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性、新科技应用性、社会信息化不断地改变着各行各业,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外来的新潮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正常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如何与时俱进,直面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语言文化超级多样性引发的种种问题,是摆在语言学家面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就要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宣传教育离不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它们是宣传教育战线的重要阵地,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舆论工具。《现代职业安全》在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进入新时期之际应运而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现代职业安全》的宗旨、内  相似文献   

3.
安全色是传递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应用安全色可以让人们对威胁安全和健康的物体或环境作出快速的反应。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的。是表达和传递特定的安全信息。被称为“无声的语言”。应用安全标志使人们能够迅速发现安全色或分辨安全标志,提醒人们注意,防止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传达意义与观念的载体。语言与安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宏观方面来看,在国际交流中,用语不当可能引发外交纠纷或文化冲突,从而产生国际安全问题;从微观方面来看,在人与人的个体交流中,用语不当可能会伤害情感,导致冲突,从而埋下社会安全隐患。不管是国家、机构还是个体,都应该具备语言安全意识,利用语言来维护安全利益,提高社会安全管  相似文献   

5.
自从警钟长鸣报在学会的支持下创办《安全文化》专刊以来,笔者一直就在传播“安全文化”的这个岗位上工作,深知不少专家学者及报刊同仁在研究与传播安全文化方面所做的艰苦努力,同时也了解到不少或褒扬、或贬抑安全文化的种种看法。这当中有来自一般读者和以安全为职业的实际工作者的,也有来自对安全文化研究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看法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第一,不承认安全是文化现象,指责我们把安全与文化连缀成词,是一种仅具广告意义的包装行为,一种提法上的哗众取宠,纯属外行所为,是起文化热这一潮…  相似文献   

6.
7.
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重要交流工具。语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安全也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语言安全对社会安全管理的价值非常突出,若全体民众都能够坚持文明用语,那么口角引发暴力冲突的事件就会减少很多。在新时代,社会语言安全问题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是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需要。《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规划与安全研究》作者基于我国当前语言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整体观念和脱离现实应用趋向的不足,认为我国应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将语言管理、语言服务和语言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相结合,为社会语言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全书分为4个部分14章。第1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主要探讨语言规划与母语安全,母语安全主要是指汉语安全;第2部分为第5章到第7章,主要是探讨外语教育和母语  相似文献   

8.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对于语言安全的敏感度和认知度并不高,但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讲,语言安全很重要.语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社会语言安全问题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是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新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深入和频繁。在全球化大潮中,各国的社会文化可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家整体实力不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很弱,国际强势文化的冲击会对本国文化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要想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就很有必要重视语言文化安全教育,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基于语言记录和发展的。若一个国家连语言文化安全都无法保障,其国家文化安全自然也无法保证。《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一书以全球化为背景,探索了文化安全问题,全书共8章,分为上下篇。第1章到第4章为上篇,主要内容为基本概念和理论,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  相似文献   

10.
杨璇 《劳动保护》2014,(8):72-72
本刊讯 2014年7月1日,国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数字传播中心任京揭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徐绍川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安全生产万里行”(以下简称“万里行”)活动出发仪式6月3日在山东济南举行。今年的“万里行”活动以“综合治理,保障平安”为主题,力求通过活动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参加“万里行”  相似文献   

12.
13.
为防控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传播动力学方法,在传染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易染-潜伏-传播-管控-免疫(SEIMR)传播模型,借助MATLAB软件演化不同状态下矿工人群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模拟转化率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EIM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过程,恶化率、改善率、醒悟率及遗忘率等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改善率和醒悟率可以抑制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提高恶化率和遗忘率可以促进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因此,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可通过调节控制这些因素来预测和干预不安全行为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类型多样的各类专业APP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服务.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时尚休闲方式,它能够让人通过接近大自然的方式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游客在出行游玩过程中,高度依赖各种旅游APP,因为旅游APP可以提供旅游景点信息、旅游路线、购票服务、餐饮服务等多种旅游行程中可能涉及的现实服务需求.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热门旅游形式,很多人渴望体验接近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不过在旅游过程中使用APP服务时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毕竟旅游过程中客观存在一些风险因素,需要谨慎应对,保障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王俊 《劳动保护》2022,(6):45-47
在集团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通过年初由上级企业与下级企业签订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再到年末,由上级企业对下级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实施绩效考核,这在国有企业(尤其在一些中央企业)是常见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方法。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沪市代码:600710,以下简称“苏美达股份”)所在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旅游安全风险传播效果与旅游者信息搜索的关系,引入主观知识变量,分析两者间的影响过程。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构建调节模型,针对出境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旅游者主观知识在信息搜索及各维度与旅游安全风险传播效果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旅游安全风险传播效果与信息搜索及各维度显著正相关;主观知识虽强化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但对旅游者网络和传统口碑信息搜索与旅游安全风险传播效果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的影响因素,基于传播理论、相关文献及调研结果,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的理论框架进行阐述,并识别其影响因素,提出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86名来自河南、陕西、重庆等地的工人进行调查,利用SPSS 23.0及AMOS 23.0软件构建示范模仿SEM和感染从众SEM,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关键人物影响力、关系亲密度、个体易感度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示范模仿的影响最显著;个体易感度、安全氛围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感染从众的影响最为显著;传播行为特征、奖励或惩罚因素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传播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基于群体视角分析班组中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传播路径特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构建建筑施工班组成员间不安全行为网络传播模型。以1个钢筋工班组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对得到的网络模型中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凝聚力、中心性、核心 边缘结构以及凝聚子群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工人构成的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密度较高,凝聚力较强,不安全行为传播明显;技术工人作为行为领袖处于网络核心位置上,人缘较好的工人处于次级核心位置,班组长以及新工人处于班组边缘位置;不安全行为经由核心处中间人传播到其他工人;班组中存在明显的子群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控制建筑工人间的不安全行为传播,塑造良好安全氛围。利用六次调查的结果,以群体封闭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的过程和方式的特性,提出了控制不安全行为传播的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建筑工人的群体封闭性体现为结构和关系封闭性,对工人行为和心理产生显著影响; 班组长行为等内部因素对不安全行为传播有显著影响,而安全教育等外部因素对不安行为传播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示范模仿是“一对多”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强度较高、广度较小的特点,感染从众是“多对一”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慢、强度较低、广度较大的特点; 示范模仿能够实现偶发的个体不安全行为向频发的群体不安全行为演变,再通过感染从众诱发新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控制建筑工人间的不安全行为传播,塑造良好安全氛围。利用六次调查的结果,以群体封闭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的过程和方式的特性,提出了控制不安全行为传播的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建筑工人的群体封闭性体现为结构和关系封闭性,对工人行为和心理产生显著影响;班组长行为等内部因素对不安全行为传播有显著影响,而安全教育等外部因素对不安行为传播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示范模仿是"一对多"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强度较高、广度较小的特点,感染从众是"多对一"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慢、强度较低、广度较大的特点;示范模仿能够实现偶发的个体不安全行为向频发的群体不安全行为演变,再通过感染从众诱发新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