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烟是人类的公害西北纺织学院张树青,张帆公害一词最早源自日本1896年的河川法。日在19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将公害定义为:由于事业活动及人类其它活动产生相当范围内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以及恶臭,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损...  相似文献   

2.
于文轩 《环境保护》2013,(16):33-35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重视,不少国家相继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例如,卢森堡于1965年制定《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并于1993年修改为《环境基本法》,美国于1969年制定《国家环境政策法》,加拿大于1988年制定《环境保护法》等。这些国家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无一例外地经过了多次修改,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护需求。对典型国家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经  相似文献   

3.
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的规定,地面下沉例为典型的公害之一.环境厅汇总了日本全国地面下沉的状况.根据调查和测定的结果,认为地面下沉的主要地区是36个都道府县的60个地区.下面着重介绍1984年地面下沉的状况和对策. 一、地面下沉的现状 1984年地面下沉2厘米(Cm)以上的地区由1983年的22个地区、面积594(千米~2)Km~2增加到31个地区、面积814KCm~2.其中地面下沉4Cm以上的地区数,由1983年的6个地区  相似文献   

4.
日本环境基本法诞生的时代背景 公害事件推动环境立法起步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早期时日本对公害并没有警觉而任其发展。而战后的日本也是推行经济增一矢为先导政策,致力于追求经济的高度成长。在此期间,1960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达8.8%,1965年达9.3%。1970年高达12.9%。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工、道路、港湾等重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种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这一阶段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公害事件(熊本水俣病、  相似文献   

5.
汪劲 《环境保护》2006,(24):68-71
20世纪90年代 日本<环境基本法>的立法背景 1991年12月,日本中央公害对策审议会和自然环境保全审议会以"地球村时代环境政策的实况"为题召开了咨询会议.  相似文献   

6.
夏光 《环境》2008,(1):47-47
环境优先是指环境质量应作为区域内各项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在其他工作与环境要求有冲突的时候,要服从环境保护的要求。“环境优先”的提法是在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公害防治立法实践中出现的,1970年日本修改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等项法律,删除了“维护生活环境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条款,实际上是否定了“经济优先”原则,确定了“环境优先”原则。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地区,非常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环境优先可以威为推动这一转变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7.
关于噪音和振动,在1967年制定的防止公害的基本法中,已将其定为各种典型公害之一.1968年制定了噪音限制法,1976年制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已经制定了二十年了。过去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污染环境。其后由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日本的环境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治理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_2)和一氧化碳(CO)等的达标率在98~99%、基本上符合了环境标准的要求,可是氮氧化物和飘尘的达标率还是很低的。而水质污染状况虽比过去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大气的治理水平,尤其是湖泊的净化就更加落后了。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对公害防治的研究,仅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经  相似文献   

9.
环境科学是由于引起了公害问题而诞生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影响了自然环境。生产活动大规模进行,其结果引起了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急剧的变化。我们把有害物质引起积累的状态,称之为污染。根据公害对策基本法,作与公害有关的控制项目大致可分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恶臭、噪声、振动、地面沉降,其中与物质污染有关的有大气、水质、土壤以及恶臭,都是环境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正>"二战"后的日本进行了重建,历经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伴随而来的是大面积的公害多发,其中包括熊本水俣病、富山痛痛病、新泻水俣病和四日市哮喘病四大引发了世界关注的公害病。究其原因,工厂排污难逃其咎。日本的企业从"污染大户"到"环保先锋",也经历了一个转型期。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制定、环境标准的设定、"公害国会"的召开和环境厅的成立。  相似文献   

11.
前言环境监测真正得到了实施,是从公害对策基本法第九条规定要决定环境标准的项目和数值开始的。自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五年,从设定水质污染的环境标准开始到设定新干线噪声的环境标准为止,大体上已过去了十年。在此期间,在环境监测技术和制度方面,都有了惊人的进步。下面我们以大气污染为中心课题,考察一下  相似文献   

12.
1.第三次高潮的到来从1987~1988年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国外,环境问题及其对策都有很大变化。从日本环境问题的历史看,第一次高潮始于地方上出现严重的公害问题;第二次高潮是在1970年左右举国上下出现对环境认识上和解决措施上的巨大变化;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后期掀起全球性的环境保护高潮。另外,为对付国际经济摩擦和日元增值等问题而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给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带来很大变化。产业结构渊整对策的制定使环境问题发生很大变化。尖端技术企业在内地建厂、企业向国外扩散、合并公司的扩大等出现了与传统的产业公害完全不同的环境问题;由于进口产品的竞争和市场的开放,给农业带来很大压力,从而加紧  相似文献   

13.
1960至1970年代初期,日本正在讴歌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增长伴随着"公害"产生了许多人为的环境危害。1960年代末期,公害患者与支援他们的司法团体接连提起了针对公害发生企业的诉讼。特别是新泻县新泻水俣病(1967年6月提诉)、三重县四日市公害(1967年9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已经制定了二十个年头了。过去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苦恼的环境污染。其后由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日本的环境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治理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_2)和一氧化碳(CO)等的达标率在98~99%,基本上符合了环境标准的要求,可是氮氧化物和飘尘的达标率还是低的。而水质污染状况虽比过去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大气的治理水平尤其是湖泊的净化就更加落后了。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对公害防治的研究,仅一个工业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其经济起飞期,曾经是全球公害最严重的国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有一半发生在日本,随之带来的公害病祸及千家万户。日本在公害应对及相关赔偿上是道路甚曲折、结果可称道:1970年后日本再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公害事件,但相关赔偿事宜一直到2013年才基本结束。可将其经验总结为五方面:立法规范、绿色发展;科学认定;公众参与;多措并举;多方筹资。这些经验应用到中国,应注意实现形式的差别,弥补我国在上位法制定、非政府组织介入、多渠道筹资等方面的制度短板,加大摸清底数等工作力度,并根据风险管理原理使相关部门的举措联动配合。  相似文献   

16.
1.前言日本有关水质保护法“公共用水水域水质保护法”(简称水质保护法)和”工厂、事业单位等排水规定法”(简称工排法)亦即水质二法,至今(1988年)已制定三十年了。在此期间在防治水污染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1970年堪称“公害国会”第64届临时国会上,通过了与大气、水、噪声等公害有关的14项法律,从而在法制方面确立了日本环境保护的体制。自此以后许多改善环境的对策、措施在全国范围迅速实施,使许多环境问题得到改善。当然还不能说  相似文献   

17.
日本根据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规定的环保标准是:SO_2的日平均值不大于0.04ppm,1小时内的最大平均值不大于0.1ppm;粉尘的日平均值不大于0.1mg/m~3,1小时内的最大平均值不大于0.2mg/m~3,NO_x的日平均值0.04~0.06ppm,或低于此范围。为了达到环保标准的要求,根据专项法规规定了各种废气,废液的排放标准。由于排放标准逐渐严格,而且从煤炭中产生的SO_x、NO_x、烟尘等都比石油产生的多,因此,对产生煤烟设施的排放烟  相似文献   

18.
1962年以来,日本的大气环境通过几次实施污染物控制对策,现在可以说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好得多。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量增加,使大城市公路傍的NO_2环境浓度呈现增加的倾向,很多测定地点的数值都超过环境标准。为此,日本环境厅中央公害对策审议会,在1989年末表示将继续实施污控对策,努力降低汽车本身的NO_x排放量,到2000年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 1992年6月政府公布“总量控制法”,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深入,由各种技术操作规范、行政管理制度演绎、发展起来的环境立法,已被世界各国的实践和理论确认为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环境立法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人这一“系统”的辩证的认识。本文试就苏联(《苏俄自然保护法》1960年,《乌克兰自然保护法》1960年)、匈牙利(《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1976年)、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环境保护法》1973年)、美国(《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日本(《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背景自从1970年日本东京都报告了光化学烟雾灾害以后,为了洞察原因,制订对策尽了不竭地努力。如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排放状况和控制,大气中移动扩散等气象学的行动,二次污染物质的生成机理,对人体的影响,动植物受害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尤其对二次污染物质生成机理的了解和力求有效地防止对策更是刻不容缓地进行了许多研究。作为大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氮氧化物(NO、N0_2)碳氢化合物等在大气中阳光照射下生成臭氧等氧化性物后的反应生成醛类等的二次污染物质的反应,也就是发生了气相均匀系统光化学反应。(参考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