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甬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变化.选取2000、2009、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对17年间甬江流域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定量分析和动态监测评价.结果 表明:(1)2000~2017年间甬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00、2009和2017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724、0.651和0.687, 17年来下降了5.11%.(2)2000~2009年甬江流域生态逐步恶化,而2009 ~ 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明显变差的面积为1 392.49 km2,约占29.63%,明显好转的面积仅为699.1 km2,仅占14.88%,呈现老城区变好,城市外围地带变差,林地、农田等保持稳定的特点.(3)在4个指标中,绿度指标的影响力较大,受建筑因素作用的热度指标影响力最具潜力,说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与不透水面的增加以及绿地景观的消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格网的太湖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获得全部单元模拟值,然后进行格网叠加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单元综合评价值,将太湖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区,生成太湖生态环境空间综合评价图。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太湖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太湖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中等以下地区占全部湖区的一半以上,整体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4个子系统和7个二级指标及2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客观确定指标权重的综合信息熵模型法,并以层次分析法和综合信息熵模型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对上海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上海滨岸带宝山、浦东、南汇、奉贤、金山和崇明岸段1999~2003年5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级规律的研究表明:宝山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1999~2000年为较差,2001~2003年为中等;浦东、奉贤、南汇和金山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崇明生态环境质量1999、2000年为良,而2001~2003年为中。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0~2015年浙江省6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对不同时期的浙江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大量减少而建设用地剧增;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为耕地、林地、水域向建设用地转移;其中以2000~20005年和201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2)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中生态风险区是区域的主导类型,较高、高生态风险区向外扩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杭州湾附近,沿海区域,杭州西南部、衢州和金华三市接壤区域。低等级生态风险区分布在相邻高等级生态风险区的周围,大致成圈层状向外扩散;(3)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转换差异较大。生态风险转移主要是由低向高等级转换,且其生态风险等级年均转换速率呈上升趋势,生态风险转换主要发生在城市、沿海区域如杭州湾附近、温州、台州沿海等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4)浙江省各地级市生态风险值时空分异较大。各市生态风险值主要呈上升趋势,宁波市生态风险变化最大,衢州市变化最小。空间分布上,杭州市生态风险值最高,远大于其他地级市,舟山市生态风险值最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明显,同时相应的综合评价研究也逐步深入.然而,目前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方法的研究也稍显单薄.采用频率统计法、理论与实际分析法、特尔菲专家咨询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预选指标进行层层筛选,构建了由自然资源、区域环境水平和区域社会经济水平3个层面、12个分项、29个单项评价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通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检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指标体系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6.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标。由于财力较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缺乏改善民生的资金,又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成本较大需要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须通过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提高所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民生水平。为了验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是否具有向财力较弱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倾斜的特性,本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公式进行了推导,并以陕西省为例对资金的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公式中的"标准财政收支缺口"项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属性,剩余各项含有生态环境保护属性,公式包含向财力较弱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倾斜的政策目标;②与其政策目标相违背,实践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并没有向财力较弱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反而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究其原因,以"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为核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公式是导致违背"两个倾斜"的症结所在。要扭转实际分配中的"两个倾斜"偏差,促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改变公式计算要件"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因此快速监测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显得尤为重要。选取1995年、2005年、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别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生态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生成遥感生态指数(RSEI),客观、迅速、定量地对皖江城市带近20 a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先降后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RSEI从1995年的0.710下降至2005年的0.683再升至2015年的0.728,总共上升了2.54%;1995~2015年生态环境恶化区域面积比例由20.03%到14.56%,减少了26.86%;生态环境改善区域面积比例由21.87%到29.39%,增加了34.39%。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扩张型城市和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注重环境整治、绿化效果显著地区。总的来说,城市生态质量与植被覆盖情况(NDVI)和不透水建筑面积(NDBSI)关系最为密切,城市扩张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增加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RSEI指数;城市生态;变化检测;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8.
现有文献认为生态转移支付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提升地方生态环境质量双目标,而目标的多样性会影响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效果及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环保支出和农林水支出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对生态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目标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2010—2018年甘肃、贵州、湖北及河南四省的199个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生态转移支付促进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中国地方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对辖区环境保护效果中,环境保护支出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农林水支出不仅调节了生态转移支付的地方环境保护支出效果,而且调节了环境保护支出对地方环境质量的影响。因此,由于地方政府具有环境治理信息优势,省以下制度目标更能体现辖区生态需求,省对县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会有效促进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环保激励效应较为明显。同时,县级地方政府应该逐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逐步转向经济与环境"双目标协同发展"模式。为了协同生态转移支付的双目标,"自下而上参与式决策"可以作为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通过地方政府多元化实践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生态环境脆弱典型区——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为评价因子,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整体较差,良好等级的区域仅占4.25%,较差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60%;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比较明显,中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最为脆弱。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缘三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措施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江流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随着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的推进,尤其是本地区“香格里拉”旅游热潮的兴起,三江流域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地区。通过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界定和划分,科学制定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并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和退化过程的预警报,从而在宏观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管理;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模式的研究,特别是功能区的建设示范,把目前的生态恢复工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企业如何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环境力),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不同的企业面对环境问题的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与企业本身的环境力有重要的关系,本文试图分析企业环境力的含义与内容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企业面对环境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入人口持续、大规模增长对城市资源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城市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的义乌市为例,利用遥感技术提取了该市2007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在GIS空间统计分析功能支持下,综合分析了义乌市社会经济发展、流入人口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净流入人口持续增长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2007年,义乌市总人口增加了近68万人,其中流入人口增加了63万人;建设用地从51.33km2增加到140.36km2;耕地面积减少了126.55km2.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保障性住房供给与需求矛盾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的租赁或购买的需求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城市中心城区受保障对象的需求特征数据,从保障对象住房需求的视角,分析影响保障性住房租赁或购买选择的相关因素。文中构建了Logit模型,并检验各因素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的影响关系及强度。结果显示:(1)住区环境、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住房特征等四大类因素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产生显著的影响;(2)住区环境中,教育资源、交通配套设施等是影响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的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的改善,将会使保障对象更倾向于购买保障房而不是租赁;(3)个体特征中,性别与年龄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影响最大,相比男性、年轻人,女性、年长者更倾向于购买保障性住房而不是租赁;(4)家庭特征方面,人口数量多、经济收入高等特征的家庭更愿意选择购买保障房,但家庭人口数量的影响大于家庭经济收入;(5)住房特征中,居住稳定性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影响最大,其次是保障性住房准入政策合理性、住房面积及户型,这些因素的改善,都将提高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做出购买的决策。因此,提供多形式、多条件的保障性住房,才能满足不同保障对象的租赁或购买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标准和住房保障运行机制,才能使迫切需要租购保障房的家庭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ims at study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expansion and its role. Based on the economic model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applying panel data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paper concludes.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have played the most powerful role in urban expansion. An increase in population helps the core to extend.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an provide a countervailing force. An increase in transportation costs will limit urban expansion. An increase in the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nd in housing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 urban expansion.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also have encouraged the extensive shift of cultivated land into build-up area. 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that if high rate increasing GDP is needed, the urban cor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15.
哥本哈根会议上碳关税引发热议,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讨论的焦点.本文从碳关税的内涵出发,梳理了有关碳关税问题的已有研究,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局部均衡模型,对征收碳关税情况下进口国、出口国的福利以及全球福利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进口国征收碳关税能提高本国福利水平,减低出口国的福利水平,但福利变化程度取决于进口国国内碳税、出口国是否征税国内碳税、进出口国国内碳密集度水平等情况.进一步.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公共品,用全球福利最大化代替进口国福利最大的约束条件,探讨了最优碳关税的确定方法,认为最优碳关税取决于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值,由出口国国内碳税与外部性的差异与进口国国内碳税与外部性差异的比值来决定.温室气体减排是国际贸易面临的新问题,碳关税仅仅拉开了以气候变化之名进行国际贸易保护的序幕,如何有效地将国际气候变化规则纳入国际贸易利益的维护中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中国万美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节能潜力很大。其中工业部门是我国的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其节能潜力也居第一位。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是3000美元,按届时人口15亿计算,全国GDP为49500亿美元,所需要的能源总量是33亿t标准煤,万美元GDP的能耗是6.67吨标煤;人均能耗是2.13吨标煤。只要政策选择适当。我国完全可以以当初发达国家一半的能源供应实现其相应的人均经济发展目标。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加快制定与《节约能源法》配套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外市场正掀起公司整合、兼并的浪潮,针对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的战略动机和兼并对公司的潜在影响。运用竞争态势分析(SWOT)方法.从六个方面分析了联合利华公司两个成功案例。结合管理模式和国家文化的差异。关注社会文化与“战略性文化适应”。对联合利华最近5年来的成长战略和Best Foods公司战略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联合利华的战略发展和将来的战略发展方向。指出联合利华品牌减少战略体现出核心竞争,加强个人护理产品的生产.保持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以期达到相当的经济规模.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投资管理领域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由过于追求项目的净收益到更加关注公共物品或服务所能产生的正的外部性的大小.所以,对公共项目特别是大型公共项目评价的方法、指标、标准开始转向加强从宏观视角的考察.公共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两个方面.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乃至未来若干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道路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还是公共卫生、文教体育等社会基础设施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即处于长期的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其投资的供给效应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提离推动作用是更为主要和显著.公共项目的供给效应是项目完成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次转移积累获得的经济效益,量化计算的理论基础是投入占用产出技术.该技术反映了国民经济这个开放的巨系统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复杂联系,能够正确反映项目对长期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一般用感应度系数表示,数值越大表明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推动能力越强.文章最后给出感应度系数计算模型和投资对GDP影响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9.
The adsorption of 63N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NKF-6 zeolite was investigated by a batch technique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The adsorption was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contact time, pH, ionic strength, foreign ions, humic substances (FA/HA) and temperature. The kinetic adsorption was well described by the pseudo-second-order rate equation. The adsorption of 63Ni on NKF-6 zeolite was strongly dependent on pH and ionic strength, and the adsorption of 63Ni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KF-6 zeolite content. At low pH values, the presence of FA enhanced the adsorption of 63Ni on NKF-6 zeolite, but the presence of HA had no drastic effect. At high pH values, the presence of FA or HA decreased the adsorption of 63Ni on NKF-6 zeolite.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were well represented by the Langmuir model.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i.e., ΔH0, ΔS0and ΔG0) for the adsorption of 63Ni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t isotherms at 293.15, 313.15 and 333.15 °K, respectively,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dsorption reaction was favored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63Ni on NKF-6 zeolite is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相似文献   

20.
建设项目的社会成本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大型建设项目的增多和人们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逐渐增强,关注建设项目对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已势在必行。基于这一认识,首先在分析建设项目对交通、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建设项目社会成本体系,进而详细分析该体系中每个单项成本的内涵。然后。改变现有建设项目成本估算中只考虑建造成本的现状。将社会成本纳入到建设项目总成本之中,使建设项目总成本的内容更加科学、完善。最后,研究建设项目社会成本以及总成本的估算方法,并给出每种估算方法的适用范圈。为建设项目的社会成本评估提供一个相对完整、具体的框架,也为建设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