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控制人口增长单县地处鲁西南边缘,改革开放2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单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做好人口大文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人口问题解决不好,就无从谈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必然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制约经济、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较低的发展水平又成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障碍,形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  相似文献   

2.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淡水湖,对安徽省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对巢湖水资源开发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巢湖水资源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与西方国家的环境正义问题有着明显的背景化差异,对比分析中美环境正义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能更加理性地解析和诠释中国环境正义的话语表达,探寻环境正义本土化的建构空间及实践路径。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问题表现、目标指向以及实现策略三个方面对中美环境正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美国环境正义问题主要表现为族际环境不正义,侧重于国家内部空间的环境问题研究,从有毒有害废弃物填埋场的地理分布扩展到气候变化、居住环境、能源开采等方面,聚焦于以种族与阶层为核心因素的环境风险与环境福利的不平等分配问题,以基层民众为主要参与者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借助环境正义运动等实践形式,尝试通过"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推动环境正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维护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的生存权与健康权。我国环境正义问题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区域间、国际间环境权益与治理责任的不合理分担和分配,面临着国家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双重环境不平等问题。围绕人民群众的切身环境利益,我国以人民为中心从环境民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行为,转变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以生态治理落实环境正义,以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不公问题。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以期凸显环境正义在不同空间下的差异化表达,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环境正义研究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科技司是国家科委根据“三定”方案新设立的一个司。社会发展科技司的任务是,动员、组织科技人员和社会力量,利用和发展有关科学技术,研究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社会发展科技司围绕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着的人口增长过快,部份资源短缺、城乡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推动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健康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为提  相似文献   

5.
电子工业承担着大量电子产品的制造,在创造高附加值、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便利与美好体验的同时,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健康等问题。今天,人们对电子工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提出一些思考或建议,认为要优化产业布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挑战,实施有针对性的污染物排放管理,控制污染;环境信息公开,依法问责,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倡生态设计和制造,构建绿色化发展模式,促进电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医药面临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新药 由于人们发现和研制了新药,使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以控制。但是,人类生活在充满各种生物和化学物质的环境中,新的疾病还会不断出现、流行,如艾滋病、老年病、肿瘤等疾病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需要持续地研究开发新的、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生态建筑——— 2 1世纪新型的建筑形态 ,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理念和居住文化的升迁 ,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为环境及物质空间方向的具体化体现。生态建筑是一种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人为环境 ,其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有利于人类健康。实际上 ,人类也一直在营造活动中顺应和利用着环境 ,这种做法在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得到了体现 ;而近年来生态建筑的发展也从对环境的被动适应转向自身的主动调节 ,它的发展标志着世界建筑业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这一革命是以保护生态、节约能源和资源、方…  相似文献   

8.
香溪河流域资源环境状况及开发策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位于湖北省西部濒临长江三峡坝区的香溪河流域,环境秀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的,洪涝灾害和环境恶化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其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库区产生大量泥沙的根本因素,更是造成库区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本文就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其环境危害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全球竞争的基本单位将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圈)。基于对大城市群发展趋势及其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文章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环境问题,阐述了珠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初步给出了城市群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出了珠三角城市群资源环境一体化的框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环境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集中论述了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然后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绿色建材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绿色建材是一种不破坏环境,不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本文扼要介绍了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现状,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加强和完善绿色建材认证制度等建议以促进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从而保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城镇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研究我国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认识,帮助政府部门从更高的层次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界定了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探讨了培育和提升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软件环境、创新能力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进行分析;针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完善小城镇创新体系,增强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发展等建议;得出了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键是要增强其竞争力,而要保持小城镇经济持续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的结论,为促进我国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环境、动力、过程五大支持系统的正常协调运转1。其中环境支持系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长江流域的环境支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若不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持续发展的可利用空间及其五大支持系统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  相似文献   

15.
唐山市协调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创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作为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 ,多年来一直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 ,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本文以此为例 ,探讨了依赖于资源优势的工业发展过程应如何协调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应作为一个持久努力的目标。目前应尽快通过技术转型和制度转型减少目前工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促使工业发展向生态工业转变。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重点地区,其人居环境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人居环境质量计算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其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静态定量化评价和动态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最大,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时空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大,是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2)2000—2014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且增速较稳,增幅较小;各要素间的协调性均达到了中级协调等级;系统层的评价值除人文环境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式上升态势;领域层的评价值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3)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且排名相对稳定;各要素间的协调度等级差异较小,但起伏变化较大;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内部级别差异显著,可分为较好、一般、较差、差4个等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针对山东半岛不同城市人居环境问题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协调对策,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不仅要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城市群的短板建设,推动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还要符合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科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山东半岛城市规划研究与实施力度,探索"多规合一"模式。  相似文献   

17.
Along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in the postreform period after 1979,China has faced severe problems of resource overusing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hich would threat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This article explore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of manag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It examines some maj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and constructs a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 innovation to cover three sectors(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In addition,the article analyzes their experience and evaluation i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We argu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arket regulation,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allocating resource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including coordinating rol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building platform for market operation and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8.
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了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安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对安庆市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以及差距进行了趋势拟合,结果显示在目前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方式下,安庆市将继续处于经济低谷地位,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矛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围湖造田,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机制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7年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资源保护战略,生态建设战略,消除贫困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从200多前的欧洲工业革命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逐渐对立起来,由于过分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21世纪将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为了保持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At present, main objective of Chinese government is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needs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as well as people and people. Implementing eco-compensation has been proven effective for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In fact,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gun groping for establishing eco-compensation syste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80's and has obtained some experiences until now. However, eco-compens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still unperfected and has no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oday's China. An integrated and effective methodology system is still not formed,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resolved.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and experience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perfecting eco-compensation system of Chines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