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概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火灾风险评价是减小和控制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手段。目前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 ,但是很少有将概率方法与模糊评价方法相结合进行火灾风险评价的。笔者基于对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因素的综合分析 ,建立了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概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并以具体的工程实例 ,论述了该数学模型在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在于为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为采取合理的火灾防治技术措施在理论上、方法上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导致建筑火灾事故损失的因素,对建筑火灾事故的对策进行了讨论,提出以管理为纲、技术为手段,来构架建筑防火安全体系。该体系强调了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强调了对象安全态势的时序关联性和动态特征,实施以预先危险分析为依据的动态防火安全管理,即从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建筑防火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康涛 《火灾科学》2013,22(3):175-180
针对执行现行消防技术标准与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矛盾,以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为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楼间距对相邻建筑所受火灾辐射热流的影响规律,对街区内的典型建筑防火间距进行重新评估,使其既满足历史街区风貌保护要求,又能达到预防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开展的消防科学的研究工作.目前在我国,缺少关于古建筑防火安全方面的规范,通常使用的处方式规范一般不适用于古建筑.性能化方法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和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并且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使古建筑达到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方法.以布达拉宫东大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性能化防火分析方法在古建筑防火保护中的应用.以对古建筑进行早期探测报警为目标进行了消防设施设置.应用FDS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并应用于消防设施设置.通过对探测器响应时间分析,探测器的设置合理,能够在第一时间报警,并且实现了消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古建筑火灾事故致因因素,提高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基于事故致因理论,采用德尔菲法从人员、古建筑消防系统、古建筑防火能力、安全管理与环境五个方面确定18个古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并建立古建筑火灾事故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实验室决策分析法(DEMATEL)构建矩阵对古建筑火灾致因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原因度定量结果对古建筑火灾致因因素的属性进行分类,确定其属于火灾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另一方面,通过中心度指标评价古建筑火灾各个致因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而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将致因因素进行层级划分,构建5层3阶的多级递阶模型,分析致因因素间的耦合和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古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是近邻原因、过渡原因及本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针对这三方面确定古建筑火灾事故重点管控方向。同时,在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中,应重点关注中心度较大的致因因素。  相似文献   

6.
建筑物火险综合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论述了火险综合评价的要点及建筑物火险综合评价应考虑的回素,提出了建筑物火险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大型商贸市场消防安全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军  于明  陈继友  魏国 《火灾科学》2001,10(4):232-236
借鉴国内外消防安全设计成功经验,跟踪国际火灾科学研究,探求一种适用于大型商贸市场的消防安全设计。以具体实例为对象,详细分析了该类建筑的建筑特点及火灾的危险性,采用了非常规性的消防安全设计理念,以满足大型商贸市场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及消防安全的需要,其阐述和讨论结果可为进一步进行消防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一种具有置信度和方差的权系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评估中的权系数引入置信度和方差两个概念 ,为权系数提供更多的信息 ,便于决策者采用 ;针对作者在香港所作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因子评估系数 ,得到 16个风险因子的带置信度和方差的权系数 ,为火灾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例,依据钢结构工业建筑群的耐火等级、火灾危险性对其进行防火保护、消防给水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对主厂房内火灾重点部位增加电视监控系统重点监控,并注重日常的火灾安全管理,保证了钢结构工业建筑群的火灾安全.  相似文献   

10.
11.
火灾中闭式喷头响应时间的概率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喷淋系统中闭式喷头响应时间受火灾增长因子、径向安装距离和喷头响应时间指数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喷头响应时间的模拟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包含火灾增长因子、径向距离和喷头响应时间指数等参数的喷头响应时间模型。考虑火灾增长因子和径向距离的随机性,获得了喷头响应时间的概率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径向距离和火灾增长因子对喷头响应时间的分布特性影响显著。随着火灾增长因子的增大和径向距离的缩小,喷头在较短时间内响应的概率增大。随着径向距离的缩小,喷头响应时间指数对喷头响应时间分布的影响变小。研究可为优化喷头布置和评估喷头响应的有效性提供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2.
定点灭火智能消防水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国家“九五”关于大空间建筑火灾消防新技术科技攻关成果的基础上 ,对数控自动定点扑救消防水炮进行了研究 ,研制出智能传感及其接口控制模块 ,并与“大空间火灾安全监测与自动定位技术”相结合 ,形成火灾探测与定点扑救相结合的主动式火灾探测灭火技术。该技术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对大空间建筑的火灾扑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拟采用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物的使用需求,通过建立实体试验模型研究在自动喷水冷却系统保护下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物有效性,并进而提出可行的自动喷水冷却系统保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响应型洒水喷头在高温烟气作用下可及时启动并对玻璃进行冷却保护,使钢化玻璃完整性未受到破坏,且玻璃背火面温度和热辐射强...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扼要分析了建筑物火灾危害及致灾因素和火灾中人的行为;探讨了在高层建筑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应侧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多层建筑火灾烟气运动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火灾烟气是导致多层建筑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结合多层建筑的实际情况 ,利用缩尺度模型实验楼模拟多层建筑火灾的典型情况 ,对其火灾烟气自火源产生后的运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烟气沿程由于热交换温度不断降低 ,会迅速达到顶部楼层并立即沉降 ,而且不同工况条件下所包含的有毒成分浓度随着火源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够较好地符合实际火灾的一些典型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6.
吴松林  杜扬 《火灾科学》2013,22(2):59-64
简要归纳了突变模型的特征和突变理论的应用方式,重点综述了突变理论在火灾科学中的应用情况,概括了突变理论在火灾科学中三个应用特点。针对具体油气爆炸实验数据,利用随机突变理论,对油气爆炸的突变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说明了建立统计突变模型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突变理论应用于火灾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地震次生火灾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本文在对以往历史数据的统计基础上,模拟出城市每10万平方米建筑地震次生火灾发生件数与地震地面加速度峰值的关系,并由此计算了地震后火灾发生的件数.  相似文献   

18.
王渭云 《火灾科学》1992,1(1):31-36
本文介绍了四川消防科研所自1972年以来开展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耐火性能研究工作中关于硅酸盐水泥制品在火灾温度条件下膨胀、爆炸与开裂方面的实验研究情况。通过对有关各类以硅酸盐为重要成分的建筑构件和制品的反复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初步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膨胀、爆炸以及开裂的物理、化学变化特征。着重指出了应用于建筑中的硅酸盐水泥制品-诸如混凝土构建或装修板材之类,它们的这些特性对建筑物的防火、灭火都有很大的威胁,应该对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和预防对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避免因制品的破坏而导致火灾蔓延和减少消防人员在扑救火灾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伤亡。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research, we constructed a three-dimensional fire risk analysis technique (3D-FRAT) for common building fires. To demonstrate its effect, the 3D-FRAT employed a self-developed 3D risk-calculating modu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re Dynamics Simulator (FDS) software to simulate the Welcome Restaurant accident that happened on February 15, 1995 in Taichung City, Taiwan. This study only focuses on thermal radiation and provide a preliminary method to quantify a fire risk. Different firefighting equipment that comply with the related building and fire-preventive regulations have been used in the simulations to test their mitigat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accident. The results were shown by animation, 3D pictures, and sliced pictures to facilitate the researcher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hazards caused by thermal radiation or smoke in a specific fire accident. The minimal personnel escaping times for different hazardous factors were estimated; various firefighting designs that can reduce loss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were also perused.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individual risk values in Welcome Restaurant were between 3.108 × 10−9 to 2.719 × 10−5 (deaths/year). It is foreseeable that the 3D-FRAT can become a useful tool for related organizations to choose better fire-resistant buildings or fire-fighting equip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Electrical apparatuses are prone to arc, which generally causes a fire, even an explosion hazard, when a flammable gas mixture is present, especially during industrial processes. Terrible fire scenes are challenging for fire investigations. In this work, by performing a simultaneous thermal analysis test we simulated a fire environment and found that as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the oxidation/exothermic peak temperature of ‘cause’ bead became higher, but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was unaffec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ead pattern underwent oxidation at approximately 831 °C, melting initiated at approximately 1060 °C, and the pattern then disappeared. The melted pattern grain chang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ritical temperature stages: Approximately 600 °C, the onset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melted pattern grains began to be equiaxed; approximately 831 °C, at which the grains were interspersed with oxygen-containing material; and 831–1060 °C, when the grains disappeared, which is a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electrical fires. However, the boundaries remained throughout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process. Moreover, the bead pattern demonstrated three metallographic regions: Deep layer (Region I), the intermediate layer (Region Ⅱ), and surface layer (Region Ⅲ). Region I was the most thermally sensitive, in which equiaxed crystals first appeared. Region Ⅲ was the thermal reaction lag zone, in which the typical branching crystals finally disappeared, and Region Ⅱ was intermediate between Regions I and Ⅲ. The results may help fire investigators determine the fire scene temperature stage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fire evidence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