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本区11个地层系45个地层组(群)进行了氟丰度和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全区地层平均含氟0.063%,略高于克拉克值;浙西北为0.052%,相当于克拉克值;浙东南陈蔡隆起区为0.067%,是一高氟背景区。浙东南(陈蔡群)基底变质岩含氟0.094%,浙西北为0.048%,两者相差近一倍。浙东南中生界盖层含氟0.059%,浙西北为0.052%,前者也比后者高。基底变质岩和盖层火山岩有较高的含氟量,这不仅与区内萤石矿产的分布密度相一致,而且也与这一地区的金银贵金属、铅锌有色金属甚至黄铁矿等矿床的形成有关。陈蔡群变质岩的氟丰度偏高,含金、银等元素也偏高,为含金银等元素高氟背景基底,特别是其中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含氟(0.122%)和含金银等多种元素都很高,而且无例外地为这些矿床的直接围岩。经确定,该岩石为矿源层。我们认为,这些金属和非金属的脉状矿床都是被加热的地下水的活动产物,属于地热水后生再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2.
一、含氟污水灌田试验的依据 氟是自然界的广布元素,它在地壳中的重量克拉克值虽然只有0.027%,却广泛地分布于各自然要素中,特别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水和土壤,一般都含有氟,植物体中一般含有一定数量的氟而不影响其生长发育,是已经证实了,这表明植物对环境中的氟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吸收能力,为我们  相似文献   

3.
<正> 对发育在含碳(“黑色页岩”)地层中的金矿床来说,金的来源问题,尽管已有过大量调查研究,但依然是有争议的。作者长期研究发育在不同区域含碳地层中的金矿床,总结了金在不同沉积物中的15000多个克拉克值,包括与这些沉积物相应而派生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交代岩在内,除个人的分析(5000多个)外,还利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金在沉积物石化作用和变质作用条件下的性状在无硫化物的含碳岩石中金的克拉克值低(1—5,少数为6—8毫克/吨)。同时,在岩石内的沉积成岩硫化物中金的含量经常是较高的(0.03—0.5克/吨)。在有同生硫化物的岩  相似文献   

4.
鄂西地区土壤中氟的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氟属于卤族元素,在矿物中主要以氟离子(F~-)存在,是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岩石经风化以后特别是在一些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常将岩石中的氟溶解并转移到土壤中。因此,氟在环境中分布较广且不均匀。在最近几年进行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工作中,发现湖北省土壤中氟的背景值高于世界土壤平均水平,也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鄂西地区,又远远高于湖北省土壤背景值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 与其他金属比较,Au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质,即使其克拉克值较低,但到处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因此,В.И.维尔纳茨基把金称之为“无处不有的”金属。在许多岩浆岩、变质岩及交代岩中,Au含量都超过克拉克值1—2个数量级,而在工业矿床中则超过3—4个数量级,或者更高。Au是矿石中特征的伴生金属。这些矿石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氟病与碘缺乏病区环境中氟和碘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清贵州地氟病与碘缺乏病病源,对这两种地方病区地质环境及食物中氟与碘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氟燃煤、磷块岩及富氟岩石是产生地氟病的氟源,其致病途径主要是高氟燃煤对室内空气与食物造成氟污染,其次是富氟岩、矿经风化形成富氟土壤,使其上种植的食物含氟高,从而产生氟中毒.碘缺乏病的病源是病区岩石中贫碘,导致土壤、水体及食物中碘低而致病.并探讨了这两种地方病在贵州呈互补性分布,是由氟与碘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贵州省岩石地层分布的地域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燃煤电厂氟的迁移转化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煤中的氟在电厂生产过程中以气氟、水氟和渣氟的形式扩散到周围环境中。本文以燃用高氟煤的淮北电厂为例,分析了氟的迁移转化规律,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电厂氟污染的对策。结果表明:电厂的氟主要来自高氟煤,约占电厂排放总氟的97%;湿法除尘系统的渣氟、水氟和气氟排放量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52.5%、34.4%、和12.2%,干法除尘系统则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43.5%、9.5%和42.0%。  相似文献   

8.
<正> 1978年2月—3月,在 CYAMEX 探险期间,对锌、铜和铁硫化物的沉积地区进行了勘探和采样。到目前为止,在东太平洋窿起(EPR)实施唯一潜水计划的这次探险,是法国-美国-墨西哥致力于东太平窿起山脊详细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三年研究的RITA(Rivera-Tamayo)计划的一部  相似文献   

9.
粤东某地地氟病高发的原因是饮用高氟水,但水中氟的来源不明。在对研究区开展地质环境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研究区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大宗粮食作物(水稻)中氟的含量,综合分析了氟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途径。结果表明:粤东某地氟病区的氟主要来源于高氟地质体——岩石和高氟深层地下水,农作物通过对土壤、水中氟的吸收、富集,最后通过饮食实现了高氟地质体中的氟向人体的迁移转化。该研究结果可为地氟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水溶氟与总氟和土壤PH值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实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中水溶氟与总氟和土壤PH值三者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在背景地区,土壤水溶氟与总氟、土壤PH值间无相关性;与土壤PH值间无相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