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祈祷     
仇惠 《环境教育》2005,(2):20-20
一、诗"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我细细地品味着这首诗,不禁联想到我们的世界--一个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月满中秋     
以前读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牧《宣城赠萧兵曹》诗:"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总觉言过其实,然而当远离故乡独处异地后,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苍凉。  相似文献   

3.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水的状况密切相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很多地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企业违法违规排污现象屡禁不止,甚  相似文献   

4.
天边物语     
《绿叶》2020,(6)
正高山上的韭菜坪诗曰:曾记童年春园韮,白花细叶绕指柔。忽然眼前十万亩,紫花如海天外秋。贵州赫章县处乌蒙山区,就是毛泽东诗里说的"乌蒙磅礴走泥丸",为古夜郎国之地。山上有一块十万余亩的韭菜坪,国内鲜有人知。原为牧场,深可没牛羊,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5.
冯永锋 《绿叶》2007,(11):38-41
井冈山旅游严重地冲击着保护区的合法地位。井冈山是红色的,全国人民都热爱、崇敬这片红色;井冈山是绿色的,这片绿色不但保护了红色,也为井冈山旅游开发"红绿并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井冈山旅游开发中有一种过度膨胀的冲动,红色旅游冲击着绿色保护,如果不及时调整,有可能"红绿皆输"。  相似文献   

6.
<正>在巍巍敬亭山下,涓涓水阳江畔,有一座美丽如画的江城——宣城。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赞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在李白全集中,有关宣城的作品竟多达五十余篇,可见李白和宣城有着多么特殊的感情。宣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千年古邑,城北是千年诗山敬亭山,宛溪河穿越城区,城市东面又面临宽阔的水阳江。从2012年至今,活力宣城全力打造"一山一楼一河一园一湖"等市政重  相似文献   

7.
清明追忆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书《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但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王维《游春曲》有诗句:"万树红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诗中文字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春的美景图。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吟诵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说"天地大德曰生",天生万物皆有灵,是谓"大德"。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如何看待动物、对待动物,映照人们内心的自我,映照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豆瓣最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场"猫狗大战"热闹上演。参战的双方并非喵星人和汪星人,而是这两种动物背后站着的热爱猫猫的人们和热爱狗狗的人们。大家都知道,豆瓣一向是猫行天下,狗党作为"在野党"影响力有限。这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11,(1):76-79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在7岁时作的<咏鹅>诗,也是我们小的时候最早学的一首诗,另外一首大概就是<锄禾>了.前面一首描写的是长着一身雪白羽毛的大白鹅,悠闲地浮在清澈的水面,划动双蹼,时不时地向晴朗的天空伸长优美的脖子,嘴里发出"鹅,鹅"的叫喊召唤不远处的同伴.  相似文献   

11.
荀丽丽 《绿叶》2015,(Z1):38-45
全球化时代,深深嵌入全球生产与加工链条的牛奶,早已失去"自然"本色,成为多种技术干预的"工业品"。中国奶业市场的兴起与乱象皆是政策与资本合力制造的产物。利益格局的无序与失衡才是造成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本原因。中国"牛奶"的"环保"问题不仅是一个质量监控问题,更是一个建构基于行业规范的"利益共同体"的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酸菜情     
王一迪  王延东 《绿叶》2015,(Z1):131-136
"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把菜供。"一到冬季,每当读到宋代范成大这首赞美晚菘的诗,就使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中墙角旁边腌的那一缸酸菜。菘者,大白菜也,是我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说明我国在六七千年前就有种植,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大量栽培。《诗经》中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诗句,说的就是大白菜。三国时期的《吴录》有"陆逊催人种豆菘"的记载;南北朝时已是"最为常食"的大众蔬菜,如南朝的《齐书》就有"晔留王俭设食,盘中菘菜而已"的记述;唐代  相似文献   

13.
<正>"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西去列车的窗口》。"一带一路"的兴起,让我的脑海里时常涌出这些早已沉寂在边疆记忆深处的诗句。50年前,正像诗中说的那样,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踏上了西去新疆的列车,参加  相似文献   

14.
正相对于人类社会形成的时间,始于1 750年左右的"现代社会"只是沧海一粟。不过,发生在这一粟之中的变化,却远胜于过去的沧海。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和生活便利,以火箭的速度在发展着。古人钦羡仰慕的种种妙事。诸如"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现在大可以由各种机器代以实现。在科技和物质层面,工业革命以来的200余年可谓是"梦想成真"。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皆有代价。在这"梦想成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13,(7):78-78
早在18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在他著名的《天真的暗示》一诗中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的,从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花里看到一座天堂,从一个微小的个体生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整个物种的生命力,同样,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努力,也有改变整个  相似文献   

16.
七峰山寻幽     
汪翔 《绿色视野》2013,(9):60-62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的七峰山是一座梦一般美丽的山。它像一位长老,将千山万壑揽入怀中;又像一只雄鹰,栖息在七峰之巅。前人有《七峰山》诗曰":龙蟠虎踞白云间,势压平原万点山。风急九霄双鹤舞,云开三径一僧闲。仙桥缥缈猕猴挂,银角峥嵘鼹鼠攀。回首停鞭遥望去,重重萝薜隔尘寰。"  相似文献   

17.
博大的生命情怀,是庄子思想的最大特征和最为光辉之处,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永远都应是人类努力的目标。"与物皆昌"——环境友好乃有道之世的标志在庄子之前和庄子之后,人们判断时代的好坏,通常只着眼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顶多再加个精神文明,被封建史家颂扬备至的"三代盛世"和"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相似文献   

18.
<正>"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南宋诗人辛弃疾一幅描绘春景的工笔画,一幅细腻的田园美景。小时候,我在《千家诗》中读过的,而最让我读而难忘的,就是最末一句:"春在溪头荠菜花"。每到春天,我就会想起这首词。也正因如此,每到春天,就使我想起荠菜。"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其实,不仅是辛弃疾,陆游对荠菜也情有独  相似文献   

19.
走自己的路     
蒋鲲 《绿叶》2012,(5):87-91
如果将"发展"问题放置于亿万斯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么,这明显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问题。人类发迹图谱里,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发展"从未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该时期占据主流的,相反是道德(文教)与战争(武化)两大主题。这一点,东西方皆然。自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迄工业革命,人的自主性不断得到解放与提升,张扬与自由的天性由此  相似文献   

20.
唐晓渡 《绿叶》2010,(Z1):218-221
环保诗为什么没在中国诞生?缘于我们的诗人更多从心灵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尽人工,不着痕迹——这既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人类生存的本来之意。外部自然与内心的自然是一致的,艺术倘真能做到"道法自然",那么我们也应该自然而然地生活。诗歌为我们象征性地建起生存的有机,重塑有弹性的绿色生活,是未来诗歌及诗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