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运用川渝地区860户柑橘种植户施肥行为的调研数据,从农户感知异质性的视角,根据“内外因素—主观感受—意愿—行为”的逻辑深入探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农户知识能力、市场环境的感知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政府激励和政府规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有显著影响,组织参与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影响均不显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有显著影响;知觉行为控制、绿色生产意愿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有显著影响;政策满意度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和行为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从而形成多条促使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路径,其中知识能力的影响效应最大.基于此,该文认为通过提高农户绿色生产知识水平、提升产业组织的服务水平、加强农业市场监管、完善政府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可促使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63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实证,在考虑绿色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情况下,结合农户对绿色农业生产的认知和农户特征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探析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和了解程度、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政府补贴都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农户年龄、绿色技术采用风险和政府管制则会减弱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因此在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应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培训,确保绿色技术的适用可靠性。同时政府应加强完善农业绿色生产制度,通过激励政策替代管制和惩罚机制,引导和规范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3.
积极鼓励与推广农业亲环境生产行为,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湖北省765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了责任意识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情境约束的调节效应,以期厘清与掌握不同情境下责任意识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采纳程度较低,集中于采纳1~2项的样本为主,平均采纳数量为1.91项。(2)责任意识维度中,责任归属、责任认知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均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行为担当却起到显著负向影响。(3)村规民约能减轻行为担当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的负向影响,但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责任认知的积极作用;面对农业生态环境压力,责任归属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的正向作用同样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利用湖北省615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嵌入与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路径及其群组差异。研究发现:(1)当前采用绿色耕作技术的农户比例相对较小,其中以秸秆还田覆盖技术采用率相对较高,而深松、有机肥、生物农药等采用率略低;(2)网络嵌入和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风险感知在结构嵌入对农户绿色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3)相比受教育程度与家庭年收入,家庭实际经营土地面积在网络嵌入对农户绿色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建议应积极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并鼓励建立内嵌于当地农技推广站、以种植大户为先导的绿色适用技术推广与讨论网络,确保绿色耕作技术落到田间地头。同时,政府应加强灾害预警与田间学校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指导,强化农户绿色生产意识,引导农户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政府主管的小农水供给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农业分户经营的需要的现实背景下,农户参与供给是实现小农水供需平衡的有效方式。本文利用黄河灌区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和山东五个省份1558户微观农户数据,引入农户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因子,考虑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和所处省份差异,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行为。首先,运用信度和效度检验对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量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以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和所处省份为调节变量,分析农户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对其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意愿,其中农户的合作能力影响程度较大,农户的社会信任影响程度次之;农户的社会信任、合作能力和参与供给意愿对其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农户的参与供给意愿,其次是农户的合作能力,最后为农户的社会信任;农户的社会信任对其合作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表明,农户的农业收入水平及其所处省份显著调节农户参与小农水的供给行为。其中,农业收入作为调节变量结果显示,农业收入高的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意愿更强烈,参与供给行为水平更高;产生参与供给意愿后,农业收入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的农户更容易将意愿转化为行为。省份作为调节变量的结果显示,陕西、河南和山东农户的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对其参与小农水供给意愿的影响较大,河南和山东农户更容易将参与供给意愿转化为行为;宁夏和内蒙古农户的合作能力对其参与供给行为影响程度较大。根据以上结果,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户的收入水平、社会信任和合作能力等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本地的社会资源,引导农户认识到参与小农水供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的意愿和行为水平,促进小农水供需平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对崇明县农业2005~2009年所排放的CO2、CH4和N2O的量进行了核算,核算结果显示2005~2009年崇明县农业温室气体总量(折算为CO2)由1 038 527 t上升到1 076 993 t,上升比例为37%。其中,CO2和CH4的排放量分别从2005年的460 178 t和12 039 t下降到2009年的441 705 t和11 686 t,下降比例分别为40%和29%,但N2O的排放量则由2005年的1 050 t上升到2009年的1 258 t,上升比例为198%。N2O排放的快速增长和其巨大的增温潜力是影响崇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重要因素。核算结果表明,影响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化肥使用强度过大和使用效率过低、粪便管理系统效率不高、农产品销售网络不完善等。未来崇明农业应主要从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精确施肥以降低化肥使用强度、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以及改善剩余农产品销售网络等方面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7.
食物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食物全生命周期环节、温室气体类型、温室气体直接排放源三方面系统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食物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从食物生产和消费角度,确定我国饮食结构的转变、化肥高投入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食物损失浪费三大趋势是导致食物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转变食物消费方式,实现营养均衡膳食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肉类消费;生产方式上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加强宣传引导,最大限度减少食物餐桌浪费,同时加强食物物流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将分销配销过程的损耗降至最低。通过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适于我国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食物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解析当前小农社会化进程中阻碍小农响应外界的低碳农业需求的主要因素,提出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社会化小农对低碳农业导向的响应特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造农户低碳经营的路径分析概念模型并设计量表和调查问卷。选择湖北省的通山、黄陂、鄂州、江夏、蔡甸为实证研究区对农户的低碳经营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调查数据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当前仅有部分农户以减碳源为主的形式进行了低碳经营,增汇型低碳行为占比较小,而且部分低碳行为是无低碳意识的低碳行为,低碳意愿和低碳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的低碳意向到低碳行为的转化率不足;农户低碳经营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自身的食品和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农户低碳意愿的行为转化率的主要因素均直接或间接指向“农户对把控低碳经营的市场风险及其获得可观效益的信心不足”;主观规范因素对农户进行低碳行为的影响作用有限。研究结论:可从“提升主体对低碳经营的感知行为控制能力”和“强化主体对低碳经营的态度和主观规范的认知”两方面着手,通过再塑农户对于家乡的归属感、使命感来重构乡村社会空间秩序,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动碳汇交易等措施和手段来强化农户对低碳经营的认知、提升低碳意愿到低碳行为的转化率,以及推动研究区无意识低碳行为到有意识低碳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农地整治权属调整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农户有效参与是推动权属调整的内在动力,研究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认知对其行为响应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高效引导农户参与权属调整,并为制定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改进计划行为理论和湖北省11个县(市、区)1044份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不同类型农户认知对其行为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农户行为逻辑符合改进计划行为理论,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交互影响行为意愿,进而转换为行为响应,政府支持在行为意愿和行为响应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总体上,农户行为响应是"自发性""诱发性"和"约束性"三重行动逻辑的结合,且"自发性"占主导地位。多群组结构方程估计结果表明,纯农型与兼业Ⅰ型农户的行为响应受到"自发性""诱发性"和"约束性"三重影响,兼业Ⅱ型农户受到"自发性"和"诱发性"双重影响,非农型农户仅受到"诱发性"单一影响。因此,为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应该分别针对各类农户相应地提高其参与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降低"约束性",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作用,将四种不同类型农户的利益需求统筹考虑,降低权属调整过程中利益协调难度。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稻种植、农用地化肥施用、畜牧生产等方面,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推荐的方法,核算2007—2012年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全面剖析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和现状。结果显示:12007—2012年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比2007年增长了18.32%;单位农业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2012年比2007年下降了约44.39%。2农用地N2O和稻田CH4的排放量约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0%和22%,即种植业是最主要的来源。3农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海口、文昌、儋州排放总量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其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处于全省平均水平。最后,根据对核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灌溉、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饲养畜禽等建议,对加速海南低碳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亲环境的农业生产资料,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当前的农业环境污染现状.为探究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原因所在,以有机肥施用为例,基于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认知特征、心理特征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导致农户在施用有机肥这一亲环境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与意愿的悖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存在悖离,农户对有机肥了解情况、感知行为控制、社会责任感、社会规范、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地块数和有机肥收益是该现象的成因.此外,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而言,农业环境污染认知水平越高、农业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影响认知水平越高,其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可能性越小;对较大年龄和女性农户而言,居住地与地块距离越远、地块周边交通状况越差,其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可能性越大.据此提出应提升文化程度较高农户的整体认知水平、加强对施用有机肥的宣传、合理制定有机肥施用社会规范、加大对有机肥施用措施的补贴力度、在尽量照顾较大年龄和女性农户前提下调整耕地并进一步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向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风险感知、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稻农生物农药技术采纳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利用鄂、赣两省704户稻农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风险感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稻农生物农药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对生物农药技术的采用率较低,仍有55.54%的稻农未采用生物农药;(2)风险感知对稻农生物农药技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技术风险感知和市场风险感知越强的稻农,采用生物农药技术的可能性越小;(3)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稻农生物农药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能有效缓解风险感知对稻农生物农药技术采纳行为的抑制作用;(4)相较于规模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更能有效缓解市场风险感知对小农户采用生物农药技术的抑制作用,但对其技术风险感知的缓解作用则不明显.因此,在加大技术宣传和田间地头指导,完善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加生物农药补贴力度以降低农户技术与市场风险感知的同时,有必要通过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优化小农户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以此促进生物农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农户家庭禀赋影响其参与农业技术培训,进而导致其绿色生产行为实施差异的分析思路,利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和来自湖北省的106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构建反事实场景和考虑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考察了参与和未参与农业技术培训两种情形下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1)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显著高于未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可使预期的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实施程度提高40.13%;(2)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对不同类型绿色生产行为的处理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化肥减施、节水灌溉、农药减施、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3)无论是否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家庭禀赋对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类型的家庭禀赋对参与和未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影响存在差异.此外,家庭禀赋也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重要因素.政府应积极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加快转变技术推广方式,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进一步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正在向绿色发展转变,绿色防控技术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四川省623户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了样本选择性偏差,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对农户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能够显著改善稻农的经济收益。与未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状态相比,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使农户每亩水稻的毛收入增加104.96%,每亩水稻的净利润增加40.45%。②从作用机制上看,采纳绿色防控技术使稻农获得了更高的市场溢价,同时有利于激励稻农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并增加对农地的投入,包括提高有机肥和种子的投入费用。③尽管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即提高了病虫害损失率,导致一定程度的减产,但整体而言,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所带来的价格溢价弥补了因病虫害引致的产量损失,改善了稻农的经济收益。④绿色防控技术对稻农经济收益的影响会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互联网的应用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最后,研究从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农村互联网设施、强化绿色防控技术政策支持以及加强对农用化学投入品的监管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现象之一,是缓解乡村振兴中旅游用地矛盾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农户旅游行为则是推动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内在动力。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的整合分析框架,以杭州市和长沙市典型旅游村451份农户调研样本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乡村转型视阈下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的驱动机理,以揭示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层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中存在“意愿—行为”的自主驱动、“意愿—组织支持—行为”引导驱动、“行为态度—行为”经济驱动、“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约束驱动和“情感—行为”情感驱动等五重内在逻辑关系。其中,“意愿—行为”自主驱动占主导地位,组织支持的引导驱动是衔接农户意愿与实际行为的关键动力。(2)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预期是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态度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经济激励和价值追求的双重逻辑;规范信念是农户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其中指令性规范作用较大;农户知觉行为控制中更注重对风险评估和抵御机制、资源获取和配置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考量;土地旅游价值功能认知与土地依恋是农户个人情感维度重要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从农业生产过程和化肥、能源等投入方面计算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中国农业总计排放温室气体158 557.3万t CO2当量,比1980年增长52.03%,年均增长1.46%.其中,CH4占总排放的25%,N2O占总排放的52%,CO2占总排放的23%.按来源分析,在2009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水稻种植排放14 264.45万t,占9%;畜牧生产排放42 709.94万t,占26.94%;土壤排放47 457.81万t,占29.93%;化肥、能源、农药、农膜等投入引起的排放54 125.11万t,占34.14%.2009年农业GDP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98 kg/元,粮食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5 kg/kg.在2008年,牛肉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8.54 kg/kg,羊肉为15.5 kg/kg,猪肉为1.49kg/kg,禽肉为0.54 kg/kg,牛奶为1.04 kg/kg,禽蛋为0.83 kg/kg.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单位粮食、肉类和牛奶排放的温室气体都有较大幅度降低.对于种植单季粮食的土地,CO2交易价格为80元/t将使23.27%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当CO2交易价格为100元/t时,这一比例高达63.31%.对于种植双季粮食的土地,CO2交易价格为130- 140元/t时,将有50%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由于中国粮食生产利润率过低,CO2较低的价格使严重影响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碳源与碳汇变化的时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地区在发展中的普遍共识。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以1995~2008年为研究时序,从能源消费、主要工业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土地利用变化与牲畜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废水处理和排放4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碳源与碳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995~2008年,湖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在220亿t(2000年)至399亿t(2008年)CO2当量之间,14 a间增长了6118%,年均增长374%;碳汇总量约在1754亿t(1995年)至2537亿t(2007年)CO2当量之间,14 a间增长了3607%,年均增长约240%;能源消费与农业部门是湖南省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林地是湖南省碳汇的主要来源;综合碳源与碳汇变化的均衡结果,1995~2008年湖南省呈碳汇盈余状态,净碳汇在2001~2007年持续增加,14 a间增长了31.94%,年均增长2.15%  相似文献   

18.
生产者市场信任缺失将导致绿色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并由供给缺位引致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基于湖北省804份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探讨了市场信任、制度环境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户不仅对市场上售卖的农产品缺乏消费信任,而且缺乏绿色农产品生产信任,67.79%的样本农户对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表露担忧;(2)市场信任对农户施用生物农药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激励制度相比,市场约束制度对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影响更显著,且市场激励与约束制度能有效弥补农户市场信任不足;(3)政府和企业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企业和政府监管都能显著促进农户的生物农药施用,但企业对农户生产行为的约束效果要优于政府。因此,要提升农户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信任,加强激励与约束制度环境的建设,倡导多元共治以弥补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耕种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保护成效和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 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有89.85%的样本农户表示愿意采纳生态耕种,并对生态耕种的收益预期和推广预期维持在较高水平;(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生态耕种推广预期、生产交流、邻里效应、政策补贴和技术培训变量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3)不同限定条件下,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收益预期、信息传播力度和技术培训对低推广预期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影响更强;风险预期越低,对缺乏交流农户的采纳意愿影响更大;邻里效应小的农户主要受信息传播力度和技术培训的影响;需要政策补贴的农户,生产交流越频繁,邻里效应越强,其采纳愿望更强烈;参加了培训的农户,影响其采纳意愿的因素主要有收益预期与信息传播力度。政府应在加强生态耕种宣传与推广、搭建农户生产交流平台、完善生态耕种补贴与激励政策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服务供给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对实现我国化肥减量增效、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利用2018年湖北省755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基于技术推广细分环节视角,分析服务供给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样本地区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率较低,仅为25.7%,且各技术推广环节服务供给有限,均不足一半;(2)测土、供应以及施肥指导3个环节的服务供给,对稻农技术采纳行为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3)服务供给通过提升稻农肥料区分能力、增强科学施肥认知以及绿色生产重要性认知三条途径提高了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的概率.对此,建议增加农技推广各细分环节的服务供给,加强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加快农技推广理念的转变,最终实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