛外海域的趋势,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全年丰度最高点是夏季S3(700.00ind/L),最低点冬季S5(11.50 ind/L);丰度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大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海域各站点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指数(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70~5.12、1.95~4.06、0.67~0.84、3.38~13.00,表明调查期间南韭山附近海域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其中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大、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春、夏季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及其分布、密度及其分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共检出浮游动物34种,主要种类为近岸低盐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30种;优势种9种,以桡足类占优势,主要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大同拟长腹剑水蚤和双刺纺锤水蚤等,优势种季节变化较明显。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季节水平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并与温度和盐度呈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显示大、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春、夏季相似度较高。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群落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于2009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在辽宁徐大堡海域共开展四个航次的现场监测,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特征种的丰度及时空分布(包括优势种、鱼卵和仔稚鱼等)以及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及物种多样性,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属于广温广盐类群和近岸暖温类群,优势种及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演替较明显。浮游动物优势种的丰度,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水温的季节变化及沿岸水的输入是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丰度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年秋季(12月)、2012年春季(5月)、夏季(8月)监测资料,研究了福建福宁湾尖刀蛏保护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45种及浮游幼虫(体)22类,夏季最多,春季最少,以近岸广温广盐类群和亚热带近海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18种,其中桡足类和蔓足类浮游幼虫是主要的优势类群,优势种及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演替较明显。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总平均丰度为7 397.6 ind/m3,平均生物量为143.3 mg/m3,均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上物种多样性不高。盐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15-2016年在青岛近海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以及季节变化。研究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成体44种,浮游幼虫17类,浮游动物主要以近岸暖温及广温、广盐种类为主,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全年都是研究海域的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6月最高[(8662.0±8890.0) ind./m3],12月最低[(426.9±148.5) ind./m3],年平均丰度为(3059.2±3012.4) ind./m3。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12月最高,6月最低。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可划分为胶州湾群落、南黄海沿岸群落和南黄海中部群落。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季节变化明显,可分为冬季组(12月和1月)、春-夏初组(4月和6月)和秋季组(9月)。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深度以及Chl a中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底层盐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3月和7月对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春夏季两次调查共获底栖生物75种,环节动物种类数最多;平均生物量为42.13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8.50 ind/m2.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春夏季均划分出三个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认为个别生物群落可能处于中度扰动状态.不同季节相比较,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差别明显,春季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夏季.春夏季生物群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春季生物多样性好于夏季.  相似文献   

7.
2013年春季(4月)、秋季(9月)对瘦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数量分布及优势种组成特点进行分析。春、秋季共采集到3门15种。两季出现的优势种为脆弱象鼻溞、剑水蚤。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均值为12.25ind/l,秋季浮游动物丰度为47.75ind/L。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Marglef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瘦西湖水质为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对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生物丰度、优势种、多样性调查分析。共发现浮游动物3门21科23属34种,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cochlearis)、矩形鬼甲轮虫(K.quadrata)、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广布中剑水蚤(M.leuckarti)。水源区生物丰度均值为37.88 ind/L。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41,1.89,0.78,综合评价水源区总体水质为寡污-中污水平。  相似文献   

9.
徐翠莲  王有军  胡思敏  李涛  黄晖  刘胜 《海洋环境科学》2019,38(6):833-839, 855
浮游纤毛虫是近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原生动物,对初级生产者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其摄食行为对物质在食物网中的传递至关重要。近岸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多以硅藻为优势类群,为更好地认识纤毛虫对初级生产者尤其是硅藻的摄食调控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4月在三亚湾近岸采集了两种优势砂壳纤毛虫(妥肯丁拟铃虫Tintinnopsis tocantinensis和斯氏拟铃虫T.schotti),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两种纤毛虫中共检测到8属13种硅藻来源的食物,分别隶属于骨条藻(Skeletonema)、细柱藻(Leptocylindrus)、根管藻(Rhizosolenia)、海链藻(Thalassiosira)、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波纹藻(Cymatosira)、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和角毛藻(Chaetoceros)。两种纤毛虫均摄食骨条藻、细柱藻、根管藻和海链藻,其中对中肋骨条藻(S.costatum)的摄食比例最高(达>60%,序列数百分比)。粒径较大的斯氏拟铃虫摄食多样性(11种)略高于粒径较小的妥肯丁拟铃虫(7种),而且环境中最优势的拟菱形藻(49.12%,浮游植物丰度百分比)仅在斯氏拟铃虫中检测到(15.55%,序列数百分比),说明两种纤毛虫具有一定的摄食选择性且存在种间差异。本研究表明以纤毛虫为代表的原生动物对硅藻的广泛摄食是初级生产者在食物链传递的重要环节,这对理解近岸生态系统的物质传递和砂壳纤毛虫重要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8月(夏)、10月(秋)和2014年5月(春)在辽河口海域开展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研究了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河口盐度变化、富营养化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的季节更替明显,从夏季到秋季更替率为40.91%;从秋季到春季更替率为35.29%;夏季第一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春、秋季为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明显高于春、秋季,由夏季阶段性浮游动物类群数增加所致,而桡足类的种类数季节间差异很小。春季浮游动物数量显著高于夏、秋季,其数量高达(6.4±1.3)×104 ind./m3,秋季数量最低为(5.5±0.6)×103 ind./m3。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春、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显著负相关。河口指示性种类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的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机氮、磷酸盐浓度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能够为我国河口海域的生态监测和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5月(春季)、2015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横琴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40种,硅藻101种,占种类组成的72.14%;甲藻33种,占23.58%;绿藻3种,占2.14%;蓝藻3种,占2.14%。种类数秋季64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2种,夏季36种。年均丰度范围为(2.7~20100.40)×104 ind/m3,均值为1613.43×104 ind/m3;该海域春夏季优势种较少,秋冬季优势种较多,春季仅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夏季为中肋骨条藻和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秋季为中肋骨条藻、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冬季为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等7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冬季为2.52、0.63、1.67、0.80,秋季为2.46、0.63、1.64、0.80,夏季为1.78、0.52、0.98、0.53,春季为0.27、0.11、0.10、0.32。其中春季4项指数均很低,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异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相关分析得出:春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夏季浮游植物丰度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O4-P呈负相关(P<0.05);秋季浮游植物丰度与DIN呈正相关(P<0.05);冬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DIN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温和PO4-P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在2011~2012年对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与养殖池塘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调查。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1种,分属于2门16科21属,养殖池塘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3种,分属于3门16科20属,硅藻是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在夏、秋、冬3个季节均作为优势种出现,近岸海域的优势度均高于养殖池塘,夏、秋两季近岸海域的优势度达到90%以上。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高于养殖池塘,秋季相差近683倍。通过对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近岸海域比养殖池塘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高,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相对比其他季节稍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9年7月(夏季)和2010年9月(秋初)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以及优势种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夏季和秋季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65种,包含14类浮游幼虫(体))和平均丰度(295.5 ind/m3)均高于秋初(54种,包含15类浮游幼虫,229.6 ind/m3),夏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也高于秋初。季节间优势种差异明显,夏季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等,秋初优势种为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强壮箭虫等。暖水种(背针胸刺水蚤)和小型水母(锡兰和平水母和球型侧腕水母)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成为优势种在此前从未报道过,这值得引起重视,并进行持续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2016-2019年夏季对长江口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现状及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6-2019年夏季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由2016年的38种下降为2019年的15种;丰度由189.88 ind/m2下降为81.25 ind/m2;生物量由11.60 g/m2下降为5.33 g/m2;多样性指数由1.72下降为0.72。中蚓虫(Mediomastus sp.)、索沙蚕(Lumbrinereis sp.)等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毛类为主要的优势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富营养化加重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下降,是2016-2019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底层低氧以及沉积物底质的变化也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态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6年对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三期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34种,分属7门85属,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中肋骨条藻的优势地位明显。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但不是很显著。表层浮游植物丰度全年平均为1.66×105/L。三季相比较,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相对偏高一些。通过对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总体上,可以认为舟山渔场及其近岸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尚好,群落结构尚稳定。但仍有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笔者于2020年7月、11月和2021年4月、12月对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调查,分析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结果显示,4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环节动物14种、节肢动物10种、软体动物9种、其他类11种。优势种类以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p.)、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为主。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4 ind./m2和133.47 g/m2,总栖息密度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生物量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8~0.99, 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35~0.64,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0.98。聚类分析表明,调查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5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显示,夏季时群落因受扰动表现为不稳定状态,而春、秋、冬季则较为稳定。典范对应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大型...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春季(5月)、夏季(8月)在滦河口至大蒲河口浅海海域19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与理化环境的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15科44种,其中硅藻类种类最多,占85%,夏季种类多于春季,Jacard相似性指数为0.14,季节更替明显;优势种3种,春季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夏季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优势种单一且优势度较大,稳定性较差;细胞数量变化范围为(1.14~827.73)×104/m3,夏季平均细胞数量为春季的7倍,空间分布呈近岸海域向外海域递减的趋势,且夏季变化幅度大于春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Margalef)及均匀度指数(Pielou)所反映的生境状况均为夏季优于春季,滦河口优于大蒲河口;春季浮游植物与单一环境因子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夏季水温是浮游植物种数与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盐度主要影响浮游植物的种数,与细胞数量相关性不大,而DIP是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与种数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5月、8月、11月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浮游植物的调查,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42种,以硅藻门所占比例较大;细胞密度为5.3×107~2.41×109ind/m3;生物多样性H为0.56~1.4,植物物种丰度指数D为0.06~0.36,均匀度指数J值均在0.5以上。结果表明: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区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淡水特征,种类组成及数量差异较大。黄河三角洲主要河流入水口处浮游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差别不大,均较低。渤海水域主要河流入水口处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以下,且春季好于夏秋两季,表现出一定的季节趋势。  相似文献   

19.
广东沿岸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9月茂名、珠海及陆丰海域调查数据,对3个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组成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个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112种,其中硅藻87种,占种类数的77.68%;甲藻17种,占15.18%;绿藻5种,占4.46%;蓝藻3种,占2.68%。其中茂名海域出现了52种,珠海海域67种,陆丰海域63种。3个海域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茂名与珠海海域最高0.38。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茂名海域最高(356.21×104/L),其次为荷包岛海域(25.13×104/L),陆丰海域最低(1.66×104/L)。3个海域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共出现了10种,仅柔弱拟菱形藻(Pe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共同种类;优势种优势度指数茂名海域极高,高达0.99,其次为陆丰海域0.5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珠海(2.98、0.60、1.13)、陆丰(1.57、0.35、1.03)高于茂名(0.11、0.03、0.73)。3个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珠海海域水质状况最好,群落结构最稳定,茂名海域则最差。  相似文献   

20.
2012年8月2日台风达维登陆青岛,青岛市降大到暴雨(平均降水量69.9 mm)。为研究此次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降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胶州湾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强降雨前后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均为51种,但受强降雨带来的剧烈物理冲击和海洋环境快速改变的影响,强降雨后胶州湾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由1003.4 ind/m3下降为659.4 ind/m3。受海域地形等因素影响,不同海域所受影响程度不同,海湾东部浮游动物丰度下降趋势较西部明显,中部较湾口下降明显。同时,强降雨后浮游动物优势种更替明显,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增长。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异常极端天气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