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附件三“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合作研究计划”,于1982年8月27日到3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中美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国家地震局、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办。会议的筹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刘恢先研究员和同济大学李国豪教授为中方主席,美方主席是加州理工学院詹宁斯(P.C.Jennings)教授和豪  相似文献   

2.
<正> 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于1984年7月21—28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召开,这次会议共有50多个国家近1500人参加。中国国家地震局、高教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水利电力部、冶金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等所属的16个单位共22名代表(包括在美访问学者4名),其中国家地震局代表5名。  相似文献   

3.
<正> 1984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在印度海得拉巴(Hyderabad)国立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的地区性会议。到会代表300余人,除印度代表外,以中、美、日、苏等国的代表为多,五大洲均有国家参加,因此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国际会议。会议由IASPEI局主持,主席铃木次郎(日本),第一副主席Stephan Muller(瑞士)、第二副主席A. V. Nikolacv(苏联)和秘书长R. D. Adams(英国)均到会。会议刊出论文摘要285篇,分为11个分会进行报告和讨论。国家地震局派出了15人组成的代表团,在会上作了13篇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会后  相似文献   

4.
今年9月7日,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特聘美国豪斯纳(G.W.Housner)博士为该所名誉教授。豪斯纳教授是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席、美国“国际减灾十年”顾问委员会主席、著名地震工程学家。他对国际地震工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3):167-167
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协会(ISSMGE)前主席(1997-2001)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理事日本地震工程协会(JAEE)前主席石原研二教授1934年生于日本千叶县,1957年获得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1959年获得硕士学位,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1966至1967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此后,他长期在东京大学任教,并于1977年晋升为岩土工程专业的教授。他曾担任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协会(ISSMGE)主席(1997-2001)、日本地震工程协会(JAEE)主席和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亚洲分会副主席(1989-1993),现为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  相似文献   

6.
<正> 全国构造地球化学座谈会,于198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湖南省长沙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共同筹备召开,全国41个单位5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地学部主任涂光炽教授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对构造地球化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对象、目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广  相似文献   

7.
<正> 5月4日至5日安徽省政府在合肥召开了全省首届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广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学习和落实江泽民主席关于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示精神,结合安徽实际,研究部署实现安徽省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的措施和任务,认真听取了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省政府张润霞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省地震局候茂生局长代表省政府就实现我省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的重大意义、途径和措施等作了全面阐述和说明。与会的各地市分管专员、市长和地震部门、省政府有关部门、大型企业的140多名代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工作建议。大家一致反映,这次会议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收获很大。是一次实现我省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的动员大会和团结务实的大会。与会各级政府领导对如何贯彻江泽民主席关于防震减灾的重要指示,进一步落实全国防震减灾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1994)3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推进实现我省十年目标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  相似文献   

8.
由河海大学主办,同济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协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The 2nd W orld Forum of Ch-inese Scho lars in G eotechn ical Eng ineering)于2005年8月19日至21日在南京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专家、学者代表180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徐卫亚教授主持,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教授致欢迎辞,本次论坛执行主席、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汉龙教…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学报》2006,15(3):75-75
第20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10月23-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信息社会的科学数据与知识”。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和国际CODATA主席Shuichi Iwata教授共同担任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由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际科学院组织(IAP:Inter Academy Panel on International Issues)联合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由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于1994年8月23日至26日在哈尔滨市举行。这次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270多位作者为本次会议撰写了150篇论文,全国各地教育、科研、设计、管理等部门50多个单位120多位教授、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的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第一届(1984)在上海、第二届(1987)在武汉、第三届(1990)在大连举行。此后,会期调整为每隔4年举行一次,与世界地震工程会议间隔相同,并安排在两次世界地震工程会议的中间。  相似文献   

11.
减灾短讯     
《国家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 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11月1日已正式生效实施。该法的实施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的标志,也是安全生产各项法律责任完善与健全的标志。 (摘自《中国安全生产报》)  相似文献   

12.
周可兴 《灾害学》1999,14(3):76-77
由联合国系统和中国民政部共同举办的“自然灾害管理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6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现将这次研讨会情况分四方面介绍如下:(一)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的高度重视。国家主席江泽民向研讨会发了贺信,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确立了减灾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高度评价了联合国开展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所取得的成就。22个国家的39名代表和20多个联合国机构与国际组织的30名代表以及59名中国代表和有关特邀人士共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 1985年10月18日至26日,来自全国地质、石油、地震、冶金、煤炭、建材、中国科学院及地质院校等六十多个部门的一百六十余名代表在宁召开了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讨会,以此隆重纪念《宁镇山脉地质》发表50周年。这次会议是在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教授倡议下,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14.
日本第3届国际防灾会议于1992年11月27日至30日在日本千叶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日本国际减灾十年总部、日本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和日本千叶县联合举办的。来自联合国、美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9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交流减轻自然灾害的新思想、新经济,特别是关于防御台风、飓风和旋风方面的对策,讨论多灾国家之间的减灾知识合作问题。六位专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主席Bruce先生作了题为国际  相似文献   

15.
2007年8月20~21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举行,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及奥地利、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由台湾交通大学、中华大学、淡江大学和亚兴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河海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理研究所和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长江科学院等单位共19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祖国大陆代表团专程赴台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台湾交通大学黄安斌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刘汉龙教授、台湾交通大学吴重雨校长、台湾水利部门谢胜彦总工程师和台湾交通大学工学院方永寿院长作为嘉宾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论坛是继2003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和2005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之后的又一次学术盛会。60多位代表就岩土工程新技术、区域性岩土工程、都市深开挖、加筋土特性、地基稳定监测和分析等主题做了大会交流发言。会议论文集由黄安斌、刘汉龙、秦中天、李煜聆和张德文主编。论坛还就岩土工程学术发展、岩土工程产业界展望和合作研究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决定“第四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于2009年8月在武汉召开,由长江科学院与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6.
<正> 江苏省地震学会1990年学术年会于12月26日至28日在盐城市召开。会议由学会秘书长徐玉明主持,盐城市科委副主任陈锡鹏代表市科委向大会表示祝贺,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刘振田教授到会祝贺并作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7.
简讯     
第三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台湾举行2007年8月20~21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举行,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及奥地利、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由台湾交通大学、中华大学、淡江大学和亚兴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河海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理研究所和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长江科学院等单位共19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祖国大陆代表团专程赴台参加了本次论坛。论…  相似文献   

18.
2008年2月21日~3月6日,应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冯夏庭研究员邀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J A.Hudson教授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作学术访问。2月29日下午,J A.Hudson教授在武汉岩土所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岩石力  相似文献   

19.
第四届国际急救和灾害医学讨论会,于1985年6月4日至7日在英国布莱顿市召开。会议由世界急救和灾害医学协会(来因兹俱乐部)联合红十字会、红新月会、英国紧急医护协会共同主办。15个国家的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关于医用技术方法,与会者一致认为,现场抢救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兵和医务人员所受急救训练的状况。各级救援人员必须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中日美三边生命线地震工程会议1994年4月19日至22日在西安举行。来自中国的30位、日本18位、美国1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继1990年11月北京会议之后又一次三国生命线工程专家参加的学术讨论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日本神户大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政工程研究所孙绍平教授、神户大学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