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目前年产8.5亿t,每年递增0.6亿t。但是采煤引起地表塌陷,使大量土地遭到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成为矿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据统计平均每采万吨煤约塌陷土地  相似文献   

2.
唐山采煤塌陷地复垦利用技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被列入国家级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示范区以来,加大了塌陷区的复垦力度,使采煤塌陷地复垦率和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本文介绍了唐山采煤塌陷土地破坏及复垦利用现状,总结了几种复垦利用途径和模式,可供我国同类矿区借鉴。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采煤土地塌陷损耗分析与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煤炭开采对土地的破坏极为严重,通过分析山西采煤土地塌陷破坏趋势,采煤引发土地塌陷的机理与特征,利用恢复费用法、市场价值法、调查评价法等评估方法,对采煤土地塌陷经济损耗进行了定量评估,这对定量地确定某一局部区域的煤炭资源环境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兖州矿区开采塌陷土地复垦与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兖州煤田地处村庄稠密、土地肥沃的鲁西南平原,是高潜水位矿区,“三下”压煤严重,厚煤层综放高强度开采,采煤塌陷对地表的破坏影响极大。塌陷地在雨季水深面广,一片汪洋;冬春季水浅面积小,土地荒芜。随着开采强度的进一步提高,土地塌陷将越来越严重,农民将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复垦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兖州矿区的具体地质采矿条件提出了塌陷土地复垦与综合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5.
程径权 《环境科技》1990,3(3):11-16
一、问题的提出根据当代采掘技术水平,地下采煤所引起的土地塌陷是难以避免的。我国又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因而加强塌陷区的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将是矿区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之一。从广义而言,充分开发利用采矿塌陷区水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复垦形式。表1为华  相似文献   

6.
煤矿地表塌陷对农田生态条件的影响及预测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各大矿区,地下采煤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塌陷破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讨论了地表塌陷对矿区农田生态条件的影响过程,初步提出了地下采煤引起地表塌陷对矿区农田生态条件的影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塌陷积水区是煤矿开采造成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它已成为淮南市地表水体的一种特殊组成部分。通过对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概况和利用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塌陷积水区水生生态环境状况和目前的生态状况水体所能支持的功能用途的简单综合评价。发现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对塌陷积水区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矿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塌陷地的复垦工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本文根据开滦矿务局塌陷地复垦实践,提出由土地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复垦单位三方紧密协作的方式,按照《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复垦煤矿塌陷地,是最佳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造成地表下沉,形成塌陷地,导致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而采煤过程中排出的煤矸石已堆积成山,同样侵占土地,影响环境,用煤矸石填塌陷坑,造地还田,植被绿化,既能改善环境,也是以废治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兖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对地下采煤形成的地表塌陷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地表塌陷的影响预测,提出了塌陷地充填复垦迁村和非充填复垦农业用地两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减少土地破坏和村庄迁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煤矿大多数是井下采掘,因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致使大量耕地和村庄遭到破坏,使局地生态环境恶化。本文对我国采煤塌陷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列举了塌陷引起危害的典型实例,进而将塌陷区开发治理和综合利用的模式归纳为充填式和非充填式两大类五种不同的型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采煤塌陷区开发利用前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以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矿非稳沉采煤塌陷区为例,通过对该采煤塌陷区实测资料和工作面开采情况的详细分析,构建非稳沉采煤塌陷预测模型并对塌陷区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基于预测结果及土地利用信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划定非稳沉采煤塌陷区的破坏等级,并据此进一步提出顾桥矿非稳沉塌陷区的生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煤沉陷地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内容深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国内外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经验,探讨了我国采煤沉陷地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采煤沉陷地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及内容深度。  相似文献   

14.
兖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状况与综合治理途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兖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状况进行现状分析和趋势预测,结果表明,至2000年底,已累计塌陷土地5389.40hm2;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兖州、济东2个煤田最终将形成两个塌陷中心,面积达4.4×104hm2。这不仅使大面积农田被毁,造成生态失衡,而且给当地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应该彻底进行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据此,根据矿区工农业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方位提出了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兖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状况与综合治理途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兖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状况进行现状分析和趋势预测,结果表明,至2000年底,已累计塌陷土地5389.40hm2;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兖州、济东2个煤田最终将形成两个塌陷中心,面积达4.4×104hm2。这不仅使大面积农田被毁,造成生态失衡,而且给当地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应该彻底进行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据此,根据矿区工农业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方位提出了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煤塌陷对地表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采煤塌陷对地表植被组成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对陕西省神府-东胜补连塔煤矿采煤塌陷区不同塌陷年限(2、7、12、17 a)区域和未塌陷区域(对照)植被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有14科39属46种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采煤塌陷对植被种类组成、物种分布有很大影响,导致植物种类显著减少31.03%~44.83%. 塌陷区优势种较对照区有较大变化,优势种由多年生草本植物演变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但是不同塌陷年限区域植物优势种基本稳定,主要为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烛台虫实(Corispermum candelabrum)、刺叶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等. 采煤塌陷导致植株密度显著下降58.62%~68.00%、物种丰富度显著下降17.43%~27.00%、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降低4.07%~22.76%,但植被盖度差异不显著. 采煤塌陷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其中,塌陷12和17 a样地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塌陷2 a样地显著提高. 群落排序结果表明,物种分布与塌陷有明显相关性. 塌陷区植株密度及其植被组成中多年生草本种数很难恢复到对照区水平,植被恢复进程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7.
土地复垦     
《环境》1996,(11)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所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通过土地复垦不仅可以恢复破坏或退化了的土地资源,解决因土地短缺而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而且恢复了生态系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具体表现如下:①对破坏、退化的土地进行复垦,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重新利用。如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城市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充填采煤塌陷区和露  相似文献   

18.
矿区井下长壁工作面全陷法管理顶板开采会使地表产生大面积沉陷,造成大量土地的破坏,其破坏特征根据所采煤层的倾斜度,煤层厚度、采深以及地质采矿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表现为地表移动盆地、裂缝、台阶状塌陷盆地及塌陷坑等。治理地表塌陷的途径有矸石充填复垦、电厂粉煤灰充填复垦,以及挖深垫浅等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下煤炭不断开采,地表不断加大塌陷面积,又由于就近利用煤炭发电,废弃物——粉煤灰占去大片良田。使煤电联产地区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水淹、盐渍化、坡子地、粉煤灰场严重污染土地等)。本文以唐山煤电生产为例,探索地下采煤、火力发电造成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采煤塌陷成湖区的沉积物的铁锰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时间变化规律,对其环湖设20个采样点进行采样测量。结果表明,采煤塌陷成湖区的沉积物的Fe含量在0.061~1.731 mg/g范围内变化,夏季和秋季较高,冬季最低;采煤塌陷成湖区的沉积物的Mn含量在0.012~0.911 mg/g范围内变化,冬季含量最低,秋季含量最高;采煤塌陷成湖区的沉积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在53.15~560.03 mg/(kg·h)范围内变化,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在不同季节与Mn含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一层的铁锰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都较高,说明人类活动对采煤塌陷成湖区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