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3):205-210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四川安县国家地质公园形成许多新的灾害遗迹景观,使其地质遗迹资源更加丰富。但公园开发过程中,对震后地质遗迹科学性挖掘方面稍显不足,与园内"科学品位高、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遗迹资源不相匹配。本文分析了安县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安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和成因机制,为公园的进一步保护与深入开发提供了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刁江,发源于南丹县东南部的大厂、车河镇境内,全长229公里,流域面积3585平方公里,流经南丹、河池、都安三县市的10个乡镇,于都安县百旺乡那告村汇入红水河.刁江两岸,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古往今来,它养育着千千万万儿女,被称为美丽富饶的母亲河.1986年以前,河水清澈,鱼游浅底,人畜戏水,饮用自如.笔者从小就生长在刁江河畔,朝夕相伴,那昔日的美景至今也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东海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网第二次技术交流会于1988年9月15-18日在福建省崇安县召开。来自31个单位的4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会议收到了27篇论文,其中在会上交流的有23篇,其内容综合了监测全过程的技术关键,有采样布点、采样技术、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质量控制互校评价方法,数据处理和环境评价方法及区域环境评价实例等,其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会议还就如何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等进行了讨论。会议对统一技术规定进行了补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多氯联苯在污染土壤中的解吸特性,选用南北方两种典型土壤,红壤和黑土为研究介质,以六氯联苯PCB138为目标污染物,探讨PCB138在红壤和黑土原土,以及从两种土壤中提取出的有机质组分胡敏酸和胡敏素中的解吸行为,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解吸速率和解吸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CB138在两种土壤及其有机质组分中的解吸在360 min时达到动态平衡。准一级、准二级、叶洛维奇和内扩散模型四种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值为0.911~0.998,拟合效果最好。PCB138在黑土中的解吸速率和解吸量要略大于红壤中的相应数值。Freundlich、Langmuir和D-R等温模型拟合结果显示,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的描述PCB138在土壤及其有机质组分中的解吸过程,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Koc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胡敏素>原土>胡敏酸。当温度由25℃升高到45℃时,PCB138在土壤及其组分中的解吸量随之减小。热力学数据计算结果显示ΔG°>0,ΔH°和ΔS°值均小于0,说明PCB138在两种土壤及其组分中的解吸是非自发的放热反应,同时在解吸过程中固液界面的无序性和体系混乱度减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B138在土壤中的解吸速率、解吸量与其组分中有机质质量分数和比表面积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旅游还是游憩?我国国家公园的公众利用表述方式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推行以来,有关国家公园到底能不能开展旅游活动以及开展什么样的旅游活动,到底是旅游活动还是游憩活动的争议从未停止。在分析“旅游”和“游憩”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在国家公园利用方式的相应表述,根据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游憩”与“旅游”问题进行了讨论。结论认为:国家公园内的“游憩”与“旅游”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在公园的功能定位与分区规划中,使用“游憩”一词比较合适,以体现国家公园的公益性目标。但在国家公园的具体运营管理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进行表述更恰当。在谈及旅游与国家公园的矛盾时,使用“旅游开发”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6.
近50年辽宁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热量资源相关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区域平均值而言,除≥20℃积温以外,其它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64~67℃•d /10a之间。≥0℃和≥5℃初日显著提前,≥10℃和≥15℃终日显著延后,持续日数都显著增多。≥0℃、≥5℃和≥10℃积温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15℃和≥20℃积温气候突变发生在1998年前后;≥0℃、≥10℃、≥20℃初日,≥0℃、≥5℃、≥10℃、≥15℃持续日数以及≥20℃终日都发生气候突变。在空间上,近50年≥0℃和≥10℃积温: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以及大连大部地区极显著增多,且增幅最大,在60℃•d/10a以上;在1970年代减少,从1980年代开始不断增多。≥0℃持续日数在中部平原、辽西南部、东部山区南部和大连南部地区显著增多,其中高值区范围在1980年代减小,低值区范围年代间交替变化。≥10℃持续日数在环渤海部分地区、中部平原和辽北部分地区显著增多,在1970年代大部地区减少,从1980年代开始,大部地区持续增多。  相似文献   

7.
为了采用129I进行地质定年研究,该类样品中的129I/127I原子比值通常低于10-12,因此低的129I流程空白是分析地质定年样品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大气中129I的水平呈现显著变化趋势,129I/127I原子比值范围在10-10 到10-6。然而,在样品制备过程中,是否大气中的129I会影响流程空白尚未可知。本研究调查了三种常用的129I分析方法,包括直接沉淀法、溶剂萃取法和管式燃烧法(分别以压缩空气和氧气作为载气)来比较流程空白中的129I/127I比值。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室条件下,流程空白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可用于分析各种环境和地质样品。另外,通过研究溶液的长时间储存,发现当0.4 mol???L-1NaOH溶液储存一年以上时,129I?/?127I比值比新配制的NaOH溶液有所提高,但基本在实验室正常本底2×10-13以内。采用压缩空气作为载气的管式燃烧法比氧气为载气时具有明显提高的129I?/?3I比值。研究表明样品和试剂的储存,以及制样过程中与大气的交换程度均会影响流程空白中129I的水平。因此在分析超低129I含量的地质样品时,固体样品中碘的分离应采用低本底的分析方法(如以纯气体作为载体的管式燃烧法),如有必要还可在低大气129I水平的实验室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川东北狮子洞石笋SI2高分辨率稳定氧同位素组成( δ18O),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 ka降水变化历史。SI2的 δ18O记录显示川东北地区在~600 a前出现过一次干旱事件,该事件在SI2的生长发育和碳酸盐沉积中也有显示。在川东北地区这一事件表现为三幕结构。该事件在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些石笋记录中也有显示,也与历史文献记载一致;但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古水文记录中没有明显显示。这一事件的成因还有待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金属电化学腐蚀中腐蚀电流检测,设计一种高精度I-V转换的微电流检测电路,突破宽范围微弱电流高精度检测技术。方法 通过分析电路的稳定性,针对100 pA~10 mA的微弱腐蚀电流采集,采用法安级偏置运放实现I-V转换,设计基于ADG708电子开关的8档自动调节电路,并通过24位ADC实现高精度模数转换。针对微弱电流采集中信号易受噪声的影响,设计自适应滤波器用于信号滤波处理。结果 通过MATLAB仿真自适应滤波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采集i(k)=2sin(2πk)电流时,误差从0.29 mA(1σ)降低到0.003 9 mA(1σ)。通过电流源校准测试系统精度,在100 pA时误差最大,为4.7%;在10 mA时误差最小,为0.049%。当电流值低于100 nA时,测量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100 nA以上时,测量误差可以控制在1%以内。结论 在微弱电流采样中引入自适应滤波器后,系统的采样精度显著提高,突破了宽范围的腐蚀电流采集技术,实现了微弱电流检测。可以将腐蚀电流应用在金属腐蚀速率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0.
降水构成是指对流或平流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不同的降水构成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丰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长沙地区实测的日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和GNIP月降水同位素数据,对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季节时段以及不同降水强度下降水构成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影响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揭示不同的降水构成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影响的差异,深化对季风区降水形成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结果表明:云中对流强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季节对流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fraction,CPF)与总降水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差异。在日和月时间尺度下,在暖半年,CPF随总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而在冷半年,CPF随总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无论是在暖半年还是在冷半年,日时间尺度下长沙站降水中的δ18O随CPF增大不断偏正。在月时间尺度下,包括长沙站在内的中国季风区大部,降水中δ18O与CPF均呈正相关。由于不同季节对流活动的强度不同会造成降水构成的不同,也使得相对于暖半年,冷半年时段降水构成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影响要强于降水量效应的影响,因此在冷半年长沙地区δ118O—CPF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随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暖半年,δ18O—CPF斜率随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Cu、Pb、Zn、Cd在小麦中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无土栽培法 ,以小麦为受试作物 ,通过对不同时期各器官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研究了重金属Cu、Pb、Zn和Cd在小麦中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生长阶段小麦不同部位中重金属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总的来说 ,幼苗期重金属分布为 :根>茎>叶 ;成熟期分布为 :根>茎>叶>颖壳>籽实 ,而Zn在颖壳中会有较大富集。其中 ,根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的顺序为Cd>Cu>Pb>Zn;茎富集能力是Cd>Cu>Zn>Pb ;叶片富集能力是Cd>Cu>Pb>Zn;颖壳富集能力是Zn>Cu>Cd>Pb ;籽实的富集能力是Cu>Zn>Cd>Pb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4—2016年的全球地表PM2.5数据和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传染病年发病率数据,探究了PM2.5质量浓度与9种传染病(百日咳、猩红热、流脑、麻疹、肺结核、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流行性感冒)发病率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PM2.5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EOF分析显示浓度变化有着北增南减、东增西减的趋势。同时,PM2.5浓度在北方的变化程度要远大于南方,在欠发达地区的变化程度要大于发达地区,但年际变化特征并不明显。选择了三类地区分析PM2.5和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发现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与PM2.5浓度显著相关的传染病类型高达5种,在所有传染病中,百日咳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最后针对三类地区,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与PM2.5浓度的关系式,指出PM2.5浓度每上升100 μg?m?3时,与PM2.5浓度显著正相关的传染病发病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中国地区在高气溶胶污染下臭氧形成的问题。过去对臭氧污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臭氧前提物(NOx, CO和VOCs)的讨论。并根据其各自的排放量研究臭氧形成在本地区是由NOx 还是VOCs控制的。然而,在中国高气溶胶频发的条件下,太阳辐射被强烈压抑,极大减少了臭氧形成的光化学过程。因此本文建议,除去臭氧形成的NOx及VOCs控制条件,还应有一个太阳光子控制条件。而中国由于高气溶胶污染,目前臭氧的形成应是受太阳光子控制条件的影响。因此压抑了臭氧的形成。然而,随着气溶胶污染的治理和改善,光化学活动的增强,臭氧污染会成为中国将来的严重问题,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酸性条件下,盐酸林可霉素(Lincomycin hydrochloride,LCHC)对Ru(bipy)32+-Ce(IV)化学发光体系有增敏作用,且化学发光强度随着LCHC浓度增加而增加,由此建立一种Ru(bipy)32+-Ce(IV)化学发光体系快速测定LCHC的新方法。在优化的条件下,化学发光强度与LCHC的浓度在1.0×10-6 ~1.0×10-3 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01,方法检测限为3.0×10-7 g/mL(3S/N)。对5.0×10-5 g/mL的LCHC 11次连续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0%。并将建立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应用到3种环境水体(南明河水、雨水和自来水)中LCHC的检测。环境水体中LCHC检测结果的RSD在1.7%~5.2%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6.7%~106.7%之间,结果准确可靠,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深入探讨城市新冠疫情管控期间大气环境质量及影响因素,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太原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克里金插值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HYSPLIT轨迹模型对太原市主城区2022年疫情前后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O3浓度呈逐月递增趋势。其他污染物在管控期间浓度有所下降,与2021年同期相比,PM2.5下降了23.6%,PM10下降了32.7%,NO2下降了2.6%。(2)在空间分布上,PM2.5、CO、SO2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点,PM10浓度则呈“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3)太原市污染物在疫情前及管控期间主要受来自西北方向长距离传输及山西省内晋中地区短距离传输影响。在常态化时期,气流轨迹更分散,来自晋中市和临汾市的短距离传输占比最高,为21.45%。(4)管控期间重点工业企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用电量达到28.33亿kW·h,工业活动受管控影响较小;但移动源污染排放减少,缓解了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昭苏黄土剖面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受西风影响的伊犁盆地南缘的昭苏波马剖面进行色度指标分析后发现,在黄土堆积期间,亮度L*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颜色分量a*、b*,同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在S* 中亮度L* 与碳酸钙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L*中相关性极低。红度a*受赤铁矿含量的影响最大,其较好的 正相关关系可以很好地反映气候变干的过程。而黄度b*与针铁矿相关性较差,易受到多方面因 素的影响,对气候转变的敏感性不高。  相似文献   

17.
南麂列岛大型海藻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及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对2010年5月和2011年4月采集的南麂列岛(121°01'~121°08'E,27°25'~27°30'N)13种常见大型海藻中8种重金属(Fe、Zn、Mn、Cu、As、Cr、Cd和Hg)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考察南麂列岛大型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藻类体内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种藻类中各重金属含量也不相同。所测海藻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Fe > Zn > Mn > As > Cu > Cr > Cd > Hg,Fe和Cu在绿藻门中含量最高,Mn和Zn在红藻门中最高,As则在褐藻门中最高。Fe在石莼中富集系数最高,达200553,Cu在缘管浒苔中富集系数最高,为12992;Zn、Mn、Cr和Cd在小石花菜中富集系数最高,分别为46357、31921、25192和27556;As在鼠尾藻中富集能力最强,其富集系数为65278;Hg在铜藻中富集系数最高,为3165;富集系数最小的是珊瑚藻对Hg富集,仅为515。13种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综合排序表现为:小石花菜>鼠尾藻>石莼>萱藻>缘管浒苔>海萝>蜈蚣藻>粗枝软骨藻>珊瑚藻>铜藻>鹅肠藻>铁钉菜>羊栖菜。  相似文献   

18.
陶粒柱反应器生物膜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饮用水低温生物预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在利用陶粒柱连续流生物反应器,于低温(水温2~5℃)季节,对某水源水进行预处理的同时,研究与探讨了陶粒生物膜的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器不同高度载体表面生物膜量不同;构成陶粒生物膜的微生物有细菌、丝状菌、球衣细菌、硅藻、单体钟虫以及属于后生动物的线虫等;反应器内生物陶粒的活性细菌数目(ABN)大约在105~108个/cm3范围内;在陶粒生物膜中分离到6种优势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绝对优势,它们可能是反应器在低温条件下有效去除微量有机物的主要细菌。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及其相关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环境管理中可运用的经济手段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作了简要综述、并据此对在我国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政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环境保护经济手段可以分为5类:收费;补贴;押金制;建立市场;鼓励金。在我国,制定有关经济手段的政策,需考虑4个因素:①污染者付费;②与管制手段的关系;③激励机制;④操作成本。   相似文献   

20.
10Be是一种典型的长寿命宇宙成因核素,对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迁移形式和赋存状态等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利用沉积物10Be记录进行定年和环境示踪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明确10Be在不同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是研究10Be保存性的基础,而10Be在固相和液相介质中的分配系数Kd则主要反映了10Be在固相和液相中的迁移能力,对研究自然界不同沉积物中10Be的迁移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沉积物中10Be环境示踪研究的有效性。本文尝试总结了大气成因10Be在海洋、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分析了10Be分配系数Kd的分布范围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以土壤中10Be的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为参考实例,对比分析了目前已有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10Be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建议未来应从地球化学机制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黄土地层序列10Be分布特征、浓度变化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为黄土10Be示踪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