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决人类住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的“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主题,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和需求的关注。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也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从《温哥华人居宣言》的发表到今天已整整20年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实现《宣言》的目标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应该看到,迄今全世界仍有10多亿人颠沛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于1996年6月3日~14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Ⅱ”大会),170多个国家、50多个联合国系统有关机构、2000多个国际与政府组织及区域组织的代表,共150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一、大会背景 1976年5月31日~6月11日,联合国在加拿在温哥华召开了第一届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反映了各国对极其严重的人类住区问题的关注。1978年联合国成立了人类住区委员会,负责推动人类住区发展工作。联合国人类住区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技  相似文献   

3.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人居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以人类住区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人居环境的现状和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走一条科技、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21世纪议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会团体和全体民众参与,规划建设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优美、居住条仲舒适的人类住区。 为实现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中国21世纪议程》规划了6个重点方案领域。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13亿人口中约有9亿是农村人口。因此所谓“中国人口问题”根本上是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人口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则是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人口问题本质进行剖析发现。研究人口问题必须着眼予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则必须着眼于农村人口生存方式的改变。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生存方式和状况来看。中国的农村人口问题折射在农业、农村问题上。故统称为“三农”问题。为此,着眼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保障性住房供给与需求矛盾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的租赁或购买的需求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城市中心城区受保障对象的需求特征数据,从保障对象住房需求的视角,分析影响保障性住房租赁或购买选择的相关因素。文中构建了Logit模型,并检验各因素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的影响关系及强度。结果显示:(1)住区环境、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住房特征等四大类因素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产生显著的影响;(2)住区环境中,教育资源、交通配套设施等是影响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的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的改善,将会使保障对象更倾向于购买保障房而不是租赁;(3)个体特征中,性别与年龄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影响最大,相比男性、年轻人,女性、年长者更倾向于购买保障性住房而不是租赁;(4)家庭特征方面,人口数量多、经济收入高等特征的家庭更愿意选择购买保障房,但家庭人口数量的影响大于家庭经济收入;(5)住房特征中,居住稳定性对保障性住房租购选择影响最大,其次是保障性住房准入政策合理性、住房面积及户型,这些因素的改善,都将提高保障对象对保障性住房做出购买的决策。因此,提供多形式、多条件的保障性住房,才能满足不同保障对象的租赁或购买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标准和住房保障运行机制,才能使迫切需要租购保障房的家庭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7.
水是生命的源泉 ,水是粮食的安全之源。为此 ,联合国2 0 0 2年 12月 12日宣布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 ,并根据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的提议 ,决定将 2 0 0 3年定为“国际淡水年”。确立“国际淡水年”旨在提高各国政府及民众对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淡水短缺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 ;促进各国在淡水管理与消费领域寻求新的思路 ,制定新的战略与开发新的技术 ;提高各国民众参与保护淡水资源的积极性。淡水资源短缺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目前全球有 10亿人未能用上洁净的水 ,2 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 ,每年有5 0 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环境立法,必然导致环境法由传统的权利本位转变为义务本位。环境法不得不采用资源分配的办法,以义务为本位,这是由环境这种特殊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是人类追寻的真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无一不将“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内容来考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深刻揭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发展”一词涵盖面极广,人类应当努力追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格局?这是理念问题,也是战略问题。 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布伦特兰报告)以来,特别是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1994年9月第三次“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办之后,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倡导和研讨“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热潮。“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开始频见各类报章和文件,  相似文献   

10.
1970年4月22日,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首先发起了“地球日”活动,得到了全美国1万多所中小学、2000多所高等学校、2000多万人积极响应.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表达了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忧虑,旨在唤起民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为纪念这一活动,人们把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地球日”.目前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个国际团体和组织积极参加这个活动,“地球日”活动成为全球几亿民众参加的空前规模的群众性运动.  相似文献   

11.
就环境论环境,对于认识环境问题有启蒙意义,但也容易产生片面性。环境问题需要在它的同一级的层次,即“人-自然”系统的层次来思考。从“文化”的视角思考,我们认为要解决如下理论问题:关于拯救人类与拯救地球;关于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生存;关于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发展是多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朱镕基总理在致“世界六十亿人口日”大会的信中指出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 ,底子薄 ,资源相对不足。面对人口的巨大压力 ,中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把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近 30年来 ,中国大约减少了 3亿多人口的出生 ,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也使“世界 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 4年。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成功地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朱钅容基总理指出 :中国政府清楚地看到 ,虽然我国育龄人群的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 ,但每年净…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战略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首先要确立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的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导向,培育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的支撑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的根本途径。这样目标体系、支撑体系和根本途径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区域教育的模式框架。1 可持续发展下区域教育的目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1994年9月在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教育如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1.1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4.
从太空望去 ,地球似乎是一个水的星球。但实际上 ,那些水中却只有 1%能够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适合人类使用的水日益枯竭 ,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弥足珍贵 ,绝不应浪费或污染。世界上 30 %~ 40 %的粮食产自灌溉农田 ,而灌溉农田只占全球耕种土地的 16 %。今后 30年中 ,发展中国家另外约 70 %的粮食必须产自灌溉农田。据预测 ,到 2 0 30年 ,农业必须养活的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 6 0亿增加到 80亿 ,其中 6 9亿人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上一半人口是穷人 ,其中约 1/3生活在面临“经济性缺水”局面的国家。“经济性缺水”是指因缺钱而无法充分…  相似文献   

15.
大型基础设施对地缘区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的价值本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通过与人居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表现为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追求.以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系统思想分析大型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构建相互作用模型.即基础设施作为人居环境的承载体,通过能源动力、水资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生态环境和防灾等子系统聚集,实现功能耦合,对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等子系统构成的人居环境系统产生相关作用.同时,人居环境系统的适应性促使其与基础设施影响反馈以构成闭环.以上海某典型交通枢纽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例,设计了4个层次29个指标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地缘区人居环境影响度指标体系,基于GA-BP混合算法的影响度模型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大型基础设施与地缘区人居环境呈显著正向相关;社区配套设施完备程度是大型基础设施影响人居环境的主要传导途径;环境污染等指标反映出大型基础设施对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规划和建设的重点控制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科技兴海”的战略作用 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维系地球生态和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大气中70%的氧气靠海洋提供,剩余的大部分CO_2也被海洋吸收。同时,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水资源、空间资源等。海洋提供的初级生产力约为5000亿t,水产品年生产力为6亿t,大陆架石油的远景储量为2700亿t,多金属结核矿为1~7亿t,还含有丰富的其它化学元素,矿产储量有些也比陆地高许多倍,物种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沿着“三种生产”的思路分析了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认为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环境社会系统运行的集中表现)是导致当前环境危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根源,进而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使人类生存方式朝着有利于环境社会系统和谐运行、协同演进的方向转变,是人类塑造自己新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人地关系的危机和性质及协调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危机的本因是人类意识和社会经济行为与其生存环境的潜在利用方向、可承载量之间存在的巨大不整合和全面失衡,其核心是资源问题。人地关系的性质是多种人地关系因子共同作用的区间对应的函数关系。人类应当采取“多管齐下、本标兼治”的协调战略,树立资源中心论观念,着力于改善资源利用结构和效率,改进人地关系的关联方式和复合作用效应,建立多层次的人地协调工程,推动人与自然的根本和解和全面合作,最终实现两者的整体同一化和共生协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考和认识的永恒主题。目前,人地关系呈现出历史性和全球性的危机,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障碍。探讨危机产生的根源,研究人地关系的性质,并从中确定调控人地关系的基本思维和方式,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是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关决议的一个实际步骤。在被喻为“地球首脑会议”的里约环发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聚集一起共同商讨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寻求人类摆脱环境危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作为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文件《21世纪议程》。这个历史性文件号召全人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且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久性。它呼吁各国调整消费结构,广泛应用环境无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实现高效益,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化特有的一个基本属性,中国农民问题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被解决”的。而只能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创制中“失去意义”。正是这种创制.使得中国农民问题的变化和转型有机会成为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的典型实验。其基本含义和特点,在于如何建设和维护人和地球共同构成的这个自组织系统运行的涵养机制,以及如何把握适度发展的分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