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江流域底泥重金属分析及潜在环境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园  洪华嫦  岑艳  陈昀 《环境化学》2012,31(9):1328-1334
对东江流域不同江段水环境的重金属底泥及底泥浸出液中铅、锌、铜、镉、铬、镍等重金属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铅和镉含量较高,存在一定程度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值底泥;底泥的重金属因沉积引起,而锌、铜、铬和镍含量具有一定的污染同源性;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镉污染较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大,污染程度镉>铜>锌>镍,铅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铅和铬污染风险较小,底泥和底泥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结果表明底泥是表面水重金属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河流沉积物中铬的化学形态与溶出规律。用静态模拟与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武昌巡司河底泥中铬的释放主要影响因素,测得其释放速率为5.44mg/m~2·d,即使污染河段中铬的几何均值高达344.4mg/kg,在正常水体条件下尚未构成二次污染威胁。  相似文献   

3.
河流底泥污染及其控制与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在河流环境中,河床沉积底泥以推移和悬浮形式输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上覆水和沉积底泥的相互物理作用。河流有强有力的自然环境,在河流系统中趋向有利于沉积底泥的解吸作用,从而将会影响上覆水的水质。因此,在水质管理计划中,应该将已污染的沉积底泥作为一个污染源予以考虑,沉积底泥是河流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河流底泥污染的控制、处理、修复及利用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河流底泥的污染现状及主要类型,包括重金属、NP营养物质、难降解有机物和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等,指出了目前在底泥污染修复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河流底泥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介绍了除控制外源污染物外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几种主要的修复方法和技术,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利弊以及适用情况。在阐述了堆肥、建材利用、低温热解、湿地及栖息地建设、修复废弃地和建设填方等利用方式后,提出具体的控制和修复应因地制宜,综合各种恢复技术及利用方式,以达到控制及修复污染的河流底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排污河水和底泥中总铬和各形态铬的含量及沿程分布,并探讨了水体中铬的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5.
初春苦草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及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在腐解过程中碳、氮和磷的释放过程,研究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初春温度条件下,苦草迅速腐解,向水体释放大量碳、氮和磷.随着时间的推移,苦草向水体释放的磷大部分沉积进入底泥,而氮则是部分沉积进入底泥,部分以气体形式移出水体.苦草腐烂分解产生的厌氧条件和大量有机碳的供给促进了水体反硝化作用并加快氮素移出水体.较大的生物残留量会引起水体缺氧,同时产生大量营养盐,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因此需要适时收割水生植物来控制水体残留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苏州河底泥对上复水水质污染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上海市苏州河底泥中有机物及营养盐释放对上复水水质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与底栖生物底泥再悬浮对底泥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底泥中化学需氧量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成正比,底泥中生化需氧量与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呈正比,再悬浮促进底泥中污染物向上复水体释放。底泥SOD与水体中DO成正比,底泥污染是影响苏州河水质的重要因素;对苏州河底泥进行疏浚工程可较好地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及氨氮的浓度。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沙颍河沈丘段底泥、土壤中砷(As)和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对底泥和土壤样品中的砷(As)、铬(Cr)、汞(Hg)、镉(Cd)和铅(Pb)的含量水平进行测定,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沙颍河沈丘段底泥中As含量为9.206~11.641mg·kg-1,距河5km的白果村农田土壤中As含量为8.52~80.31mg·kg-1,超标率达到57.8%,Cr、Hg、Cd和Pb的超标率分别达到32.8%、59.4%、67.2%和39.1%。沙颍河沈丘段底泥和附近村庄农田土壤中As和4种重金属的总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生态风险,主要来源于Hg和As。  相似文献   

8.
唐顺铁  丘昌强 《环境化学》1993,12(2):127-131
含铬污水进入混合较好的稳定塘系统时,铬在其中累积,其累积规律可用如下数学模式描述: 稳定塘系统能较好地去除污水中的铬。被去除的铬主要转入塘底沉积物中。塘中放养凤眼莲能提高除铬效果,因为放养凤眼莲能使铬更充分有效地沉降。能否充分地运用有利于悬浮微粒聚结沉降的技术和措施,是设计除铬或类似重金属稳定塘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
锑(Sb)矿的开采会造成周边水环境发生Sb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微生物是河流中Sb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通过氧化/还原过程调控Sb的价态转化过程,从而改变Sb的毒性和流动性。以贵州独山县Sb污染河流底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球化学参数分析、高通量测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Sb污染河流底泥中Sb的浓度分布规律及其对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的选择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与Sb冶炼厂排水口距离的增加,河流底泥中Sb浓度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微生物还原产生的Sb(III)在厌氧环境下易与铁锰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所导致的。基于随机森林分析发现,Sb是塑造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河流底泥微生物多样性随Sb浓度的降低而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通过LEfSe差异分析可知,Sb是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在不同Sb污染环境下富集了差异微生物。结合共现网络分析,发现栖泥沼杆菌属Paludibacter和糖发酵菌属Saccharofermentans是Sb污染河流底泥中的核心微生物,其相对丰度与Sbtot、Sb(III)浓度呈显著正相...  相似文献   

10.
制革鞣制废水含有高浓度的铬(Ⅲ)、氯化钠以及甲酸盐等组分,适宜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回收废水中的Cr(Ⅲ).实验通过调整液体的pH值尝试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获得铬的沉积层.同时,对钛电极在溶液中的极化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SEM与EDS对沉积层的表面形貌,组成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pH2.8和电流密度为60 A·dm-2条件下可得到致密沉积层且能耗较低.综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沉积层中铬的价态进行分析得到沉积层中主要成分为金属铬、氧化态铬和铬的氢氧化物.  相似文献   

11.
La在模拟水生态系统中的动力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40La放射示踪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在模拟水生态系统各组分中的迁移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La在模拟水生态系统各组分中的积累率大小依次为:金鱼藻>底泥>螺蛳>鱼,La在系统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可用封闭分室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
刘晓伟  谢丹平  李开明  金中  江栋  李明玉 《生态环境》2011,20(11):1713-1719
通过分析底泥氮污染物释放规律和转化过程,以及底泥生境、氮形态变化和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规律,探讨了不同曝气复氧条件影响底泥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生物代谢、物理化学联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曝气复氧对底泥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是一个包括微生物代谢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的复杂联合作用过程。水体好氧环境的改变主要引起参与底泥氮循环的硝化、亚硝化和反硝化功能菌群群落结构的演变,对异养菌和氨化菌的影响不大,证明环境好氧条件的改变对底泥有机质生物分解产生氨氮的微生物代谢过程影响不大,主要对底泥释放的氨氮硝化、反硝化等生物转化过程产生大的影响。不同溶解氧条件下,底泥释放的氮素在微生物作用下主要以NH4+-N和NO3--N的形式进入试验体系,并在特定的氧化还原电位(临界值-200 mV)和pH(临界值6.70)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在底泥中以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等不同形态氮相互转化,同时,在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中部分输入上覆水体。在低溶解氧组实验条件下[ρ(DO)〈0.5 mg.L-1],底泥向水体输出氮总量为底泥可转化态氮的19.7%,主要为氨氮,最大释放速率达到289.13 mg.m-2.d-1,释放的质量浓度可达到18.8 mg.L-1;好氧条件下(DO饱和),底泥向水体输出氮总量为底泥可转化态氮的1.8%;好氧-缺氧条件下为11.7%,主要以N2的形式释出系统。  相似文献   

13.
沉积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裕中 《环境化学》1990,9(5):27-33
分析数据表明,苏州河市区段沉积底泥主要由细砂和淤泥组成.它所含有的重金属Cu,Cd,Ph,Zn的含量均大为超过上海市农业土壤背景值和JENSEN底泥污染评价值.Cu,Ph,Zn和Cd存在着明显地正相关关系,Zn和Cd比值变动在420—880. 试验结果表明,水相pH值对底泥中重金属的解吸溶出有显著影响,水相的温度和两相间的交换时间影响并不显著.重金属的交换溶山能力的排列顺序为Zn>Cd>Pb.由于底泥中含有的重金属的解吸溶出,导致上复水的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4.
重污染河道钝化底泥对紫花苜蓿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是限制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因素。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沈阳细河重污染河道底泥与碱性炉渣和锯木屑配比后养分含量变化及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底泥基质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能满足植物初期生长所需养分,但相对保肥能力较低。将底泥采用碱性炉煤渣钝化处理后,钝化底泥基质上紫花苜蓿生物量及株高均显著高于纯底泥处理,其中SD4处理(河道底泥∶燃煤炉渣∶锯木屑=1.0∶1.0∶0.5)中的植株长势最好。所有钝化底泥基质上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含量极显著降低,而且根部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含量。与纯底泥对照相比,钝化底泥基质上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部对重金属Cd、Cu、Pb、Zn的富集系数(BCF)和转移系数(TF)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15.
彩塘电镀区底泥重金属污染与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杰  周晚春  刘岱纯  肖唐付  翁超 《环境化学》2012,31(12):1979-1984
采集了彩塘不锈钢电镀区河段9个典型底泥样品,研究了底泥重金属含量及其地球化学形态以及底泥在不同pH值下的释放特征,并探索了碱石灰对底泥重金属的固定效果.研究表明,该区域底泥中Cr、Cu、Cd、Ni、Pb、Zn大大超过了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u、Cd、Cr、Ni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的4.4、3.7、1.6、5.3倍.底泥中的重金属迁移性的大小为Cd>Zn>Ni>Pb>Cu>Cr.重金属释放是长期持续过程,随着水体pH值降低,底泥重金属释放量逐渐升高.底泥中加入碱石灰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减少底泥重金属释放.  相似文献   

16.
电镀废水中铜锌铬镍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镀废水排水河涌会污染农业环境,以广东省南,海市平洲地区为例,农田灌溉水中Cu,Zn,Ni的含量超过允许限值1-14倍,河涌底泥Cu,Zn,Cr,Ni超标12-37倍,土壤超标0.5-2.9倍,作物超标0.3-8倍。进入河涌的Cu,Zn,Cr,Ni能较快沉积于底泥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蓟运河汉沽河段水和底泥中黄磷的含量和分布、磷的存在形态以及各形态之间的比例。该河段黄磷污染的范围很窄,河水中黄磷含量不超过2μg/l,底泥中黄磷含量最高达117mg/kg干土;污染河段中黄磷埋藏总量约为0.3吨。河水中总磷含量比一般水体高出9—34倍;正磷酸盐浓度比一般水体高百倍以上。底泥中总磷,水溶态总磷,水溶态正磷酸盐等均比一般底泥中的含量高,尤其是水溶态总磷比一般底泥高10倍。  相似文献   

18.
多株硝基苯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长期受硝基苯严重污染的河道底泥和处理硝基苯废水的水解池沉积底泥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厂消化池污泥中分离到18株可降解硝基苯并且利用硝基苯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从中筛选出5株对硝基苯降解能力较强的菌种,其中一株菌在pH8,温度35℃,硝基苯初始浓度32.98mg/L的液体培养基内培养7d。对硝基苯的降解率达85%。  相似文献   

19.
氧化还原电位及微生物对水库底泥释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上覆水环境以及生物作用对水库底泥释磷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选取石砭峪水库底泥作为贫营养水库底泥代表,在实验室模拟了不同物理化学条件及不同微生物条件下水库底泥静态释磷过程.实验期间调查了上覆水处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pH等条件的影响,定期监测了上覆水中的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总磷(TP)、亚铁离子(Fe2+),反应开始前与结束后测定了底泥中不同持留形态的磷组分,其中包括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磷(Ca-P)、无机磷(IP)、有机磷(OP)、总磷(TP),同时测定了反应前后底泥中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实验证明,ORP0 mV的强还原性条件能够促进底泥中的磷大量释放,同时伴随着大量的Fe2+进入上覆水中.底泥中释放的磷是以Fe/Al-P和IP为主,并且进入水体中的磷大部分是PO3-4,占超过水体中TP的50%以上.底泥中微生物的活动能够促进OP的分解和转化,对底泥中其他形态的磷转化为PO3-4进入水体影响不大.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吸收上覆水中除PO3-4之外的磷营养进入底泥中储存起来.  相似文献   

20.
按生态学方法建立和培育模型池塘生态系统,选择符合要求的生态池分别添加0.8 mg L-1、4.0 mg L-1、20.0mg L-1和100 mg L-1盐酸土霉素,定期采集水样和底泥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水中药物在用药后消除迅速,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7.32 h、34.10 h、45.25 h、56.07 h.底泥中土霉素消除较缓慢,底泥0~2 cm表层中的土霉素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8.18 d、36.75 d、46.75 d、33.38 d.底泥2~4 cm中的土霉素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3.45 d、59.58 d、47.17 d、50.83 d.结果提示,底泥中的土霉素大部分以原形药物形式存在,并有明显的从表层向下层迁移的过程;土霉素的浓度对底泥中土霉素的半衰期和平均滞留时间无明显影响.表8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